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头版头条!《浙江教育报》点赞温州大学高质量发展

新媒体中心 温州大学 2022-05-17

4月19日,《浙江教育报》头版以《省市共建助力温大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为题报道我校建设发展成果,并头条刊发我校校长赵敏署名文章《秉承“三个坚持” 实现高质量发展》。自2019年温州大学以“省市共建”方式迈进省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以来,学校坚持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并举、重点突破与系统推进协同、服务地方与对接前沿贯通,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驱动发展,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省市共建助力温大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浙江教育报》记者  金澜



2019年12月27日,浙江省教育厅与温州市签署协议,以“省市共建”方式支持温州大学创建一流学科。

一年多来,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温大创建“省市共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全面实施自主设岗、自主引才、自主统筹经费等十大扶持举措,设立15亿元专项资金。

为确保政策落地,学校成立“省市共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制订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思路、任务和举措。校内科研队伍整合,学术资源优化配置,相关学科增加招生指标,开展本科生境外交换、研究生访学、教师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一个个接地气的项目相继出炉,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奋力推进。

学科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省市共建”后,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更有底气了。该校人事处处长周宏明告诉记者,从去年起,省教育厅在评奖评优方面给予学校与省属高校同等待遇,温州市安排专项编制用于人才引进。同时,学校创新实施“日引进、周研究、月通报、季奖励”人才工作机制,近两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367人。

学校现有的十大学科门类中,除了生态学优势特色学科冲锋在前,还建成了化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省A类一流学科和7个省B类一流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建立了主动适应国家和我省学科建设目标的高水平优势学科培育机制,正积极争取更多优势学科跻身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以基础学科为支撑,加强应用学科建设,努力实现文、理、工多学科之间的理论互鉴和知识交融。

一直以来,温大秉持“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发展理念,持续发力社会服务。“省市共建”后,学校服务地方能力更加强劲,全力参与构建温州“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积极融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瓯江实验室建设,大力推进“服务清单+特色平台+校地研究院”的“3个1机制”建设,推动学科建设与温州地域文化、产业特色深度融合。

以乐清市上侯宅南河治理为例,在过去,上侯宅南河两岸杂草丛生,河水混浊,臭气熏天。温州大学城镇水污染生态治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治水专家、浙江省“剿灭劣Ⅴ类水”首席技术顾问赵敏教授和郑向勇教授在现场实地考察后,提出了利用岸边绿化带下方空间构建生态砾石床内循环的水质净化方案,在生态砾石床上覆盖通气性土壤,表面种植草坪作为生态及生态景观,实现了河道水体的生态自净,提升了河道水质,改善了村庄环境。

校长赵敏介绍:“中心依托优势特色学科生态学,围绕国家水污染治理技术需求和国家环境保护的战略,建设有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平台、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平台、污染河道治理平台、水环境公共检测中心和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产学研平台。并与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力争5年内建设成为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该中心还研发了中国首台蓝藻水华物理喷射处理船——温大碧晟号,为攻克世界蓝藻水华治理难题作出了贡献。

如今,“十四五”规划开始落地,“新发展格局”序幕已启。作为浙南闽北赣东唯一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温大党委书记谢树华信心满满,他表示,高校质量看学生、高校特色看学科、高校地位看贡献,未来将以更高的水平推动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浙南高等教育的“重要窗口”。




秉承 “三个坚持”  实现高质量发展 

温州大学校长  赵敏



近年来,温州大学坚持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驱动发展,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尤其是以“省市共建”方式迈进省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以来,学校立足“省市共建”新平台,以“三个坚持”为导向,有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跃上新台阶。



坚持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并

一方面,学校以一流本科建设和卓越研究生教育为重要抓手,推动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人才培养取得实效。学校紧跟时代步伐,响应国家新兴产业需求,大力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四新”建设取得新成效,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跨入省内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第一方阵。实施优课优酬制度,引导广大教师投入一流本科教育,进一步激发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性的本科教育生态。聚合资源、强化协同,深化基层党组织规范化、体系化、品牌化建设,全方位推进“三全育人”落到实处。成立通识教育中心,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形成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高水平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在全省重点建设高校第4名,其中就业满意度、社会保障水平、职业稳定度等3项指标位列全省重点建设高校第1名。

另一方面,学校坚定走好“特色强校”之路,坚持以凝练特色为学校实行错位竞争、形成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学校大力推进专业内涵建设,15个专业被列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深度对接温州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积极改造提升汽车服务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新增激光、生物制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校企校地深度联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工程、网络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已获国际认可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同时,学校还进一步立足温州侨乡优势,深挖温大涉侨资源,着力打造“侨”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温州人的精神家园。


坚持重点突破与系统推进协同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温州大学秉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既聚焦重点建设领域,在核心竞争力上做大文章,又注重系统协同,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实力。

学校以打造国家一流学科为目标。现拥有十大学科门类,除了生态学建成优势特色学科,还拥有化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省A类一流学科和7个省B类一流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建立主动适应国家和我省学科建设目标的高水平优势学科培育机制,力争更多优势学科跻身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围绕生态学高峰学科,加强水域生态学学科建设,强化资源配置,形成集约聚集效应。学校出台《温州大学省市共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分类分层推进高峰高原学科、骨干特色学科建设。创办中国高起点国际新刊Carbon Energy,聚焦材料、化学、环境、物理及交叉学科,重点关注碳、碳减排、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填补了国内高水平碳能源材料类期刊的空白,有效提升了学科美誉度和办学影响力。

学校在充分考虑基础骨干学科投入产出效益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资源补给与政策兜底,保障其健康、协调发展。出台《温州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业绩计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健全学科发展绩效管理政策和优胜劣汰机制。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新机制,妥善处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人文社科与理工科、学硕学科与专硕学科这四大学科关系。目前,学校共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新增数量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坚持服务地方与对接前沿贯通

温州大学始终坚持“立地顶天”,既紧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瞄准国家战略和科学前沿,在打造大平台、培育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中贡献温大力量。

学校始终保持“立足温州、服务浙江”的战略定力,深化产教融合,有效激发高等教育“集聚—溢出效应”,不断提升办学地位,持续发力社会服务。“省市共建”后,学校服务地方能力持续增强,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浙江“重要窗口”建设和温州都市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温大力量。学校全力参与构建温州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积极融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瓯江实验室建设,承办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7个分论坛。推进“服务清单+特色平台+校地研究院”的“3个1机制”建设,先后与地方政府建成特色平台31个、地方研究院9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个。其中,温大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被列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是省属高校唯一入选的研究院。学校在生态环保、激光光电技术、低压电器、皮革化工等领域开展特色研究,围绕智能装备、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创新优势,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近百亿元,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和动力源。学校全面融入“学在温州”品牌建设,积极带动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与政府合作建有10所附属学校(幼儿园、小学)。学校依托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特色智库,积极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在金融综合改革、社会治理等区域特色研究方面卓有成效。

学校坚持锚定“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视野,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与国家发展和学术进步同向同行。学校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专利转化数位列国内高校第74位;建成城镇水污染生态治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浙江省海涂围垦及其生态保护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29个,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重大项目10项、杰青项目2项、优青项目2项、重点项目32项,其他国家级项目673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45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于8处国家级示范工程和世界文化遗产工程,并推广至全国近560处生活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




资料来源:浙江教育报

责任编辑:罗孟欣

审稿:钟怡琳

终审:付志义 

点击在看,助力温大高质量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