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温州大学:坚守学术初心 勇担报国使命
共谋温州发展大计,共绘“十四五”发展蓝图,奋力续写好新时代温州创新史。备受期待的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和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分别于2月2日、2月1日开幕。
为助力两会,1月31日,《欧华联合时报》印发16版特刊,从成果篇、服务篇、金融篇、扶智篇、学术篇、艺术篇、文旅篇、发展篇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回顾温州在“十三五”期间建设的辉煌成就,以及温州在2020年展现的伟大抗疫精神;展望“十四五”,温州锚定“五大新坐标”、开创“十个新局面”的清晰航向。其中,学术篇以《温州大学:坚守学术初心 勇担报国使命》为题,用两个专版对温州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城市文化创新发展、助力地方决胜脱贫攻坚等进行了专题报道。全文如下。
温州大学是浙南闽北赣东区域唯一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具有88年办学历史。
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顶天立地做科研,一方面瞄准国家战略和科学前沿,另一方面紧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践行科研报国的责任与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在南太湖集中爆发蓝藻的湖段上,一艘名为“温大碧晟号”的轮船正缓缓行进着。所到之处,水体中的藻类被迅速剥离出来,取水样观察可见水质明显好转。“温大碧晟号”是温州大学城镇水污染生态治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第一台适用于我国蓝藻水华爆发特点的物理喷射分散处理设备,其蓝藻水华物理处理技术目前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温州大学校长、中心负责人赵敏教授介绍:“中心是温大重点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平台,依托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生态学,主要针对水环境生态、海洋生物资源的研究与保护、海洋生物产品开发与利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目前,中心还研发出节能、成本低廉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解决乡镇生活污水难以‘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困难,已在全国各地建立国家示范工程8处、研究基地4个,被列为国家海绵城市计划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就在不久前,以温州大学为专利权人、戴瑜兴教授为第一发明人的发明专利“海岛特种电源供电系统”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以一艘1.5万吨的客滚轮船为例,该技术一年可节能30%。二十多年来,戴瑜兴教授一直关注港口高能耗和高污染问题,并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终于实现了港口与船厂兆瓦级特种变流电源装备研制的全面突破。而由戴瑜兴领衔完成的“海岸工程兆瓦级特种变流电源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也喜获国家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温州大学戴瑜兴教授团队成果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金奖
目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温州大学以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基础,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智能制造等提供“温大智慧”。
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除了“国字号”科研平台,“立地式”研发项目更是温州大学扎根区域的见证。学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特点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不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增强对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与地方政府共建9个产业研究院、3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其中,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被列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是温州市也是浙江省属高校唯一入选的研究院。在这里,副校长薛伟教授和他的团队正在开展一项名为“面向海工装备的超快激光加工超疏水结构关键技术研究”,其应用领域大到航空航天飞机发动机里的叶片,小到汽车玻璃,非常广泛。该项技术现已开始转化为生产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包括联合奔腾激光攻克万瓦超高功率激光切割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发的机器人激光在线测微与分选系统现已全面应用于三星机电、万宏集团、百岸科技等企业。同时,该研究院还依托温州大学机械工程一流学科以及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打造形成浙江省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为国家自创区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目前该综合体已累计引进30多个激光与光电项目入驻,聚集了以奔腾、嘉泰、瑞浦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激光与光电行业关联企业280余家,实现营业收入超685亿元,温州已初步成为浙江乃至长三角激光与光电产业应用的创新创业高地。
低压电器是温州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技术的革新进步,温州低压电器行业进入了转型升级时期。温州大学的浙江省低压电器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为推动温州低压电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支持。在浙江温州乐清的天正电气生产车间,该实验室科研团队正在调整全自动生产流水线。有了这套全自动设备,原本一条需要70人的生产线,现在只需要15个人。实验室主任吴桂初教授说:“我们这条产线,改变了原来人工的生产方式,是全自动化的,包括自动化的装配、自动化的检测和包装、信息化管理。”
此外,学校还与十多个市、县(区)建立起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关系,在新材料、机械工程、汽摩配、鞋靴、服装、大数据等传统与新兴产业领域开展特色研究,提供技术支持,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近百亿元,成为温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引领城市文化创新发展
2019年10月,温州大学温州学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研究所聚焦研究温州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揭示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内在规律,推动“温州模式”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研究所的成立,是温州大学坚持以城市发展为导向,强化校地融合联动发展机制与高校智库咨政功能的一个缩影,也是学校立足本土的不变初心。
近年来,温大根据地方社会发展需要,强化新型智库的咨政功能,相继成立“浙江省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浙江传统戏曲研究与传承中心”“温州大学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针对金融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社会治理等区域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
以温州大学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为例,成立十年间,曾连续承接温州市直机关工委“即办制考核”工作、温州市各县(市、区)、功能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考核等,成为温州市从事第三方评估的一张金名片,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最多跑一次”向纵深发展、促进温州经济社会治理创新发挥着重要的智库作用;而在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则以华人华侨为特色定位,凝练形成“华人华侨与区际移民”“商人商会与区域经济”“地方社会与区域文化”等特色研究方向,深入推进“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人文社科领域,学校汇聚了全市该领域主要专家和资源,正高职称教授、学者近百名。中心以南戏及其衍生剧种为抓手,开展《南戏文献全编》整理与研究,定期主办国际南戏学术研讨会,积极服务于将温州打造成为“南戏故里”的文化品牌战略,努力推进浙江传统戏曲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
“十三五”期间,学校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凸显温州地方特色。建成“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16个市厅级社科平台,72个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问题的非实体性校级研究中心(所),全方位对接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先后承担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592项,经费5379万元,50余项调研成果获得省、市领导的批示、采纳。
助力地方决胜脱贫攻坚
初秋的百岛洞头,海面上晒着“日光浴”的羊栖菜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家住洞头的养殖户罗连发连日来忙着晾晒羊栖菜。他告诉记者,自从七、八年前选择养殖优质的新品种后,收入实现了逐年增长,如今达到一年20来万元。而这切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温州大学的吴明江教授。
十年前,吴明江教授创立了“温州大学羊栖菜研究所”,筛选培育了3个优质高产羊栖菜养殖新品系,新品系羊栖菜增产约三分之一以上,加工比和复水率均提升约10%。吴明江的十年坚守,让洞头羊栖菜产业打开了新格局,如今洞头区羊栖菜新品种的年产值超9000万元。
十年来,温州大学羊栖菜研究所主持承担了相关的国家级项目12项。同时,学科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扎根温大。
来新安是温州大学商学院专任教师,是温州知名的市场营销专家。2006年,他受邀担任贫困村——冯宅村的发展顾问,在着手解决资金问题后,借助全市农村环镜整治“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先从环境入手,推动“三产”发展。现在的冯宅村拥有着“全国文明村”“浙江省美丽乡村”“ 浙江省宜居示范村”等41项荣誉称号,村庄发展的资金投入超过1600万,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村支书郑有才说:“村里发展至今,每一步都走得很稳,这离不开来新安老师的指导,我们乡村振兴、脱贫致富太需要像来老师这样的专家了。”
来源:欧华联合时报
责任编辑:胡雯敬
审稿:王雨彤 钟怡琳 周凯雯
终审:付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