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大校友|瓯海区牛山实验学校教师刘婵娟:乐融于教,乐融于学

新媒体中心 温州大学 2023-03-22

自1933年以来,温州大学

高举“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帜

立足浙南大地,培养了24万余高素质人才

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温州电视台《温州教育》栏目组特别策划

“温大校友风采”系列专题片《师者传道录》

以期展示他们在各自岗位上

励精图治默默奉献的良好风范

本期一起来看

瓯海区牛山实验学校(瓯海区公立艺术学校)

教师刘婵娟

大家好,我叫刘婵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大学生活是坐标定位的开始。2001年,我毕业于温大的前身温州师范学院体育系。毕业至今,一直坚守教育教学第一线,先后在瓯海区新桥第一小学、泰顺县司前镇小、瓯海区牛山实验学校(瓯海区公立艺术学校)任教。我始终坚信,体育不仅仅是身体的事儿,运动改变大脑,在“乐融于教”“乐融于学”中,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快乐运动,健康成长。

大学,人生坐标的起点


大学校园里我遇到一群可亲可敬的老师:有袁建国院长、杨志敏书记、张秀华副院长、李春华老师、刘凤霞老师等,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袁镇澜老师。他是温州大学教授、督导,曾担任过三届温州市武协主席。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在他手里,曾培养出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会、全运会冠军18人。

记得在读大学时,除了平时学练基本的武术动作外,每个周末,我和郑招敏、黄邦站两位师兄一起骑着单车去温州市人民广场跟着袁老师学习金水门武道。这是一种新型的武术体系,以实战为灵魂,套路为文化,两者相辅相成,视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袁老师一招一式都教得很耐心,他说:“武术是教育,既求实,又要简单,它的精髓在于内外兼修在于自律自省。”他时常告诉我们要多看书,尤其要汲取传统文化,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工作之后,每当我抉择不定时,都会与袁老师商量,他的这种自强不息的武道精神,于我而言,影响是深远的。而这种坚持,会随着不断的延续,成为一种刻骨的信念,最后深入至灵魂,成为一种执着。


学校,人生坐标的支点


2001年,我进入新桥一小工作,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因为这里有一群积极向上,教学精湛又团结协作的同事们,谢进柳校长更是给我无穷的力量与信心。

我所在的体育教研组和谐敬业,不管多忙,从常态课、公开课、听评课,到各种赛事的报名与参赛,办公室、操场到处都有我们讨论的身影。王新华、朱小波、潘若茅等老师各抒己见,尤其是现在已退休的林荣温老师,他总是毫不保留地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我们的目标变得更清晰,流程更明朗,我也从瓯海区,到温州市,再到浙江省,一路过关斩将,均获得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同时有幸获得全国体育优秀课评比一等奖。

我很赞同一句话,兴趣是成功的动力。我的一名2009届学生林冉,一位非常可爱清秀的小女孩讨厌长跑却喜欢打篮球,每每一跑步就跟我玩捉迷藏游戏,一打篮球就变成一位机智的小勇士。2020年,她以篮球特长考上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在我心里,我一切的成绩都源于体育组,源于默默付出的同事们,源于恩师的指引和鼓励,更源于那群热爱体育的孩子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得我在飞翔的过程中非但不孤独,而且品味到了奋斗的甜美。

记得在2008年,我赴泰顺县司前镇小学支教。到了才知道,什么是农村教师该面对的。其一,办公室在楼梯底下,长4米、宽2米、高1.52米,我和两位体育老师,只能“鞠躬”进去。其二,全校852位孩子的器材只有一张破垫子和两个变形的篮球。我一方面带领体育组老师动手自制体育器材,通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制作出了近10多种独具乡村特色的器材,如易拉罐放入绿豆当作响铃,竹筒制作踩高跷,尼龙绳编织花球等;另一方面发动朋友、同事为司小捐赠了一批3万多元的体育器材,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学生的体育生活,也有效地激起了孩子们的运动兴趣。有位学生曾情不自禁地对我说:“刘老师,原来体育课是这么好玩的啊,我好喜欢哦!”我会心一笑。

