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志 | 这713张北京中轴线测绘图,尘封72年后终于重见天日

正阳书局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4

点击上方“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可以订阅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要是哪天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没了怎么办?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好像我们不必担心有一天故宫变成废墟,但是在北京还叫北平的时候,中轴线这些文化遗产的安危就像悬在很多人头上的一把剑一样,随时都有落下来的可能。


紫禁城中轴线


明清两代的北京城,最为夺目之处,要属她内外双环的城墙与城门,被一条清晰有力的轴线贯穿始终。城墙与城门,围合了京城首善的一方城域;南北轴线聚拢起这方城域的脊梁。如今,城墙与城门早已湮没在城市变迁的历史中,但这条城市轴线却历尽劫难“穿越”至今。


梁思成先生曾这样评价这条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清末明初的北京一片乱象,各派系军阀争夺不断,北京的政府走马灯般不断更换,中国的现代建筑学,就诞生在这个年代。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不再戒备森严,这使得中轴线古建筑测绘成了可能,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也就应运而生,创办人是北洋政府期间的交通系大员,人称“桂老”的朱启钤先生,梁思成也是其中成员。当时营造学社对中国各地的大量古建筑都进行了详细测绘和实地勘察,给中国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在1937年以前,营造学社就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地对北京城的重要建筑进行了测绘。七七事变以后,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而朱启钤却选择了留在北京。


朱启钤


1939年,天津发生水灾,营造学社之前存在天津的大部分资料遭到损毁,加之学社主力南迁,想要继续完成对北京城的测绘,难度很大。


朱启钤于是想到了建筑师张鎛,张鎛是梁思成的学生,对明清官式建筑非常了解。


朱启钤告诉张鎛,从历史上看,历代宫室都少有能躲过500年一次的大灾劫的,中国历史上几十个王朝,曾经创造过很多在当时可称之为世界第一的宏大宫殿,可最后留下来的却只剩下了紫禁城这一个孤例,“可称集建筑之大成”


北京故宫测绘部分人员合影


传统的木质结构宫殿经不起火焚和雷击,就连圆明园的石质结构也逃不过兵火之灾。何况前朝的营造工师很少留下文字记录,营造方法鲜有遗留,一旦这些珍贵建筑遗产在日寇占领时期或者反攻时期发生意外,没有记录来做复建参考,日后恐将成为绝响。


但是,即便是在和平年代,想要测绘整条中轴线,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此时的北京已经是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人对朱启钤也是百般刁难,测绘工作无疑难度更大。


测绘人员在正阳门箭楼上


1941年,在朱启钤的安排下,张鎛与伪北平都市局的局长林是镇签订了测绘合同,这位局长本人实际上也是营造学社的成员,这才使得测绘顺利展开。


张鎛随后找到当时的北洋大学建筑系(现在的天津大学),聘请了一些即将毕业又不愿意给日本工作的建筑系学子,成立了一支30余人的专业测绘队伍。


在景山绮望楼元宝脊上的测绘人员


从1941年6月起始,这只队伍沿着中轴线从北向南,从鼓楼到永定门,前后共得实测图纸700余张,或黑白实测,或彩色渲染,将北京中轴线上的所有重要建筑一一画于图上。


当时测绘建筑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要从下面搭设架子自己爬上去,没有什么安全措施。太和殿一类的大殿正脊比测绘人员还要高,想跨过去都很难。


测绘人员在祈年殿宝顶上


测绘人员全程都靠手工进行绘图,当时他们在中山公园和朝房之间,用砖砌了很多工作台,在工作台上支起最大的图版,用鸭嘴笔来进行绘制。鸭嘴笔很难掌控,尤其是画曲线,非常需要技术。他们甚至在栏杆上、平台的台阶上进行每步实测,对御路雕刻也要写生留存真迹,并附相应的照片以对照,最终把每一个单独建筑构件,每一个整体建筑的周边环境,每一条线条、阴影都严格按照比例描绘出来。


而最后的成品,却堪称是毫无瑕疵,每座建筑的平、立、剖面及构造详图均按不小于1:50的比例尺,用墨线或彩色渲染绘制在60英尺见方的进口高级橡皮纸上,其中一些大幅建筑透视渲染图更是弥足珍贵。


测绘人员在正阳门城楼上


终于,三年半后,测绘组精测了中轴线上的所有重要建筑,共计704张。


但是在大陆手里保存的只有654张,其中墨线图600张,彩色图54张,这部分测绘图纸被分别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档案室和中国遗产研究院图书室。


中和殿透视图


缺失的那50张内容,是部分建筑如祈年殿、乾清宫等处的立面图和剖面图。这部分图纸在解放前夕被国民政府带到了台湾进行古建筑展览。淮海战役打响后,这批图纸就被留在了台湾。


坤宁宫正立面图


1945年,日本投降,古都北京逃过了战争的劫难。然而,北京城中轴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建设中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永定门、中华门、长安左右门、北上门、地安门等,这些中轴线上连接内外、体现礼制、分别帝庶的重要门座荡然无存。


太和殿局部建筑图


除了保存至今的老照片以外,能够记录这些业已消失的古建筑实测数据的,就只剩下了70多年前的这套实测图纸,它们是还原北京城历史上风貌所仅有的历史依据,北京能够复建永定门,就是依靠了这套图所提供的关键数据。


角楼彩色图


2017年,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将654张两院实测图纸和另外收录保存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59张测绘于1934年前后的紫禁城古建筑图纸进行了整理编排,在距离这次测绘72年之后,正式出版了共计713张图纸的《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使得这些不畏艰难的文保先行者们的集体智慧结晶得以面世,让这份对中国古建筑遗产的热爱,能够薪火相传。


正阳书局所藏《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


最后的最后,我们想用文物保护专家朱偰先生曾经在《北京宫阙图说》中写下的一段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夫士既不能执干戈而捍卫疆土,又不能奔走而谋恢复故国,亦当尽其一技之长,以谋保存故都文献于万一,使大汉之天声,长共此文物而长存。”


这是我们所有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保护和留存中国传统文化与北京文化而努力之人的心声。



更多精彩文章(可点击查看):

扫描二维码关注正阳书局

正陽書局北號地址:

西四南大街43號,

萬松老人塔院内

電 話:

010-66116311


正陽書局南號地址:

前門外廊房二條76號

(南號暫停營業)

订阅号

服务号

点击“阅读原文”到微店随便逛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