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特稿】澳門葡式石仔路將成「消逝的風景」?

韋小澳 微觀澳門 2022-04-28

葡國碎石鋪砌的石仔路,是澳門歷史城區一道迷人的風景,被譽為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大標誌性特征。潔淨光亮的路面,異彩紛呈的圖案,讓很多來澳門的遊客都為腳下舞動的風情而沉醉流連。


但是,隨著城市建設不斷更新發展,葡式石仔路存在的「濕滑」「跣腳」等安全隱患開始引發爭議。近日澳門有市民及市政署諮詢委員提出,建議市政署將歷史城區的葡式石仔路改換成其他材質的地磚,以策安全。


此建議如一石激起三層浪,在澳門社會引發了許多爭議。挖掉葡式石仔路,澳門歷史城區還能魅力依然嗎?葡式石仔路真的將成為「消逝的風景」嗎...

爭議:葡式石仔路的「去與留」

有這樣一個場景,一位踩著高跟鞋的女生走過石仔路的時候,因為某個石塊鬆動,高跟鞋插進石縫裡拔不出來,然後不幸被絆倒,凹凸不平的石塊讓她險些受傷。這時她的內心會抱怨,為什麼不能鋪設平坦的路面,這樣自己就不會陷入尷尬的境地...


其實關於石仔路,不少人都曾有過類似不愉快的經歷,畢竟石仔路不防滑,而且石塊容易脫落,遇到下雨天,一不小心摔倒就很容易受傷。


多年前,澳門的崗頂前地行車路面也曾為葡式碎石鋪面,由於下雨天經常有摩托車滑倒,備受批評。後來當局把行車路面改鋪成麻石路面,之後就很少有人滑倒了。

其實關於葡式石仔路的爭議不僅出現在澳門,就是在它的家鄉葡萄牙,不少人也認為,石仔路存在交通安全隱患是毋庸置疑。


2010 年,里斯本市政廳曾經對 200 名 55 歲及以上的里斯本市民做過調查,其中有一半說自己在碎石路上摔倒過、有九成的人說自己很擔心哪天在上面絆倒或者滑倒。


其中有一位80歲的老人講到,小時候,她在門口的碎石路上跟兄弟趕馬車,由於碎石路路面很滑,這被他們當成了童年的冒險活動。儘管記憶珍貴,她還是覺得這路應該用水泥重修,因為她已記不清有多少人在她家門口摔倒了;她自己也有一次差點沒能倖免:「滑倒之後撞到了一個杆子上,才沒繼續滾下去」。

▲ 里斯本多處碎石路上有石頭凸起,地面凹陷

關於石仔路安全隱患的問題,近日在澳門又被提起。據媒體報道,近日有市民及市政署諮詢委員提出,因為葡式石仔路路面凹凸不平而且光滑表面,很可能引致行車及行人安全問題,所以建議市政署改變澳門某些地區的葡式石仔路,以解決安全隱患。


這個報導引起網民熱烈討論,有人認為這很有必要,以防止市民及遊客在雨季時出意外;亦有人認為,這是「去殖化」,澳門中西交融的特色應該保留;當然還有人認為還是不要重修,因為澳門的掘路工程太多,影響出行。


不過大多數聲音認為,這種中西交融的文化標誌應該予以保留。對此,澳門市政署也在本月初正式回應,會持續維護本澳不同廣場及街道的特色葡國石飾面,保留其標誌性,突顯本澳中西文化薈萃的城市特點。


同時,將繼續利用不同的公共空間及街道鋪砌特色葡式石仔路,串連各街區及景點,並持續優化相關行人設施。


那麼,為什麼儘管澳門葡式石仔路存在安全隱患,但大多數人仍然希望保留這抹葡式風情,它們對於這座城市而言意義是什麼?


這些都要從上個世紀說起...

淵源:異域文化交融的標誌

兩張20世紀初的老照片揭開了澳門碎石路的歷史淵源。


首先是在一張1915年議事亭前地的照片看到,當時廣場中央三角形地塊的鋪地,確實使用了黑白色的碎石鋪砌,但是未求證是葡式碎石路,不過波浪紋圖案的確透露著濃濃的葡式風情。

另一張照片是差不多同時期的南灣政府大樓(現今南灣舊法院的位置),大樓入口前的一小部份路面是用黑白色的碎石鋪砌。

但這兩張老照片中的碎石路並不屬於葡式碎石路,澳門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葡式碎石路,是上個世紀90年代澳門從葡萄牙移植過來,用寸半見方的大理石、花崗岩石塊鋪砌成的路面。


而鋪設它的,正是當時澳葡政府花重金在葡萄牙請來的技師,讓他們在議事亭前地至板樟堂前地鋪砌黑白相間的波浪形路面,使之成為行人專用區,這也是澳門首次採用葡式碎石路。

▲ 鋪路工匠準備大小和形狀適中的鋪路石

由於這種葡式風格的路面引起人們普遍喜愛,鋪砌範圍後來才逐年擴大。比如,現在所看到的媽閣廟前地、崗頂前地、嘉模聖母堂、關閘、塔石廣場,以及好多公園、好多人行便道都是後鋪的。


那麼葡式碎石路究竟起源於哪裡呢?


