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士琦 | 我国博物馆照明事业的发展回顾(中)

《照明工程学报》版权所有©

我国博物馆照明事业的发展回顾(中)

周士琦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回顾本人参加和设计过的一些博物馆案例:除了新馆,其中很多在古建之中完成,我的设计思想是强调利用自然光的。例如,我做的2009年宋庆铃故居生平展,原策划方案是想利用它的故居两个大厅,搞展览时挡上所有窗户,我认为这与它的整个故居风格不一致(见图1)。后来经反复修改方案,我就把遮挡的物全拆掉了,有些柜子里面,还是加了一点人工光。当时有人就提出意见,认为这里没有声、光、电,而我的设计却强调故居里面不能有声、光、电的做法,这是宋庆龄同志的家,故居应该要保留她生前的面貌。记得展览策划中,馆方还提到一个动人的故居故事,是当年服务人员的回忆:他们称宋庆龄同志为首长,大家都保持了故居的安静环境,有一天一个花匠在送花时,偶尔唱了一个家乡小调,宋庆龄听见了就记住了,但过了几天,宋庆龄问他为什么不唱了。这个故事也反应了她当时的生活面貌与生活场景,这是宋庆龄的家,我认为不需要声、光、电这些附加的东西。尽管那个年代,大家都提倡用声、光、电做展陈,而且还成了当时做博物馆设计的标准事物,如领导来参观博物馆,就是要找有没有声、光、电做设计;电视台记者来采访博物馆,也不着重介绍文物,反而更多地介绍博物馆是如何利用了现代化声、光、电技术做了展览,像介绍一些电子翻书设备是如何地吸引了观众,大家普遍认为这就是新的博物馆设计形式。另外,我在做颐和园澹宁堂(见图2)设计时,也同样强调了运用自然光设计,该建筑是英法联军烧毁以后,在原址的基础上重修的一个廊式建筑,用来做宫廷家具陈列,当时有人也提出过要学习上海博物馆。我认为这里是古典园林,在园林的室内做陈列,是需要有一种内外通透的光线感,决不能设计成黑呼呼的暗室。我是按照原建筑的风貌来设计,在里面只做了薄薄的窗帘,加轨道灯照明。还有颐和园里的文昌院(见图3),它位于颐和园东进门的左边,建筑上面做成了展览,下面为库房。它也是园林建筑,我基本上都是利用自然光为主,人工光为辅的设计思路。

1 作者在宋庆龄故居做设计时留影

颐和园澹宁堂

图 3  颐和园里的文昌院


此外,像北京的大葆台汉墓,它的陈列室也不太大,该展览当时采用了联壁柜,联壁柜这种陈列形式,在当时很流行,在博物馆设计中随处可见。这种柜子,在里做灯光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问题:它上面的灯光没法隔开展示区,我们索性将它拆了,把光源移到了玻璃柜外,又在玻璃上增加了挡板,使光源在视觉上也看不到,这是我当时的设计方法。同样,像北京的郭沫若故居,我用了它原有的建筑作纪念展,它原先是按展览会的方式设计,把所有窗户也挡了一面墙,再做些灯的方案,在做二次改陈方案时,我就决定保留建筑原样,不能遮挡窗户。还有我做过的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主要是反映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当时就利用了8~9间平房,最后三间窗户我也让其保留下来做设计,将自然光引入,透过窗户还可以看到北大红楼,力图给观众注入一种设计思想,就是要迎接新文化运动的曙光感觉。还有我做的胡适文物图片展览(见图4),也是陈列室不大共六间房,自然采光良好,在天气好时,没有必要采用灯光,所以在里面的窗户,我也主张保留了,并利用窗户做了个纱网印刷,上面印有胡适先生的像,我认为其效果也还不错这几个展览是我们博物馆陈列艺术委员会大家一起参与的合作。

图4 胡适文物图片展览


我国博物馆照明长期存在的一些设计问题:这里我想提一下北京中山堂(见图5),它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的纪念场所,原来它叫中央公园,后改成中山公园,我在此做了一个纪念展览。当时请的著名雕塑家程允贤先生为孙中山做了塑像,我们根据雕塑家的建议,为雕像做了灯光设计,展览也部分采用了人工光做补充。其它采用自然光,这里面涉及陈列设备,照明会与陈列柜有关。目前的陈列设备多采用防紫外线玻璃和冷光源搭配。但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我曾见过几处博物馆将展柜设计成弧形玻璃柜,我是很不赞成这种设计,因为光线不可控,光聚成一条线,会有大量眩光出现。此外,我还建议,要将展柜内的灯具与文物展品隔开处理,即能阻挡热量也能确保安全。像过去的博物馆,在展柜上面吊个灯,结果灯坏了,还把下面的文物给砸了现象时有发生。而且不隔开照明设备与展品,维修上也不方便,只能将文物搬走才能维护,我举大葆台汉墓的例子,就是想强调陈列设备的照明设计,不论从维修上考虑还是到文物的保护,一定要将陈列柜设计成两个空间来处理。博物馆还有类似关于照明问题,像彩灯使用的现象,人们形容它为五光十色,但在陈列室里怎能用五光十色的彩灯做照明哪?像我们很多过去学画的同志都画过素描,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总在北向天窗的光线下画石膏像,与在灯光下画的石膏像,画出来的光影效果完全不一样。再提一个问题,我认为就是设计的底光问题,像故宫过去做的一个台湾琉璃工坊展,因为它是琉璃的展品,采用底光做设计看上去还很好,但上海博物馆采用底光照青铜器展品,我认为不妥,青铜器底部亮了会让人感觉没有分量感,照明设计与文物的材质不符。此外,我还记得北京博物馆学会在八达岭开会时,晚上我出去看被照亮的长城,感觉像塑料做的一样非常假。还有就是博物馆陈列设计采用串灯问题,记得我们做法门寺陈列时,它柜子中间摆放着文物,而柜子一圈却摆放着串灯,这种用光设计手法,就不应当在博物馆中采用,效果有点像名牌商店的技法。还有就是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还出现过有机玻璃做台座,大家都用就感觉太一般化了,文物的个性也没有了。因此我认为随着博物馆的光源与灯具等新技术的发展,设计师们对的认识、对绿色照明概念的认识,以及光对人心理情感的把握等诸多要素,需要设计师通过参考国内外照明规范标准来设计,还要善于通过博物馆的照明设计实践来总结提炼,才能让博物馆的用光设计呈现出好的作品。

5 北京中山堂

(未完待续)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