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等教育,澳門產業多元的突破點?

微觀澳門 2022-04-28

澳門目前高等教育發展面臨怎樣的機遇和障礙?其發展方向應如何調整和改革?澳門的高等教育在產業適度多元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是否應該向產業化方向發展?高等教育能否發展成澳門的一個新興產業?這些問題值得人們關注與探討。



澳門特區政府在《2021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公立高等院校逐步提高財務自我保障能力;穩步調整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建構與澳門社會發展以及經濟適度多元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


澳門一些學者建議政府優化機制,提升高校的積極性,讓澳門的大學在科研與產業相結合方面做得更好,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對於澳門高等教育是否要產業化,學界態度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種看法:一是認為目前澳門高等教育還不具備產業化的條件;二是認為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和斟酌;三是高等教育產業化不是簡單地運用市場手段將學校當作企業,而是在尊重教育規律和遵循教育法規的條件下,採取恰當的產業化的運作方式。



澳門的大學發展歷史都較短,教學水準和科研能力都亟待提高,也就是大學的教育基礎還不夠扎實;而大學的產業化需要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目前澳門的大學還不具備搞產業的能力。現在需要政府支援高校開展應用型的研究工作,為澳門發展高科技專案做準備,發展科技產業,助力澳門經濟多元發展。此外,澳門高等教育要融入大灣區乃至發揮輻射灣區的使命,需要突破現有的體制障礙,增強高等院校辦學的自主性和靈活性。自主和彈性的管理體制,能夠促使高等院校採取更加靈活的辦學策略,有利於多出學術和科研成果,也能夠促使澳門高校產生尋求經費來源的動力,促進高校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澳門高等教育基礎不扎實

主權回歸祖國22年來,澳門的高等教育發展由小到大,既有教學研究雙結合的綜合性大學,又有以應用教學為主的多專業學院,還有致力培養旅遊會展人才、專業醫療護理人員及高級管理人才等的專科學院。澳門已經形成了公私立院校協同發展、教學與研究齊頭並進、全面和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



澳門高校的研究工作從無到有,發展變化很大,滄海變桑田。澳門是只有32平方公里,69萬人口的微型經濟體系,竟然可擁有10所高等院校(包括4所公立學校和6所私立學校),可提供300多個高教課程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包括: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型積體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由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共同開辦的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據瞭解,由於中央政府的支持和特區政府推進「科教興澳」政策,澳門的高等教育由回歸初期的基礎薄弱狀況,發展到今天的規模:2019/2020學年,澳門高中畢業生修讀高等專科學位或學士學位課程有 3740人,升學率為95.02%,其中選擇在澳門本地升學的人數為1871人,占48.2%。2019/2020學年,各高等院校教學人員共2598人,高等教育課程註冊學生36107人,其中澳門本地學生15969人。2018/2019學年澳門本地高校畢業生為3808人。這些資料從一個側面表明澳門高校在本地人才培養中所發揮的主力軍作用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澳門高校對本地人才的培養目前主要是滿足澳門現有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還有些滯後于澳門未來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需求。2019/2020 學年正規教育高中畢業生選擇修讀高等專科學位或學士學位的首五個學科分佈,依次為衛生與福利(18.5%)、商業與經濟(18.3%)、旅遊、運輸和其他服務(11.2%)、人文、社會科學和新聞學(10.9%)、教育(10.8%)。澳門特區政府原高等教育局「2019年澳門大專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向調查」顯示,澳門高校畢業生有意投身的行業前五位依次為公共行政、旅遊會展、教育、銀行金融、社會服務。這些資料表明,澳門高校本地人才培養是以本地就業的現實需求為基礎的。



但在這些亮麗的數位背後,人們也需要看到問題,例如澳門出生率持續偏低而引致每年畢業生人數基本呈下降態勢;澳門外地學生雖然很多,但來源過於集中在中國內地;澳門教師的人數、資歷與研究水準、師生比例等都是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


隨著澳門2017年《高等教育制度》法律以及2018年《高等教育素質評鑒制度》的通過和頒佈,澳門正式確立了高等教育素質評鑒制度,為以保障澳門高等教育素質和促進高等教育品質提供了切實的制度保障。2019年,澳門設立高等教育素質評鑒專家組,進一步推動了高等教育素質和品質保障的發展。儘管如此,澳門高等教育的教學品質水準的發展仍然處於「整體水準偏低」的狀態。對此,一項關於回歸20年澳門高等教育發展的研究就指出,澳門高等教育規模和結構的主要問題是:除了外地招生規模受限、本地學生流失率較大以及課程結構失衡之外,就是高等教育整體品質較低。也就是說,雖然回歸後澳門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卻存在高等教育質和量發展失衡的內在問題。與世界一流水準相比較,澳門高等教育的整體水準偏低,澳門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的教學品質和國際化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澳門科技大學原校長許敖敖表示,現在澳門面臨新的形勢:一是新冠疫情給澳門帶來深刻反省,即現在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經濟適度多元;二是大灣區的建設啟動了,這是國家層面的戰略。澳門要融入到大灣區的發展,這對澳門高等教育,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科技創新的高地,澳門的高等教育可以為大灣區的建設培養科技人才,還有「產學研」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也是澳門的高等教育應該擔當好的角色。


