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于户外戴口罩,我们国家是怎样要求的?

裴洪岗 drpei 2023-10-13

自新冠疫情以来,口罩的使用一直备受争议,尤其在户外要不要戴口罩的问题上。

对这个问题国家有指导性意见吗?有的。

自新冠疫情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组发布过两版《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

第一版是2020年3月发布,对普通公众的户外使用建议如下:

第二版是2021年8月发布,也是对第一版的修订,对普通公众的户外使用建议如下:

另外,国家新冠防控方案第九版附件一的《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对口罩的使用也有建议,原则上和2021年8月最后发布的口罩使用指引修订版一致。

综合下来,大家应该可以看出,当前国家对户外戴口罩的要求是在人员密集的场所,而且普通口罩就可以,对非人员密集的户外场所是没有要求的。

深圳的居民可能留意到,最近多个政务公众号推送了“不戴口罩秒传人”的文章,里面列举了多个户外没戴口罩导致了传播的案例,再次强调户外戴口罩的重要性。

对此怎么看?以下是我的看法:

1、在路上擦肩而过后发生了传播,不等于就一定是这次“交集”造成。

按当前防控方案的要求,流行病学调查是要追溯过去7天的接触轨迹,但人的记忆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完全记清楚过去7天里接触过的每一个人,如果去过人员密集场所,很可能无意识地和很多不认识的人有“交集”,就更不可能记清楚。

虽然可以借助场所打卡、通信大数据、监控视频等信息,但要准确调查清楚和多少人接触了,接触到什么程度肯定也不现实。

在流调很困难的情况下,流调人员如果发现一点可疑的交集信息,大概率会把这次交集认定为造成感染的原因。

真的就是发现的这次“交集”造成的感染当然也有可能,但肯定还存在其它暴露未被调查到的可能性,尤其是一个城市同时有多起疫情的情况下。

就像我这次的经历,流调人员并没有调查我其它接触情况,只是因为我们小区出了病例,然后发现我在小区门口和病例有交集就判定我为有风险的密接,如果我最后真的也被感染了,大概率就会被认定是这次交集造成的。

新冠持续了3年,案例积累越多,出现这类离奇传播的案例也会越来越多,而且也会越来越离奇,比如现在河南都出现了开车并行导致传播的报道。

有点传染病知识的人,有几个人会觉得这样的案例有可信度呢?

2、先射箭,再画靶,你肯定可以射中靶心。

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很强,这让防疫工作变得异常艰难,也让防疫部门压力很大,压力大的时候就会想把一切可以做的,有效或没效的防控措施都用上。哪怕只有一丁点的防疫效果的措施,也会想想方设法甚至不计成本的让大家都配合执行。

当你相信户外传播的风险大,戴口罩就可以避免这种风险时,你再使劲去找证据,就一定能找到一些能支持这种想法的“证据”,哪怕这些证据并经不起严格的推敲。

但这些案例可信度有多大,这些案例占总案例的比例是多少,那些户外近距离交集没戴口罩最后没有传染被白白集中隔离的又有多少,这些信息并没有人说。

那篇文章说一个户外传播案例导致了后面的20多个关联案例,后续的20多个案例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呢?如果整个传播链条里有一次是因为户外没戴口罩而就把后续所有案例的责任都算到这次传播上,那我们都可以说整个全球新冠疫情都是因为没戴口罩引起的,毕竟第一次人传染人的时候大家没戴口罩。

现在新冠的主流传播场景是什么呢?是室内密切接触人员为主,还是户外的这种偶尔的交集为主呢?

通常来说,大部人并不会去思考这些,只会因为这些离奇的传播事件而恐慌,越离奇的传播事件也越有新闻效应,也越容易让大家配合这些不管有用没用,合法不合法的防疫措施,防疫部门也越喜欢宣传这些案例。

如果看过2020年2月我写过的这篇《接触15秒被感染,我是怎么看这件事?》,你就知道这样的事不过是过去3年里来来回回重复。

3、即便是因此这次交集造成的感染,戴了口罩未必就能避免这次感染。

一次感染的完成,取决于病毒的传染性、病毒暴露量以及暴露者的免疫状态,其中可变变量是病毒暴露量。

病毒暴露量又和接触方式、接触距离、接触持续时间、环境条件、是否采取防护措施以及防护强度等因素有关。

知道一次感染传播背后有这么多的变量,为什么我们可以自己推断出“没有戴口罩导致了感染”?如果这个论断成立,那我们反过来也可以说“戴了口罩就不会感染”?那是不是我们的隔离病房也不需要戴N95和防护面罩了。

而且,既然我们知道奥密克戎传染能力很强,那为什么我们觉得只要戴了个普通口罩就可以避免传播?如果真是这么简单,我们现在的防疫为什么还这么难?为什么同样有戴口罩这些物理防护措施,没有对流感做核酸筛查以及流感病人隔离流感今年也还流行了?

