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物 | 故宫灯会门票秒没?别急!这里有100年前真实的旧京元宵夜!

砖砖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4


明天是正月十五,在不少老北京眼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结束,才算是把这个年给过完了。所以,作为农历新年的结尾,正月十五自然是要极度的热闹。

 

同除夕一样,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元宵节又称为“灯节”、“上元节”、“元夕”等。这个节日是两千年前汉文帝为了庆贺平定“诸吕之乱”而定下来的。不过那个时候的元宵节还没有那么多民间习俗,只是每逢这天夜里,汉文帝都会出去与民同乐而已。因为正月也被称为元月,“夜”旧时也称作“宵”,所以这一天也就成了“元宵节”。

 


到了汉明帝时期,为了提倡佛教,汉明帝敕令要在元宵节这日点灯,以示对佛祖的尊敬,这才有了后来元宵节观灯的习俗。

 

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少女时期的太平公主一见薛绍误终身,就是在上元灯会上。这是好多观众心中的上元佳节的经典画面。而也正是在唐朝,元宵节有了“上元节”的别称。

 

《大明宫词》剧照


因为唐朝推崇老庄的道教,而道教的“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也是正月十五的生日,于是元宵节就又叫“上元节”,这一天成了佛道两家共同的节日,各种庆祝形式层出不穷。

 

又是正月春节,又是敬佛,又是道家庆祝生日,这么多喜事儿凑在一起,您说它能不热闹吗?所以,中国老百姓特喜欢把正月十五这天称为“闹元宵”。

 

前三门大街店面门头的装饰花灯


元宵节,又要闹花灯。在唐代,就算是宵禁也得为这一场浪漫的花灯盛会让位三日方休。

 

北宋词人欧阳修曾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名句,来描写上元节相互倾心的恋人相约灯会的场景。

 

自明代以来,作为皇城的北京城,在正月十五这天更是别有风情。皇宫内,宫殿高挂“春灯”,宫内灯火通明;皇宫外,更是花灯繁盛。

 


清朝时,花灯最盛,灯市的范围也得以扩大,北京城内出现了多个“灯市”,而且花灯工艺复杂,精彩纷呈。在热闹的灯市中,也催生了猜灯谜、花会、“催灯梆”和“灯政司”等各种习俗,它们构成了老北京元宵节的独特风俗画卷。

 

到了清末民初,元宵节仍然十分隆重,它与新春的厂甸庙会,白云观的燕九会神仙合称为“上林盛举”。

 

正月十五闹花灯

 

过去的人过元宵,那可不是吃碗元宵就行了的。搁在过去,观灯才是元宵节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要不它怎么也叫“灯节”呢!

 


明朝时,北京的灯节,从正月初八上灯到十七落灯,共十天。那时老北京的灯市口是购物、观灯之所。这十天,从傍晚到天明,灯市口里灯火齐明,各种纱灯、纸灯、玻璃灯、明角灯、通草灯、走马灯等高挂于街市,争奇斗艳,在放灯的同时,还有杂耍百戏“走街”的欢庆活动。皇上还会特赐臣子五天假期,让他们去尽情的赏灯。



灯市白天为市,晚上放灯,可谓是夜如白昼。不过由于灯市离皇宫太近,自康熙年间起为防火,朝廷下令将灯市口的灯市北移至东四大街。同时,还在前门外、天桥灵佑宫、琉璃厂、地安门大街等处开设“灯市”,以供百姓游乐。


《北京风俗地图》上廊房头条被形象地称为“灯笼街”


各种花灯种类繁多,热闹非凡,尤其正阳门东月墙、打磨厂、西河沿、廊坊头二三条以及大栅栏花灯最繁盛。


廊房头条的灯市 正阳书局藏

 

清代,自正月十三至十七为灯节,十三叫上灯,十四叫试灯,十五叫上元灯,十六叫残灯,十七叫落灯。每逢灯节,内廷便置酒兴会,赐宴外藩,皇家在乾清宫等宫殿高挂“春灯”,使宫内灯火通明,如同白昼,但那时为防火灾,在宫内不许放焰火。放焰火等贺节活动多在圆明园和三海内举行。

 

东安市场的花灯


元宵灯节的习俗,在乾隆时期趋于鼎盛,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十三起都陪皇太后到圆明园里的“山高水长”楼看歌舞杂技、观灯、放焰火, 然后传谕放“花盒子”。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也常在皇家园林颐和园等地举行载歌载舞的闹元宵活动。据清史载,每年参加舞灯的艺人多达三千人,每人手持一竿,竿上再横一竿,两头各悬挂彩灯一个,载歌载舞,口唱《太平歌》,持灯盘舞动如龙之婉转,虽有月光,只见灯亮不见人影,还排列出“太平万岁”字样,充分表现出高超技艺,引得当时的外国人都极为惊讶。

 

