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孩子长得好不好?会看这个很重要
养育孩子的前2年,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孩子长得好不好?
儿保出诊的时候自然被问得最多的就是,“陈医生,我的孩子生长达标吗?”
何为达标?
从群体的角度讲,孩子的正常生长模式存在一个普遍的规律。但对于个体来说,受到孕期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疾病因素的影响,每个小孩会呈现不同的生长模式,高矮胖瘦各有不同。
因此,很难用某一个特定的数值来说孩子是否生长正常。
比如,一岁男孩的群体平均身长是75cm,如果孩子的身长是77cm或73cm,就代表是偏高或偏矮了吗?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对的,也会引发焦虑。
那是不是越高越好呢?肯定不是;是不是踩着平均线生长就是最好呢?当然也不是。
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特定的适合所有孩子的确切数值,用于判断达标或不达标。更不要用别人孩子的生长水平与自家孩子对比,不然你会更焦虑。
最好的标准是“生长趋势”,0-5岁推荐借助WHO的生长曲线作为评估工具加以判断。
要了解趋势,就要有记录孩子生长数据的习惯。定期生长评估的时间间隔是这样推荐的:
常规评估:
<6月龄,每月1次;
6-12月龄,每2月1次;
1-3岁,每3月1次;
3-6岁,每6月1次。
对于高危儿,可以适当增加测量和记录的次数。
对于6月内母乳喂养的孩子,如果你老会纠结孩子是否吃饱了,也可以每半个月测量一下生长数据,这也符合中国营养学会2016版膳食指南中的推荐。天天测或1天测几次就大可不必了。
如何判断?
正确判断的前提,是正确的测量。孩子身高、体重、头围测量方法参考下面的视频:
评估生长要综合3个内容一起来看:生长水平、生长速度、体型的匀称度。
1. 生长水平
通俗来说,就是100个同龄人中孩子排第几,WHO的生长曲线图上有5条线,自上而下分别是P97、P85、P50、P15、P3。
P3-P97的范围都属于正常水平,因为每个人高矮胖瘦可以不同,中位线P50并不是所有人生长的目标。也不要根据数据是否在50位来判断是不是达标。
2. 生长速度
人生长的速度并非直线匀速生长,其实是随月龄增加而减缓的。
大家肯定注意到了,生长曲线是弯弯的对不对?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前3月长得快,接下来长得慢。
只要我们把孩子生长的数据点连接起来,从整体趋势上看大致与某条主线平行,就说明生长速度是正常的。
出生时候的身长体重,主要取决于宫内的情况。孩子前3个月生长速度最快,主要属于宫内生长的一种延续(尤其是第1个月),在这个阶段只要不生病,营养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3月后孩子的生长速度整体上讲是开始放缓的,近6个月后遗传因素逐渐开始发挥作用,一般到2岁时,遗传因素就会体现得越发明显。很多孩子6月后的身长水平会逐渐向遗传中值靠近。
生长速度下降,通常是指规律测量数据向下波动2条主线以上,比如说从P50到P15;或从P15-P3,哪怕是P97-P85,都应该和医生讨论一下可能的原因。
3. 体型的匀称度
通俗来说就是孩子体重和身高是否匹配。2岁以内我们用身高别体重来评价,这是一个评价营养状态客观的指标。
P15-P85之间叫做匀称,低于P3叫做消瘦;如果在P15-P3之间,虽然孩子没到达营养不良,但需要警惕注意;超过P85就叫超重了;超过P97要算肥胖。两岁以上使用BMI这个曲线图评估,方法大致相当。
把这3个内容看完,出现哪些情况会怀疑有问题,需要医生面诊呢?
简单地说,生长水平<P3或>P97,生长曲线向上或向下跨2条主百分位线,体型提示消瘦、超重、肥胖的都有必要和医生坐下来好好分析原因了。
如果都不符合这些标准,孩子生长水平正常、速度也正常、匀称度也一路正常,至少可以说明孩子整体健康状况大致良好,营养的供应是大致平衡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生长曲线只是一个用于监测生长、初步筛查发现异常生长信号的初步工具,它并不可以直接用于诊断疾病,最终的诊断需要医生综合的分析、观察,甚至是结合必要的检查来确定的。
家长要做的就是定期做好记录(怡禾有一个免费的生长曲线记录工具,通过下面二维码可使用),掌握初步的评估方法,有异常或有疑问及时请教孩子的医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