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丹 | 聚焦“教室照明”
教室照明是影响青少年儿童视觉发育和健康的重要因素。随着近视率不断上升及低龄化现象的出现,青少年视觉环境问题受到了社会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此外,人因照明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给教室照明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因此,在满足教室空间对基本照明功能需求的同时,人们更多地追求在光品质、光健康方面的突破与创新。从视觉功能出发,是否看得清、看得快、不疲劳仍然是教室照明重点关注的问题。从非视觉功能出发,如何通过教室照明光剂量和光配方的调节,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警觉性,合理诱导体内各类激素的正常分泌,进而辅助改善不良情绪,提升夜间睡眠质量等,都是对教室照明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更大的探索空间。
本期主题为“教室照明”,集中展示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教室照明这一重要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重庆大学严永红教授团队以《改善学生亚健康的教室环境动态照明研究进展》为题,梳理了国内外动态照明的研究进展,基于光照影响生理、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结合行为模式研究的新动向,展望了教室多情景、动态照明的研究趋势,这对未来探索动态的光干预手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军教授等在《教室灯光改造对中小学生视力及视力不良的影响》中,通过分析多所中小学校2016—2018年学生体检资料,采用纵向追踪数据,发现教室灯光改造对中小学生的视力健康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教室照明实验设计及实验方案探索方面,重庆大学梁树英博士等就视疲劳的相关定义和病因机制展开了讨论,通过对各类视疲劳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可靠性及准确性的分析比较,提出了“适于多媒体教室光环境研究的视疲劳实验方案”,分析了不同实验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该方案不仅对于多媒体教室特定环境中的视疲劳实验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其他视觉实验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南京大学傅筱教授团队,从建筑环境设计的角度出发,针对典型的幼儿园生活单元的天然采光进行了优化设计,解决了地块狭小和遮挡情况下幼儿园生活单元健康采光的问题,这是对JGJ 39—2016《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有关天然采光规定的补充与探索。
光环境评价是确保教室照明质量的重要内容。在教室照明光环境主观评价中,应用创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天津大学党睿教授团队,通过教室模拟空间中的主观评价实验,建立了一种基于C-支持向量机(C-support vector machine,C-SVM)算法的教室照明环境下投影阅读舒适度评价模型,并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预测,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将投影阅读舒适度主观评价结果进行了分类,从而实现对相关物理量影响结果的预测。
在教室光分布对人眼视觉功能的影响方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蔡建奇研究员团队和复旦大学林燕丹教授团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蔡建奇研究员团队主要从人眼的生理特性出发,提出了描述视觉疲劳的可量化生理指标,并通过设置不同光分布的环境,验证了指标的适用性并给出推荐值。林燕丹教授团队从直接照明和间接照明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照明方式对于视觉任务绩效及视觉舒适度的影响。两个研究团队在光分布领域的研究与探索,都为教室照明光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和参数方案。
在教室照明对人体非视觉功能的影响方面,《重庆地区冬季高校教室高照度照明的主观评价》一文结合重庆山城典型的冬季日照缺乏的特征,通过全析因实验法,探索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警觉性和学习效率、降低视觉疲劳感的光照参数范围,为冬季日照缺乏地区解决光照不足问题提供了方案。
教室照明作为公共空间照明的重要领域,有着重要的探索价值和巨大的探索空间。随着健康照明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与教室照明的有机结合是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索的重要方向。而将教室健康照明优秀科研成果应用于更多教室环境中,以解决教室照明存在的光环境问题、为广大青少年儿童营造健康舒适的光环境,则是全体照明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本文作者简介◁
本期栏目主编
林燕丹,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教授,《照明工程学报》编委,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第4分部中国国家代表,中国照明学会交通运输照明和光信号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视觉舒适、健康及智慧照明控制研究。承担多项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智能半导体照明技术,照明与视觉作业安全、效率和人的健康关系的专项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中负责“大客飞机驾驶舱照明人机工效研究”和“大客飞机客舱情景照明机理研究”,在国家“863”、 “973” 项目中承担了照明的视觉机理与动态控制策略的研究,牵头并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健康光品质特征指标的提取与验证”课题。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