民间也不闲着。“画屏深护绿玻璃,小谜灯前密字题。”正月十五在前门大街及大栅栏街的花灯与灯画是最轰动四九城的民俗活动,瑞蚨祥绸缎店的“唐僧取经”花灯、 谦祥益绸布店的“七侠五义”花灯等都非常吸引人,鼓楼一带的商铺甚至还能弄出冰灯来。那时的棋盘街内六部衙门和工部的门前也张灯结彩,吸引大量游人前往观看,老北京称之为“六部灯”,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太平鼓,响咚咚,一生爱看六部灯;灯屏儿,书成套,一典一故我知道。”

 

东安市场卖花灯的摊子


民国时期在城南游艺园也举办过元宵花灯大会,有的花盒子高达十三层,点燃后有演戏的场景,也有烟花火炮,观者如潮、盛况空前。那时,在厂甸庙会及一些商店门前,在放完花炮后,也常放一两个花盒子,灯彩纷飞、层层变幻的盒子灯,引得老百姓久久不愿离去。

 

东四牌楼卖节日用品的市场,画面中的小女孩买了一盏金鱼灯笼


北京市面上还会售卖各种各样的走马灯,《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当时的走马灯,状如小龛,中有竖柱,上端张一纸伞,伞下用细铁丝系着戏剧人物。燃烛直嘘其伞,伞转则人物转,从灯正面可观人,背面可观影。此外,灯市上还能买到各种动物形状的纸灯,象征吉庆有余的龙井鱼灯,红纸糊的“气死风灯”……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小孩儿都会提着各种样子的灯笼上街玩耍,所谓是“提灯逛灯”。

 

卖走马灯的摊位


催灯梆与灯政司


元宵节这天晚上,老北京城那是万家空巷,能出门的都上了街了,《都门竹枝词》中说:“肘足相挨都不觉,布衣尘污贵人貂。”为了看灯而挤丢了鞋帽的人数不胜数。

 

为了预防治安问题,京城里还会安排专门的巡城御史,提着红灯到灯市查看,防止有人酗酒闹事,滋生是非。官厅则暗中嘱咐更夫,三更的时候就打五更的鼓,谓之“催灯梆”。这打更的就排成队列,喊号一声,群梆响起,带着节奏,如同在表演一般。结果不敲还好,这一敲,百姓连灯都不看了,全都奔向打更队伍跟前挤着来看热闹来啦!

 

前门大栅栏元宵节看灯会的人潮


再有就是乞丐们的“灯政司”。明清时,在正月十五这天,京城的叫花子几乎倾城而出,在丐头的率领下,组成一列“仪仗队”。队前有叫花子打着响鞭开道,后面跟着手持讨饭竿子的乞丐,再后面是一片乌合之众,个个手中拿着讨饭的竹筒,狠命地敲。后边还有四个人,手举“纠察”、“弹压”、“回避”、“肃静”的小灯牌和一个写着“灯政司”三个大字的大灯牌。灯牌后面就是用个破椅子充当大轿,让八个叫花子抬着的乞丐头。这位“灯政司”老爷八面威风,指挥叫花子们哪儿热闹就去哪儿,对店铺指手画脚。店家怕招惹是非,赶快扔钱,叫花子们一哄而上捡钱抢钱,灯市里留下一片混乱。1949年后,乞丐这个群体由政府收留,并进行了劳动安置,“灯政司”的习俗也逐渐消失。

 

西四的花灯队列和游人


说了这么多元宵灯会的来历,真是想让人一睹旧京上元节的魅力。今年,北京也举办了元宵灯会供市民赏乐,故宫为期两天的灯会门票在预约窗口开放几分钟内就被秒光了,可见大家伙的热情。在今天的第二条推送中,我们也推荐了京城里其他好去处,供您参考!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掌柜推荐



北京风俗地图·1936年手绘 (86cm x 71cm)

此地图于1936年由美国人Frank Dorn绘制,原名“A Map and History of Peiping”。作者Frank Dorn早年曾就读于美国圣弗朗西斯科艺术学院,曾经是美军驻华军事顾问团准将,参与过“驼峰计划”,官至准将。这张地图在当年还在出版界有过不小的影响。

地图的最大特点一是作者由手绘,二是非如一般专业地图由经纬、图标构成,而是绘有人物、动物、建筑、运输工具等,妙趣横生。在图上我们能看到1936年的高尔夫球场、18层地狱庙、开汽车的洋人与骑单车的国人相向而驰、各种古老的宗教礼仪场所与新式学堂医院并存。。。有意思的是,即使是个中国通,这位多先生依然认为国门打开后、洋化了的中国人之前的打扮,都是清人的样子,所以无论是各类佛像,还是被清军灭了国的明末帝崇祯,头上都加了顶清代式样的帽冠,崇祯非气活了不可。

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推荐阅读


漫谈 | “胡同”这个词真的源于蒙古语的“水井”么?

漫谈 | 冰上流年,30年代称霸北海冰场的“变装大佬”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微店,购买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