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擦腿综合征」吗?
曾经接到一位妈妈的咨询,满屏的感叹号,让我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她的焦虑和无助。
谈到目前2岁的女儿,圆润可爱,活泼开朗,是全家人的开心果。
可是在1岁时,妈妈偶然发现孩子坐在椅子上会夹紧双腿摩擦、两手握拳、两颊泛红、两眼凝视、表情专注。
每当家长看到这个行为,就会神色紧张、及时制止,“你怎么又这样了,之前不是答应过妈妈,不再这样做了吗?”
但是收效甚微,渐渐地,这个行为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只要是坐在比较硬的物体上,比如餐椅、安全座椅甚至大人腿上,都会出现类似表现。
为了减少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不得不减少出门,这让一家人非常困扰和苦恼。
交叉腿综合征如吃手、打人一样,可以通过合理的引导消退。比起吃手、打人,面对这种情况时,家长常常觉得更紧张、更焦虑,很大程度是因为对这个问题存在一些曲解认知。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1
认为交叉腿综合征与性行为、性幻想有关。
虽然孩子发作起来,有类似性行为的表现,但是其与“性”却是风马牛不相及,一点关系都没有。擦腿综合征只是在偶尔情况下,孩子体验到阴部刺激带来的快感,继而发展成一种习惯动作,也可作为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当然,在家长看来,这种方式是不合理的,所以才会特别紧张。
2
还有一种担忧,认为擦腿会导致性早熟。
目前认为,擦腿综合征的发生原因与某些会阴部疾病和刺激(如湿疹、包茎、蛲虫病、外阴不洁、裤子过紧等引起会阴部发痒而摩擦,进而发展为习惯动作)、心理原因(家庭氛围紧张、缺乏关爱、情绪紧张得不到宣泄、自身寻求刺激等)、其他原因(较大儿童可能与看色情书刊/录像等)有关。但没有依据提示有擦腿综合征的孩子以后会更容易性早熟。
及时给孩子更换尿不湿,避免外阴受潮湿环境的刺激;内裤宽松舒适,避免紧身,减少局部刺激。
避免给孩子穿开裆裤,即使白天玩耍时也应使用纸尿裤,尽早穿满裆裤保护会阴皮肤,以避免发生感染,及时解除会阴部的不良刺激因素或者疾病的可能,包括蛲虫病、外阴炎、局部皮炎等。
发现孩子出现擦腿综合征,家长不要过于紧张,更不要直接批评孩子。转移注意力,重点在“不动声色”,要平和淡定、若无其事地假装没看见,自然地把孩子抱起来、到外面走走,也可以轻轻将其两腿分开,用玩具把孩子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吸引过来,让他们暂时忘记自己正在做的事。
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常常在哪些情况下出现此行为,比如一个人感到无聊时、躺在床上睡不着时、睡醒后躺在床上不知道干什么时、情绪波动找安慰时……
那么,对策就是增加积极有效的亲子互动替代无聊的时间,比如陪宝宝玩玩具、看看窗外的风景、到户外散步等,尽量避免出现这个行为的外界诱因,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每天保证至少1小时的陪伴和互动、增加孩子的各种体验、拓展他的兴趣、没有睡意或睡醒后不要躺在床上。
可以配合一些性教育的绘本,比如《我们的身体》、《小鸡鸡的故事》、《我宝贵的身体》等,还有一些人体科普模型来给孩子讲解,这样让孩子更直观了解自己的身体和隐私。如果家长在面对性相关的问题遮遮掩掩,或者非常武断地给孩子的行为“下定义”为羞耻、丑陋,这只会增加孩子的焦虑,或者更加好奇继续而为之。
当然,家长也不要忽视了其他可能存在的原因,比如孩子的这种行为,还伴随着情绪易波动、纠缠、敏感、退缩、焦虑不安、紧张、害怕,甚至入睡困难等现象,那么就要留意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外部原因,例如在学校受到欺负。而如果长期存在类似的行为,也可以考虑进行一下脑电图检查排除其他的可能性,比如癫痫。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那么,幼儿园老师正确的引导和处理同样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接纳的环境,及时识别孩子的行为,无需大惊小怪,平静地转移注意力;对于不睡午觉的孩子,允许他们做些安静的事情(如贴贴纸、涂色、拼接玩具等),以免无聊时夹腿来打发时间。当孩子进入学龄期,有了身体隐私和社交界限的意识后,这个行为会逐渐减少到自行消退。
如果家长看到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能够不动声色地引导,把她抱起来走走、和她玩喜欢的玩具,让她忘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夹腿行为带来的刺激越来越少,就有可能减少这类行为的出现。
如果孩子出现不分场合地夹腿(如看到餐桌就直白地夹腿),或者用很危险的方式自我刺激(比如用尖锐的木棍刺激生殖器或塞到生殖器内),需要及时求助专科医生的介入和干预。
参考资料
1.Chen, Chang,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ocious puberty and obesity: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Shanghai, China." BMJ open 7.4 (2017): e014004.
2.Brown, DeAnna B., Lindsey A. Loomba-Albrecht, and Andrew A. Bremer. "Sexual precocity and its treatment."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9.2 (2013): 103-111.
3. 杨玉凤,金星明,静进编著。发育行为儿科手册[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