從史料看,碎石路源自美索不達米亞,後來才傳到古羅馬古希臘等地。羅馬人曾用碎石鋪路把帝國宮殿和街道連接起來。而論鋪砌技藝,當數葡萄牙好。


比如在曾經是葡國都城的科英布拉市,用碎石鋪砌的伊利莎白圖像有好幾百年歷史了,至今依然栩栩如生。


鋪砌碎石路,無論從技術要求或者鋪砌成本上講都比較高,因此在葡萄牙,一般只對人們經常集中的,位置比較顯赫的廣場,和供人們步行的重要道路進行鋪砌,與車輛通行絕緣。

葡萄牙里斯本的碎石路是由多個石灰岩立方體鋪成的,它被廣泛應用到葡萄牙的人行道上。鋪路的石塊表面光滑,形狀規整,以馬賽克鑲嵌的形式在路面上拼出黑白相間的圖案或者花紋。


碎石路的鋪設是個手藝活,它需要工人把石頭磨得大小、體積適中,把它們按照設定的圖案擺好之後再用木槌固定、水泥加固。


有專家統計過,鋪設 5 米長的碎石路要耗費 8 個多小時的時間。


葡式碎石路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葡萄牙里斯本市政廳甚至多次提議,申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歷史上,隨著這種人行道的流行,它也順理成章地出現在了澳門、安哥拉還有巴西這些葡萄牙的前殖民地,以及其他地方: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黑白相間的碎石被拼成了海浪的圖案覆蓋了城市的海濱;在紐約中央公園的地面上,為了紀念約翰·列儂而鑲嵌成的「Imagine」圖案也運用了碎石路的風格,它由義大利工匠建造、由那不勒斯市捐贈。在直布羅陀,也有人請專攻這項技藝的葡萄牙工匠替他們鋪碎石路。

石仔路:無可替代的回憶

碎石路的獨特美感來源於精細的工藝,但這種工藝也成了它的安全隱患來源之一。


隨著時間過去,這些被手工固定的石塊難免有突出、鬆動;一旦有一塊碎石這樣,來往的行人很容易把周圍的碎石也踢掉,從而導致整塊路面凹陷。


這不僅對於拿重物、拖行李箱和乘輪椅的人來說是災難,普通人也有被絆倒的風險。


葡萄牙一項2011年的調查顯示,里斯本的老年居民把碎石人行道列為這座城市裏他們最擔心的事物之首。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澳門也開始面臨這樣的問題,因為老年人不斷增多,讓葡式石仔路的隱患越發突顯。另外,由於修路工藝繁複,維護成本也在不斷升高。


儘管葡式石仔路的爭議有很多,但坊間主流意見幾乎都是保留這抹葡式風情。有人認為,政府可以採取一些溫和的措施,比如增強石塊的摩擦力、防止滑倒。


對於澳門人而言,他們既知道葡式石仔路的危險之處,又覺得它十分重要、無可替代。

關於此次爭議,澳門市政署在星期一(6月1日)回應表示將保留及維護特色葡式石仔路飾面,會因應各區行人道不同的狀況,於美化或重整行人道時作綜合考慮,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力作出改善。


市政署稱,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至大三巴的行人專區等地均有葡式石仔路,串連世遺歷史城區中多個旅遊景點,當中鋪砌了葡式及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圖案,突顯澳門中西文化薈萃的城市特點。


澳門作為中葡文化交流之地,近年大力發展「中葡平台」,葡式石仔路有必要保留。這除了有吸引遊客「打卡」,更是印證了澳門中西文化交流獨特之處。


的確,石仔路在雨天時易令人滑倒,對駕駛者及行人均構成風險。在綜合考慮重整石仔路時,不妨多加提示,提注駕駛人士及行人留意。


推薦閱讀

★   零客流、零收入的口岸商戶如何打贏疫後「翻身仗」?

★   最後通牒!澳門政府對肉價「動怒」了

★   「一國兩制」下的「亮碼通行」

★   煙花節取消!旅遊稅考慮終止!澳門旅遊業復甦從何破題?

★  買買買!澳門幫扶貴州從江脫貧開啓「帶貨」模式

資料來源:澳門市政署、澳門記憶、好奇心日報、人民網等

在看的你真“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