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攤經濟」火了!為什麼大家都想到澳門...

韋小澳 微觀澳門 2022-04-28

「地攤經濟」火了!在內地,這仿佛是一種新生事物、一種久違的體驗、一種壓抑了太久的欲望,忽如一夜春風來,「擺地攤」成了一種萬眾狂歡。


微博上,#地攤經濟#話題已突破2億閱讀量,3.7萬條討論。短短幾日,全國多地紛紛設攤販規範點來鼓勵發展地攤經濟。


就在近日召開的2020年廣州市「兩會」上,有澳門委員提案建議,廣州可借助澳門等地先進經驗,在老城區新舊融合,打造燈光夜市,發展夜市經濟和社區經濟。


的確,在「地攤經濟」一夜風靡的那一刻,不少人都想到了充滿市井煙火氣的澳門市集...

——市井巷陌,才是最真實的生活

煙火人間

從康公夜市到文創市集

夜市上的推杯換盞,大排檔的鼎沸人聲,還有鮮嫩的肉汁與火焰碰撞時滋滋作響的聲音,勾連出一個真實的煙火人間。


這是大多數人心目中市井夜市中該有的樣子。


但是當來到澳門,不少人對於「煙火氣」三個字有了新的理解。在這座小巧精緻的城市裡,不論行走在大街還是巷弄,你都能感受到市井文化中的文藝氣息。而這種文藝就流露在路邊、巷弄、市集上的「練攤」裡。


要說盤活夜經濟最有名的還屬康公夜市,這也算是本澳「練攤文化」裡最具代表性且被遊客市民熟知認可的夜晚市集。

如果沒有疫情,這個季節應該是康公夜市大熱的時候。每逢週末,華燈初上,康公夜市就變成了美食的聚集地、吃貨們的天堂。雖然此時的氣候悶熱潮濕,但依舊擋不住深夜味蕾的狂歡。


大多數人提及夜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吃。這也沒錯,澳門作為世界七大美食之都之一,在夜市上豈能少得了美食。


對於市民來講,在結束了一整天的辛苦後,約上三五好友,來到這個充滿情懷的十月初五街,穿梭在各式各樣的小攤,吃著美食,喝著小酒,聊聊八卦。對於遊客而言,亦然如此。


康公夜市作為城中首個夜市,咖喱魚蛋、酥炸魷魚、雞蛋仔等傳統街頭小食自然不可或缺。當然,無論你在港澳、內地還是東南亞,燒烤,已然成為了夜市裡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


還有熱騰騰的爆炒海鮮、幾乎絕跡的兒時零食、可口的甜品飲料……分量足,食材鮮,價格也相宜,吃貨們簡直恨不得自己有十個胃,能嘗遍每一家的美食。

這裡雖然規模不大,約60個攤檔,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短短幾百米的老街上集齊地道美食、文創工藝及玩樂小攤,務求一條街滿足你多個願望!


康公夜市主要分成三個區塊,美食區、購物區和遊戲區。酒足飯飽後,你還可以在工藝品攤位挑選精美的文創作品,包括手作飾品、皮革製品、手繪畫作、家居擺設等等。


當然你也可以來到遊戲區,這裡面有保齡球、射飛鏢、跳跳床等,適合孩童玩,重點是完全免費!如果你家孩子晚上不睡覺,可以在這裡玩到體力耗盡再回家。

值得一提的是,兼具文藝與市井氣息的夜市只是澳門「地攤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除此之外,一年舉辦兩次的文創市集——塔石藝墟,也備受關注。


這個被譽為澳門人創意盛事的集市,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文創人士。集市上你可以看到特色文創作品、手作坊、音樂表演及創意飲食等,感受澳門多元文化創意力量。


塔石藝墟除可匯聚創意、促進交流外,也見多元文化共融的景象,在不知不覺間已成為亞洲地區創意市集的品牌,是創意、音樂、美食的集合。

關於「練攤文化」,澳門在市井中向著文藝與別緻轉變。除了上面提到的康公夜市和塔石藝墟,每年舉辦的美食節也挑動著市民遊客的味蕾。


除了這些大型的市集活動,在大街小巷裡,還有大大小小的攤位在摸索自己的風格,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自己的規模。比如,氹仔市集近年來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開始引領新一輪的文化風潮。