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自己就是司前镇小的一员,要在责任与热爱的基础上,再加上100%的执着,做好每一件事情。一个从无到有的学校体育设施,学生家里的雨伞、小凳子、竹竿都成了大课间的主要器材,从设计到落地,整整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全体教师齐心协力。2008年12月1日,温州市督导评估验收的同志们现场察看了司小的大课间活动,赞不绝口。泰顺县司前镇小也是泰顺首批通过温州市示范性学校创建的单位。

一年里,与山里孩子相处的日日夜夜,化成了浓浓的亲情。第二年6月3日,我来到教室里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课。教室里鸦雀无声,时间仿佛停止了,那一双双纯真的眼睛全部聚焦在我的脸上,不一会儿孩子们不舍的情绪一下子爆发了。

全班同学都悄悄地哭了,他们哭得是那么伤心!此时陈昌红同学边哭边举起双手问:“刘老师,我可不可以跟你说句悄悄话?”我慢慢的走到她身旁,她贴近我的耳朵,用她那颤抖的声音说:“刘老师,你虽不是我的妈妈,但你就像我的妈妈那样好,您能不能唱一次《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给我听!”那时那刻,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师生惜别之情,本以为只有在电视中才能见到,而这一番感人的场面却是如此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上。

支教回来后,我依然投身于乡村学校的事业之中,带领工作室积极主动参加县、市“关爱乡村儿童”的活动,以求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

2015年,我调到瓯海区牛山实验学校,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带领我的团队设计以“乐赛卡”为载体,涉及不同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游戏,构建小学体育“乐动”课堂教学。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体育组被评为温州市“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项目优秀试点项目,这也是温州市中小学体育学科中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优秀试点项目。


未来,人生坐标的焦点


对于年轻老师,我毫无保留地将教学经验传授给他们,以温州市、瓯海区两级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使工作室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师生的益友。”学员来源广泛,有来自鹿城、瓯海、平阳、苍南等本市成员,也有衢州、厦门等异地老师,还包括到新桥一小挂职的青海省金枫路小学蔡老师,我也把他吸收到工作室参加活动。每当遇到难事或棘手的事情,我会提醒他们冷静再冷静。其他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了,我会和学员们一起想对策,并详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我对教育的理解,不囿于学科,也不囿于知识,而在于人,在于人的全面发展。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艺术特色学校,我在想,如何结合学校“以艺启慧”的办学理念,定好坐标,让人、文化、教育的关注点、研究点在坐标上重合,让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自觉性。长期以来,我们始终积极探索学校武术特色项目课程,不断深入学习“学、练、评”一体化体育课程理念,推动学校“五育并举”的改革向纵深之处前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当时温师院的校训,从大学到踏入讲台,二十年的时光,弹指一挥。温州大学老师们的教诲始终指引着我,激励着我。在人生轨道上,我怀着初心,留下一串串坚定的足迹。又是一年寒冬腊月,我迎着冬天的风,轻嗅教育园地那一朵朵盛开的玫瑰。



更多校友风采


温州市高中英语师训员潘云梅:杏坛接力,不负热爱


龙湾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兼龙湾中学校长蔡朝晖:三十二年扎根龙湾区教育一线


乐清中学高级教师张豪:30多年坚守在生物教学一线


原温州市教育教学教研院书记、副院长杨向群:教育是滋养心灵的事业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胡玫:教育就是一场修行  


温州外国语校长李芳:用爱培养未来世界的领导变革者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校长吴军:为温州教育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校长周国平:打造"小而优"的样板校


瓯海中学郑小侠:用一辈子影响一座城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院长潘建中:从教学新人到院校管理人才




来源:温州教育发布

责任编辑:郁晨超

审稿:陈佳雨

终审:付志义

为温大优秀校友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