查看原文
其他

从哪些迹象判断自家孩子是不是安全型?

黄贝尔 drpei 2022-12-12

养育孩子是一项大工程。无论是开心还是苦恼,乐此不疲还是忧心忡忡,每位父母都会在意孩子的每一步变化,重视自己的每一份责任,以及记录每一个里程碑。

在和父母的朝夕相处中,孩子会与周围的生存环境和人产生情感上的联结,也就是经常被提及的“依恋关系”。它是一种甚至不需要太多语言表达的情感感知和互动。理想情况下,孩子体验到的安全情感联系越多,依恋就越健康、越牢固。

例如,在孩子还不能用语言表达他的需要、愿望和情感之前,周围的环境和人就能积极地感知并响应孩子。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恋关系得到了良性发展。健康而安全的依恋,为孩子以后的情感、智力以及身体发育奠定了基础。

一、我的孩子是安全型依附吗?

可能不少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模式和家庭资源非常自信,也认为自己养育出来的肯定是“安全型宝宝”。那么父母可以通过那些方面,来对年幼孩子的依附特质做出大致的判断呢?下面我们给出7个方面的要素:

1. 优先与父母互动,但也不惧陌生环境

孩子平时能与父母有很好的眼神互动(注意是互动,不是孩子眼巴巴在找父母),而且能够产生很多的肢体语言进行需求和情感的表达。

当他进入陌生环境时,不会感到特别焦虑,但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主动想到父母。这样的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也会成为善于寻找社会资源的人。

2. 孩子信任父母,并“知道”父母会给予其合理支持

孩子从平时和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就已经渐渐流露出他是否信任父母。当遇到问题或受到惊吓时,在本能的反应之外,孩子能够第一时间想到向父母求助,而不是把自己“禁闭”起来。

3. 父母离开后再回来,孩子会有积极的反应

这个看似很平常的反应,在非安全(例如回避)型的孩子身上可能见不到。当父母离开一段时间后再返回时,孩子应表现出欢迎、开心等情绪,而不应是冷漠、回避,或者“客客气气”等态度。

4. 和其他人的互动积极、理性而平和

在与朋辈相处时,孩子懂得适度的给予、接受和分享,而且很少有不高兴的时候。这就是社交能力发展良好的重要标志。

而且孩子一般不会因为其他孩子的存在,而感到焦虑、担心或忧虑。在恰当的年龄阶段,也会发展出同理心。这样的孩子必然是安全型的。

5. 在合理的指导下,懂得“延迟满足”

一个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能够学会等待,例如在游戏中知道等待、排队、次序等待,以及理解他人(父母)的承诺兑现需要一些时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在100%的情况下都需要做到这些,只是说随着年龄增长,长期浸润在安全的家庭氛围中,他们应该能渐渐学会这些。

6. 知道规则的重要,对规则不抗拒

安全的依恋关系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尤其是孩子能够接受来自于父母的指导,并愿意让遵循规则。

这说明,孩子信任父母教授的规则能够给他带来更多的优势。久而久之,孩子在生活、社交中的自主选择,就会更加明智而谨慎。

7. 自信而独立

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会了信任、求助、规则等等生存基本的元素,来到更广阔的环境中,就理所当然的会表现出强大的自我意识,同时用自己自信而独立的人格特质,在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内心对身份、目标、关系等有着比较明确的定义。

二、什么样的养育模式才是正确的?

既然符合以上特质的孩子是安全型依恋,那么父母应该拿出什么样的养育模式呢?用最简单的两个词来形容,就是:敏锐、积极。这里给出几个要点:

1.互动和沟通

当孩子一出生,就要从意识上建立起来:与孩子的互动和沟通,绝不是为了表达或发泄父母自己的情绪,而是去了解孩子的内心,并且注重问题的解决。

情绪化的沟通,和完全不沟通,都会造就非安全型依恋的孩子。

2.与孩子沟通时,避免“经验主义”

例如认为自己能一步到位理解或管束孩子。要像剥洋葱皮那样,一层层地推进。也许孩子情绪之下,有着他说不出或者不敢说的恐慌。

有证据显示,如果在孩子6个月时,父母就能耐心并精准地捕捉到他真实的需求,那么在12个月时,孩子就能显现出基本的安全依恋。

3.确保孩子生活环境的舒适

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都不同,但是这不妨碍多花点心思在孩子的生活起居上。

有实验曾经把一组新生儿经常放在柔软的摇椅和座椅上,另一组经常放在便携式折叠婴儿椅上,结果在13个月的时候测试,柔软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表现出更强的安全依恋。

4.在孩子面前展现“全能”形象

要在孩子面前展现出“我在这里,我有办法”的姿态。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形象,不应该是焦虑、惶恐、排外的。

当孩子来到自己面前,尽管不是每个情绪、每个要求、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方案对应,但父母至少应该表现出:“我是你的孙悟空,我是你的百科全书”的形象——也许此刻没有答案,但不妨碍我们共同去探索。


三、母亲处于绝对重要的角色吗?

最后想提一点,很多科普类育儿书里,总是强调“母婴关系”。这似乎也成了一个育儿中顺口就能说出的词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了一种文化偏见。可能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母亲通常承担了大部分的育儿责任。

在不少维度更加广泛的科学研究中,学者们会去思考:“以母亲为主体的育儿”是不是绝对合理的?当他们调查过后发现,在人类早期,甚至现在不少国家的社会体系中,父亲花了大量的时间与孩子相处。而在世界的许多地方,祖母、姑姑、叔叔和兄弟姐妹在照顾孩子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甚至是至关重要的贡献。

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果在育儿的过程中,受到一些顽固、单一、刻板思维的影响,而认为母婴关系就一定比其他关系重要,并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母亲身上时,那是再愚蠢也不过的事情了。

在2015到2017年间的多项研究表明,婴儿与母亲和父亲都会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他们还可以与托儿机构保育员形成安全依恋关系,而学龄儿童可以与他们的老师形成安全依恋。


所以,安全型依恋的传承是环环相扣的,父母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定位为:孩子最后也是最可靠的精神堡垒。但千万别总是说:“你是妈妈,你怎么不管?”这样的话了。

参考文献

1.Boldt LJ, Kochanska G, Jonas K. 2017. Infant Attachment Moderates Paths From Early Negativity to Preadolescent Outcomes for Children and Parents. Child Dev. 88(2):584-596.

2.Colonnesi C, van Polanen M, Tavecchio LWC, Fukkink RG. 2017. Mind-Mindedness of Male and Female Caregivers in Childcare and the Relation to Sensitivity and Attach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Infant Behav Dev. 48(Pt B):134-146.

3.Verschueren K. 2015. Middle Childhood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Insights From 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 and Remaining Challenges. New Dir Child Adolesc Dev. 2015(148):77-91.




本文首发于「怡禾心理」,关注怡禾心理,可阅读更多儿童和成人心理相关科普。
如何帮孩子建立安全感,构建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让孩子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怡禾也曾邀请徐桂凤医生开设过一个专栏,大纲如下:


有兴趣的可通过下面二维码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