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大记忆|金徐銮在温州师范学院执教的20年
金徐銮(1916-2003),浙江温岭人,温州大学杰出校友。青年时他追求进步,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温岭“青战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金徐銮先生是我校老教师、老党员,曾亲历温州师范学院(温大前身)的创建、教研和发展历程。他治学严谨、砥志研思、尽职尽责,在温师院执教长达20年,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年清明节前夕,其子女金贞诚、金达仁、金贞仪特撰《我们的父亲金徐銮》一文,刊于《温州日报》。文章既回顾了金徐銮先生在温师院的教研经历,也讲述了温师院的办学发展历程,从中我们能深情地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教育情怀和家国情怀。“我温大精神,浩浩宕宕”。金徐銮先生虽已长逝,但其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清明临近,不由地想起我们敬爱的父亲金徐銮(1916-2003)。
父亲是温岭人,从小勤奋好学,青年时追求进步,积极参加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温岭“青战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父亲考入国立湖南大学经济学系。大一时他冒着危险从上海邮购了一套国内首部全译本马克思《资本论》。大学四年他既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也自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品学兼优。1942年,他完成学业和《所得税制》论文后,毕业留校任教。时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和冶金学家胡庶华先生为其题词,“尽心竭力做事,顶天立地做人”。
1949年8月,父亲从温岭中学调到温州建国商业职业学校任教。当时温州与全国一样百废待兴,学校与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全区没有大学,有2所中专,城区只有4所初中,且各校规模都很小。1954年,父亲调往温州第一初级中学参与筹建和教学。1955年,父亲获“温州市级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次年他入党,当选政协温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就温州教育发展问题建言献策。
1956年6月,温州地市委着手建设温州师范专科学校,7月父亲又奉调参与筹建并兼授政治经济学课程。筹建初期,筹委会设在窦妇桥温师八间楼内,经费、校舍、师资、教学、教材和招生六大问题十分突出。然而大家都知难而上,劲头十足,为的是能在浙南地区尽快建起一所高等院校。
温州师范专科学校筹建时期的大门
经过筹委会多方努力,温师专当年秋天就招收了224名新生,借用蛟翔巷温州市委干校校舍,于10月1日正式开学。而当时的百多名男生都挤住在一间临时改建的大宿舍里,双层木床摆得满满的。年底时,部分学生因学校综合办学条件较差,颇多抱怨甚至集体上访。校方为此组织教师劝导学生,父亲还和他们讲起了自己上大学时正值抗日战火纷飞年代,母校临时从长沙迁址湘西偏远山区艰难办学读书的情景。
1958年,温师专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内设一室三科机构,父亲任院办公室(党政合一)主任。任内,他既负责办公室(基建)工作,也参与学校办学方向和教学大纲的讨论制定工作,还要教学,肩上担子不轻。那时的母亲以至此后的数十年,都是全力操持家务琐事,默默地支持父亲的工作,很是辛苦。
同年,温师院招收了389名新生,并开始兴建校舍,修整操场,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在校舍施工中,由于建材紧缺,父亲协助校领导组织了200多名师生到龙泉林场伐木,调运了几百立方木材,确保教学大楼顺利建成。1961年,父亲调任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他从学校实际出发,重点抓好教材编写和教学基础工作。
1964年,已初具规模的温师院撤销。1978年,历尽22年风雨沧桑的温师专恢复重建。此时,正忙于《汉语大词典》温州地区编写组领导工作的父亲感到很高兴,认为“机遇难得,应加快学校发展”,由衷地表达了一位老教师对温师院乃至温州教育发展的关切和期盼。两年后,父亲调回温师专继续教学研究,希望自己在退休前能为学校的科研和学科发展再做些有益的工作。1987年,温师专又升格为温师院(今温州大学)。
父亲一生执教45载,主讲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也曾讲授政治、金融和财政课程,对教师职业和教学工作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努力践行。他在“教学小结”中曾这样写道:“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师既要教书,又要教人;教书是手段,教人是目的。”
在温师院20年的教学实践中,考虑到政治经济学融合多学科知识,理论性强,且是大学生必修课程;父亲在编写教材和备课时,总是尽可能多的结合时政经济热点,融入中外经济数据和典型案例,使内容更加充实生动。同时,他也将自己新的研究观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力求教研并重、相辅相成。
1963年《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创刊号
为了在规定的40学时内讲好《资本论》经典课程,父亲作为主讲教师着实费了很多心思。事先,他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建议,并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材。同时,他还专门摘编一份《资本论要点》(177条)印发给学生参考学习。课后,他批改作业也不完全是批上“对和错”,也经常会注上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还会征求学生教学意见不断改进。
教学期间,他受母校教学理念和自身学习体会的影响,认为学生适当的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及商学知识,既有助于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也有助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
父亲是教师,也是经济学者,一生专注研究《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并用这些理论知识研究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即使在人生受到不公正对待,“文革”又受到冲击时,他还再次通读《资本论》,写下了大量的文稿笔记。
父亲对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开展了学术研究。1963年,他在《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创刊号上发表《论“剥夺者被剥夺”》一文,约17500余字。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20世纪以来的大量实例,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夺者的产生、致富和被剥夺的实质、过程和趋势。十几年后,父亲还研究撰写了《(资本论)是“治穷”之道》和《论勤劳致富》等论文,持续关注贫困、生产、生活和分配问题。
1980年,父亲再次着手整理自己以往的读书笔记和教研材料,认真思考,集中精力撰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与专题研究》(约10万多字),重点研究解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经济关系。这是他长期深入研究《资本论》等马列著作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既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体系构建的最基本问题,也是经济学界很长时期内一直争论且未形成共识的难点问题。1981年和1983年,父亲先后发表两篇论文参与当时的全国性理论研讨。父亲认为“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他指出:“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生产力的研究,把生产力也作为研究对象去研究。”他还分析认为:“现阶段加强对生产力的研究,对于我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国的商品生产,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仅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实践表明,这次理论研讨,对日后经济学界就“政治经济学也应将生产力作为研究对象去研究”的观点形成共识,对推动理论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意义深远。
改革开放推动了全国上下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南方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成效显现,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理论热点问题,亟待理论工作者们以担当精神去深入研究。1987年前后,父亲积多年研究心得,先后撰写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经济学研究十大转变)小议》和《温州个体经济发展问题》等论文,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位学者对创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完善社会经济制度和加快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等现实问题的关切和探索。
温州师范学院教学大楼和大礼堂
父亲一生与温州教育结缘,亲历了温师院的筹建、教研和发展时期,留下了汗水和足迹。多少年来,子女们每每回望他的人生教研经历,还有他几十年来不断探索研究的学术成果,从中能深情地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教育情怀和家国情怀。
资料来源:温州日报 校友办
责任编辑:胡雯敬
审稿:金俐
终审:付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