「地攤經濟」驅動下的澳門,市井煙火氣已經與文藝相結合,這更加體現出文化的包容性。對於當下大力推廣「夜經濟」的內地而言,澳門所探索出的路徑或許值得借鑒。

借鑒澳門

打造夜經濟下的城市名片

地攤,是一種市井文化,是冷硬都市中,少有的溫情。在「穩就業、促消費」基調指引下,地攤經濟燃起燎原之勢。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至少已經有廣州、上海、濟南、南寧、鄭州、南京、成都、合肥、廈門、杭州等近40地紛紛明確鼓勵發展「地攤經濟」。


而就在廣州2020年「兩會」期間,本澳委員就提案建議廣州可借助澳門等地先進經驗,在老城區新舊融合,打造燈光夜市,發展夜市經濟和社區經濟,在改善民生、傳承集體回憶的同時,增添地區吸引力,激活旅遊消費新動力。


廣州是千年商都,這座城市燈光夜市的歷史由來已久,設立於一九八四年的西湖路燈光夜市,是全國第一個燈光夜市。


廣州市政協澳門常委廖僖芸認為,廣州的夜間經濟不能少了街頭美食和傳統文化。建議政府應把發展廣州「夜間經濟」作為綜合發展城市經濟通盤考慮,可通過統籌組織安排個體擺賣攤檔,形成“夜市經濟”,讓城市底層的貧困階層找到生活的出路,形成大眾化消費經濟圈。

澳門委員李彩紅認為,澳門在近十年打造社區經濟,成效顯著。例如北區、中區、南區社區消費嘉年華,老城區的康公燈光夜市、澳門美食節等,在引起廣泛關注的同時,推動文化交流發展。澳門市販互助會團結會員行友,為小販爭取權益,排解政府管理階層與小販之間的糾紛,協調各方利益,值得廣州借鑒。


建議市政府把執行權力下放給各區政府,在現行流動攤販管理制度下優化升級,每區輪流舉辦一個月燈光夜市,做到「區區有特色」,並加大宣傳推廣,使燈光夜市成為廣州市民的「行街點」、旅客的「打卡點」、小販的「搵食點」、品牌的「閃光點」,成為廣州的新名片。

澳門生機

尋找市井巷弄裡的江湖

這個特殊的時期,發展地攤經濟,是雙贏,擺攤的,掙點生活費,逛攤的,重尋回熱鬧。 


馬未都說:「中國有名的地攤本人都逛過,逛地攤有巨大的樂趣。這個樂趣,不逛的人是不知道的。」


逛地攤,是一種樂趣,吆喝叫賣,討價還價,你來我往裡,也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吃地攤,是一種享受,多少人間美味,都藏身其中。


紀錄片《街頭絕味》中,美食作家Nualkhair說過:「就是因為大家需要路邊攤,街頭才會有這麼多攤販啊。」


小小的地攤,有時它護一家人衣食無憂,有時寄存著年輕人的夢想。地攤不華麗,不講究,可它卻是一個城市最有煙火味的地方。


這裡有尋常百姓的日常瑣碎,有漂泊在外的遊子嚮往的故鄉味,還有平凡生活裡細碎的感動。

疫情下,高樓林立的澳門好像少了往日的喧囂,商場裡似乎也沒有往日繁華。不少人或許更加懷念街邊巷弄的小攤,也想在夜晚去讓味蕾再次跳動起來。


對於澳門而言,通關或許是緩解困境的方法之一,但是從提振內需的層面講,有限度地恢復市井煙火氣,也不乏是推動經濟復甦的良策。


因為市井巷陌,平民百姓,最真實的生活,都在地攤裡,在做好環境、衛生和價格管理的前提下,有限度恢復部分集市。相信那時,大家或更欣喜於,熱鬧而有煙火氣的城市生活,回來了。


推薦閱讀

★   零客流、零收入的口岸商戶如何打贏疫後「翻身仗」?

★   【周末特稿】澳門葡式石仔路將成「消逝的風景」?

★   「一國兩制」下的「亮碼通行」

★   煙花節取消!旅遊稅考慮終止!澳門旅遊業復甦從何破題?

★   澳門手信,誰來為你「帶貨」?

資料來源:澳門日報、洞見、三聯生活周刊等

在看的你真“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