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年澳人澳事①】20張“童年照”和“成長照”,帶你見證澳門回歸前后巨變…

微觀澳門 2022-04-28


編者按


2019年12月20日,澳門將迎來回歸祖國20周年的大喜日子。廿載芳華,彈指一揮。20年前,澳門人怎樣迎接回歸?20年間,澳門特區經歷了怎樣的滄桑巨變?20年來,澳門同胞們如何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特區同發展共成長?20年里,澳门人经历了怎样一些甜酸苦辣的人生故事?從今天起,本號將與澳門正能量協會(微信號:macau-mpea)合作開辟“20年澳人澳事”專欄,為大家娓娓道來……


20年
澳人澳事

1

◇老相片◇


澳門回歸二十年來,小城面貌日新月異,可謂是“滄海變桑田”。有心人用手中的鏡頭,一一記錄下小城舊貌煥新的一個個動人瞬間,鐫刻下澳門回歸以來意韻悠長的“光陰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澳門當年的這些“童年照”,以及她的“成長照”……


A

路氹城

▲路氹城“童年照”——昔日的路氹連貫公路。(陳顯耀攝)

▲路氹城“成長照”——現時的“金光大道”。(陳顯耀攝)



▲路氹城“童年照”——昔日望德聖母灣大馬路一帶。(陳顯耀攝)


▲路氹城“成長照”——現時的路氹城及蓮花大橋。(陳顯耀攝)


▷路氹城


澳門由澳門半島、氹仔及路環三部份組成,澳門半島是澳門城市發展的中心;氹仔和路環本是兩個島嶼,他們之間原本只有一條連接氹仔、路環兩個離島的公路——路氹連貫公路,後因澳門的拓展空間較小,土地不敷應用,因此於路氹連貫公路兩側進行填海,形成了路氹新城(現稱“路氹城”)。


2002年博彩業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澳門特區政府將路氹連貫公路及其兩側的填海地段定為重點發展項目,並打造“金光大道”,項目包括酒店、會展及娛樂場三大主要部份,成為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重要中心點另外,路氹城項目還包括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澳門蛋”)、澳門射擊場及網球場、保齡球場及科技大學足球場、科技大學及生態保護區。


為保持路氹城的可持續發展及配合澳門特別行政區在構建粵港澳大都市圈的政策,路氹城的道路網及配套設施將進一步優化,建造一個集合消閒、娛樂、度假於一身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B

筷子基

▲筷子基的“童年照”與“成長照”。(陳顯耀攝)


▷筷子基


筷子基是上世紀20年代填海形成的長形小島,與青洲路兩相平行,恍若一雙筷子,故名筷子基,取其象形也。


澳門回歸後,隨着社會發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筷子基社區面貌發生巨大變化:曾經的木屋區、平民房屋被現今林立的高樓大廈所取代;政府興建的公共房屋讓區內居住人口大幅增長;治安、交通、衛生等社區環境亦日漸得以改善;區內更有社會服務團體設立服務中心,開展各類型文娛康樂服務,拓展多元化的社區。




C

澳門大學

▲澳門大學的“童年照”——氹仔舊校區。1988年起重組大學架構,1991年正式易名為澳門大學。(陳顯耀攝)

▲澳門大學的“童年照”——2009年起,澳門大學獲得國家大力支持,在橫琴島建設新校區。(陳顯耀攝)

▲路氹城“成長照”——現時的澳門大學新校區新面貌,朝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進發。(陳顯耀攝)


D

大炮台

▲大炮台的“童年照”與“成長照”。

(舊圖片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大炮台


大炮台由耶穌會始建於1617 年,被命名為聖保祿炮台,炮台城堡的頂層為大炮台花園,可以環視澳門半島的風景,是澳門其中一個主要的景點。


在近四百年的歷史裏,大炮台一直為軍事禁區,直至1965年原營房位置改建成氣象台,1966年氣象台遷入後開放為遊覽區。


1996年9月起,政府將氣象台原址改建為澳門博物館,1998年落成啟用。2005年7月,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炮台是構成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歷史建築。


E

西灣湖

▲西灣湖的“童年照”與“成長照”。

(舊圖片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西灣湖


西灣原為澳門半島的一處海灣,昔日為商船停泊之處。1990年代,西灣南面進行填海,改為人工湖,稱西灣湖。


F

關閘

▲關閘“童年照”。(來源:網絡)

▲關閘“成長照”。(陳永漢攝)


▷關閘


關閘,是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與廣東省兩個陸路通道出入口的其中之一,也是人流量最多的關口。


1574年(明萬曆二年)廣東香山縣建關閘,為中式閘門城樓一座,樓高三層,門楣刻有“關閘門”字樣。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葡萄牙侵佔澳門加劇,將關閘強行拆除,把澳門邊界北移,另建凱旋門式大閘門,即今關閘所在。被拆除的“關閘門”石碑現今鑲嵌於民政總署大樓內。


目前,關閘邊檢大樓總面積38,000平方米,有71條出入境行人通道和22條行車通道,設計人流量為每天200,000人。


G

玫瑰堂

▲玫瑰堂的“童年照”與“成長照”。(舊圖片來源:網絡)

▷玫瑰堂


玫瑰堂正名為玫瑰聖母堂及聖多明我教堂,位於澳門的市中心,建立於1587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1587年,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當年重建後則成現在的規模。


1990年代及在2006年進行大規模的重修。聖堂旁的鐘樓改建為聖物寶庫,展出澳門教區的文物;而現在此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H

大三巴

▲大三巴的“童年照”。(網絡相片)


▲大三巴的“成長照”。(網絡相片)


▷大三巴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聖保祿教堂於1602年開始修建,附屬於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聖保祿學院。而「三巴」這個名字就是來自「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之譯音,前冠以“大”字,乃為區別另一座小三巴教堂。


2005年,大三巴牌坊與組成「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一同被正式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I

新馬路

▲新馬路的“童年照”。(網絡相片)

▲新馬路的“成長照”。(網絡相片)


▷新馬路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七十年代中期,每年的國慶節,在新馬路、海傍區、議事亭前地,都蓋搭牌樓,社團、機構的門面也蓋掛巨幅彩牌,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到處是喜氣洋洋的歡樂景象。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牌樓主題鮮明。海傍區的兩個牌樓分別顯示工業和農業的建設成就:新馬路中的輕工建設、南灣和新馬路口的文藝百花齊放;是國慶節市民、遊客拍照的集中地。


後來道路上車輛日多,交通壓力日增,牌樓漸漸減少,其中議事亭前地、郵政局門前、殷皇子大馬路、司打口以及新馬路的牌樓還保留了一段長時間。1970年後,國慶牌樓漸漸淡出澳門街頭。


來源: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絡


近期精彩閱讀

TIPS


聽說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能及時收到微觀澳門

發的最新澳門本地消息

和不定期福利

大家記得給“微觀澳門”標上星標哦~


操作非常簡單!


只要給我“標星”就可以了

安卓版的則是“設為置頂”哦


在看的你真“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