關於高等教育發展的障礙,許敖敖認為社會對澳門的高等教育評價有誤區,澳門的高等教育基礎不夠扎實,因為一個大學的成長需要有積澱,澳門的高校歷史都較短,這點我們需要有充分的認識。澳門的高等教育需要儘快提高師資隊伍的實力,提高人才培養的品質。澳門是一個微型社會,我認為高等教育的規模也應是小而精。大學不光是看排名,更重要是要真正吸引優秀的中學生來讀,真正從澳門的大學走出優秀的科技人才等。



澳門城市大學副教授周平認為,一是矛盾:現有學科設置與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矛盾;高等教育品質提高與數量擴展之間的矛盾;事業性的全人教育(以教師個人學術專長為導向)與企業性的短平快市場反應(以市場需求為辦學導向)之間的矛盾;服務澳門經濟建設與全球高校排名之間的矛盾。二是局限:澳門高等教育深受內生性的局限困擾,高校辦學需要校址,校址發展受澳門土地資源的限制;高層次人才培養受本土就業第一學歷限制和澳門人才需求規模局限;澳門主流行業與國際前沿發展方向差距的限制。



澳門高教體制變革創新

為實現澳門高等教育「完善自身」和「輻射灣區」的雙重使命,必須尋求通過制度和機制的變革創新來促進澳門高等教育的華麗轉身。


澳門高校目標和使命的實現,從根本上也取決於高校管理和大學治理的制度。為實現澳門高等教育的雙重使命,特區政府需要在高等教育掀起一場放鬆管制和促進良性競爭的改革運動。一方面,需要切實確立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理念,推行高等院校的放鬆管制,為高等院校特別是公立大學鬆綁;另一方面,應該形成高等院校良性競爭、公平競爭的競爭格局,通過良性競爭與有效監管的結合來促使澳門高等教育品質和素質的提升。



澳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一個最為突出的問題是,高等院校特別是公立學校的自主性不足。有研究曾經指出,在澳門高等教育發展的幾個階段中,高等學校在自治方面表現得比較脆弱,甚至成為了政府的輔助角色。長期以來,澳門的高校(尤其是公立高校)接受了大量來自政府的撥款,無論是課程設置和調整、資源配置體制、學術管理的決策都納入了政府的意志範疇,高校顯然不是一個法人組織,而是政府麾下的管理部門。可以說,澳門高等教育要融入大灣區乃至發揮輻射灣區的使命,首要的一點是要突破現有的體制障礙,增強高等院校辦學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因此,放鬆管制改革,應該成為未來澳門高等教育改革的主線。自主和彈性的管理體制,能夠促使高等院校採取更加靈活機動的辦學策略,也能夠促使澳門高校產生尋求經費來源多樣化的動力,還可有利於學術人員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下傳承、創造和發展知識。


放鬆管制的改革並非意味著政府減少對高等教育的監管。在高等教育放鬆管制的改革中,放鬆管制的要旨是形成「讓管理者管理的體制」,而不是政府完全放任不管高等教育。相反,政府負有保障高等教育品質和公平的不可推卸的神聖職責。因此,在推行放鬆管制的改革運動中,政府需要轉變工作重點和職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觀統籌管理效能和品質監控方面,例如為澳門高等教育制定合理中長期發展規劃,為澳門高等院校提供科研開發的資源支援,建立高等教育素質評鑒的外部監督、督促與考評體制;此外,特區政府應著力對澳門高等教育格局進行合理的規劃,實現澳門高等院校的均衡發展,避免之前存在的有關高校一枝獨秀的問題,促成良性競爭格局的生成和持續展開。




在產業適度多元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

澳門經濟發展人才需求一方面可以通過引進,更重要的是通過本地培養持續產生。因此,培養人才的人才也是澳門所亟需的。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主路徑,而且澳門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指出,要「推動高等院校逐步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推動公立高等院校逐步提高財務自我保障能力;穩步調整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建構與澳門社會發展以及經濟適度多元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要順利實現這些目標要求,澳門本地高校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教學科研人才顯然也是澳門人才需求中的重要類別。



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學教授婁勝華認為:第一,澳門的高等教育的發展可以助力現有產業的發展。如旅遊業作為澳門的主導產業,澳門一些高校設置的旅遊科技及管理專業,有利於旅遊產業水準的提高;第二,高等教育可以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澳門高校有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如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其研發的新藥以及確定的中藥標準,可以促進與助力澳門中醫藥及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此外與金融科技與管理相關的學科培養的人才,也可以促進澳門金融產業的發展;第三,高等教育本身也可以構成多元產業之一。實際上高等教育本身也是一個產業,是屬於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因為高等教育是採取收取學費的方式提供教育服務。此外,大量的學生來澳門學習,也可以帶動澳門本地的生活性消費規模的擴大,提升本地生產總值的規模。