4、就算户外戴口罩有一定的防护效果,全面强制也需要更全面的权衡。

戴口罩的问题在疫情之初我就写过很多分析文章,系统的看法在这篇:美国CDC更改了口罩指引,我是怎么看的?

如果看过也应该知道,我也一直认可戴口罩对预防呼吸道疾病传播多少有点效果,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在医院等风险比较高的场景,我也赞同要戴口罩,但我认为强制户外都戴口罩需要更全面的权衡。

如果抱着不考虑概率,不考虑风险的大小,也不考虑政策背后的成本以及可行性,只要有一丁点的防护效果,就要执行。那我们不但应该强制户外都戴口罩,而且应该强制戴N95口罩,毕竟防护效果更好,而且应该停止所有餐厅的堂食,毕竟在室内坐在一起吃饭导致传播的风险远大于在户外的擦肩而过。

如果不考虑成本和代价,比户外强制戴口罩效果更好的防控措施还有很多,比如让大家都居家隔离,隔离一周不够就隔离两周,两周不够就一个月。

在防疫和对大家的工作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应该怎样去平衡呢?

不同地方,不同部门,不同的层级人基于不同的认知和压力处境,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做法,这也应该是全国组织专家做更全面的权衡,出台统一的防控方案的意义所在,最新版的防控方案里也说了目标是用“最低代价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

如果国家的方案出台了,我们各个地方部门还是可以凭自己的喜好随意随意的加码,那国家的方案也就失去了意义。

5、即便经过权衡后认为有必要强制户外也戴,也应该依法依规实施。

那天福田疾控的人跟我沟通时说,自从奥密克戎出现后,我们深圳发现了多起户外传播的案例,所以要求户外也戴口罩,如果和病例近距离接触,如果没有戴口罩哪怕在户外也要判为密接。

如果我们深圳发现病毒变异后有一些不一样的特征和风险,觉得现在大家户外都戴口罩利大于弊,很有必要,就应该向国家疾控部门或国家联防联控部门去反映,让他们尽快更新口罩使用指引和防控指南。

如果国家按照我们深圳的建议改了指引意见和防控指南,那我们深圳再要求大家户外都戴口罩,户外没戴口罩有近距离交集就判为密接,我也没意见。

6、为什么依法依规这么重要?

如果国家明明有法规有标准,我们执行的人都还可以凭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来做,今天你觉得不戴口罩风险高,强制大家户外也戴口罩,明天他觉得戴N95防护效果更好,就强制大家都戴N95口罩。

今天你觉得需要48小时做一次核酸,明天他觉得需要24小时做一次核酸,后天他觉得需要12小时一次核酸;今天你觉得封一周安全,明天他觉得封一个月安全,这样的事已经在全国各地上演了。
这样下来,哪怕你按国家法律法规遵纪守法的生活,一样随时可能面临不可知的风险,比如走在路上被人拦住要求戴口罩,莫名其妙的被带走,稀里糊涂就被判为密接被拉去集中隔离,一不小心就被隔离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
长此以往,国家的法律法规都会被大家视为无物,大家也不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下去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人是安全的,包括我们防疫人员自己,毕竟今天你在防疫的事情上不按法规对待别人,明天在别的事情上也可能被别人不按法规来对待你。
新冠是百年一遇的疫情,对所有国家都是巨大的挑战,但越是艰难我们越应该讲究科学,这样才能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应该投入的措施上去,越是艰难我们也越应该依法依规,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秩序的破坏,让疫情对大家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2020年疫情开始之初,在《疫情之下,我的不安全感来自哪里?》这篇文章中我说过,我对防疫的期望并不多,我只希望:信息透明决策科学依法依规。但就这几年所看到的,以及我自己所经历的,尤其是最近被莫名其妙集中隔离的经历,我的期望显然是奢望。
也正如我在《记录一次被集中隔离的经历》这篇文章所说,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对我们国家,对我所生活的这个城市还抱有期望,依然希望能变得更好,分享这些思考也是希望我们的疾控工作做的更好,能让大家早点回归相对正常一点的生活。


相关阅读:

疫情之下,我的不安全感来自哪里?

接触15秒被感染,我是怎么看这件事?

在路上和新型肺炎病人擦肩而过,需要担心吗?

记录一次被集中隔离的经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