澳門專才學會會長簡浩賢表示,產業適度多元的深度含義在於如何以澳門所長去整合出澳門所需;如何利用好大灣區內土地人口、資源的優點去解決澳門的不足。在灣區的大舞臺,澳門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形成多方共贏的效果。未來大灣區教育發展聯盟,相信可以拉動「9+2」的綜合資源,用好各城市定位下的區域空間優勢,一方面互補不足調整佈局,另一方面在疊加效應下放大自身優勢,例如澳門政府多次提到大健康、金融、高科技及文化體育產業等,就更應該在高校合作中拉動本地及灣區高校資源共同構建,這樣更能迅速掌握及把握先機,令人才搭建梯隊快速成型並可健康發展。



高等教育的本質肩負著培育優質人才的使命,同時兼具經濟與產業元素。儘管如此,高等教育是作為上層建築服務於各行各業,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所以高等教育在產業經濟中只能是百業中的一業,百花中的一朵,不會代替第一、第二產業成為主流產業。在產業化過程中高教應該專業設置和招生快反化,市場化;重視產學研聯合攻關,重視高等教育產出的教學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轉化。高等教育產業化要堅持人才培養這個核心,成為高新學科引領者、優質人才的培育者,知識成果的創新者,圍繞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培養人才,才是硬道理。



夯實高教品質提高科研能力

從澳門院校的情況看,近10年來,澳門高中畢業生的人數在下降。但澳門高等教育需要發展,沒有學生就沒有高等教育。近年來,有很多內地的優秀學子願意到澳門來,跟澳門的學生一起在澳門學習。澳門3萬多高校在校生中,大約有40%是內地來的學生。內地許多優秀學生、教師、科研人員到澳門來,共同促進了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



此外,越來越多的澳門高中畢業生嚮往到內地升學,也獲得了教育部和各高等院校的支持。從資料看,近幾年,澳門到內地保送生的名額翻了一倍,越來越多的澳門學生有機會到內地「雙一流」高校升學。據統計,大概每3個澳門高中畢業生中就有一個可能會到內地升學。


澳門高等教育的科研一直就存在著重大的高水準的立項課題不多、成果數量和成果轉化也不多的困境和問題。因此,提升澳門高等教育的科學研究水準,也是澳門高等教育提升品質的迫切問題,它不僅關乎澳門高等教育的品質,更澳門的科技競爭力以及澳門經濟發展動力的深層問題。


科技產業發展是高等教育要走的路,大學須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讓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服務於產業,澳門學者建議政府優化機制,提升高校的積極性,讓澳門的大學在科研與產業相結合方面做得更好,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



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學教授婁勝華認為,高等教育本身也可以構成多元產業之一。實際上高等教育本身也是一個產業,是屬於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因為高等教育是採取收取學費的方式提供教育服務。大量的學生來澳門學習,也可以帶動澳門本地的生活性消費規模的擴大,提升本地生產總值的規模。我認為高等教育的產業化、市場化或公司化的提法值得斟酌。高等教育產業化意味著要以市場化的模式來經營,那樣做,必然使高校重視盈利,而忽視其公益性。從中外高校發展的經驗來看,市場化辦學是很難推進高校發展的。


婁勝華認為作為產業,高等教育有投入,就要有產出。高等教育的產出,除了人才產品外,還有科技產品與社會服務。發展高等教育產業,不是指將高校辦成盈利性機構,以賺錢為主,而是指高校將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為產品,造福人類,實現其經濟價值,甚至可以通過創建校辦企業,獲取利潤,並反哺教學與科研,從而實現教研與產業的互動,推動高校的發展。因此,發展與壯大高等教育產業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高等教育的「產業化」或「市場化」提法,因為產業化或市場化意味著以市場模式經營高校,使高校企業化,追求高校辦學的營利性,而忽視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質。很難想像,企業化辦學如何能促進高校發展?



婁勝華表示,高等教育是否產業化,涉及到高校辦學資源的來源取向。高校辦學資源,是以公共資源為取向,還是以市場化資源為取向?目前,澳門高校辦學主體多元化,其資源來源模式也是多元的,政府作為興辦資源的重要來源,主要負責向公辦高校提供資源,並向非公辦高校提供辦學資源的資助。在此基礎上,無論是公辦高校,還是私立高校,都應拓寬辦學資源的多元化來源管道。當前,尤其要強調高校既有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特別是與澳門產業多元化方向一致的科研成果轉化,如中醫藥研究的科技成果產業轉化。


澳門城市大學副教授周平認為在澳門應該提「高校知識成果轉化」更為準確。當前高教產業化既是科研成果的產業化,也是與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方向一致的成果轉化。



周平提出,中國科學院、清華和北京大學在教育產業化方面有實踐,有探索,也有經驗和教訓,值得認真學習借鑒。高等教育產業化不是簡單的運用市場手段將學校當作企業,而是在尊重教育規律和遵循教育法規的條件下,採取恰當的產業化的運作方式,最終提高教育的總體效益。


推薦閱讀

★  澳門完成設國安顧問立法!澳門中聯辦:支持!

★  《半小時漫畫黨史(1921—1949)》繁體版在澳門發佈!

★  跨年遊最火目的地,還不趕快了解!

★  「看大病難」的澳門,未來醫改朝何方? 

來源:海外網

在看的你真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