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擦亮“金名片”,这里的治水成绩单为啥亮眼?
治水“浙”十年,碧水清流润民生
诗人说,唯有山水,可以栖灵魂。这句话到了浙江台州,就有了生动的注解:
踩着松软的绿道,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闻着淡淡的花香……初夏傍晚,台州温岭城南镇横山溪旁的漫步道,成了附近村民们散步的好去处。景美,成为沿河村民的幸福底色。九眼水系是城南镇横山区块的“母亲河”。近年来,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该水系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旧貌换新颜。“在水系周边,我们将利用现有的果园,开展红美人、葡萄柚等采摘游,举办农旅体验活动。”城南镇相关负责人称,他们继续做好“水文章”,用水生态唤醒水经济,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富裕。
让水生态“永葆绿色”,让水经济“流金淌银”,这是台州不懈的治水目标。近年来,台州不断擦亮治水“金名片”,翻开治水成绩单,成绩亮眼:
| > > >
◆ 2014年,台州市被授予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优秀市“大禹鼎”。
◆ 2016年,台州在全国率先建立96个县域交接断面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探索建设水质“天网工程”。
◆ 2017年,台州市水功能区达标率提前三年实现“十三五”目标,被国务院通报表彰为全国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和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四个城市之一(浙江省唯一),并获得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大禹鼎”。
◆ 2018年,台州市为全国25个无黑臭水体的城市之一,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仙居永安溪被评为中国最美家乡河,全国最高分、浙江唯一,治水满意度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
◆ 2019年,台州圆满完成水利部河(湖)长制总结评估迎检工作、生态环境部评估验收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省组织的黑臭水体专项排查行动,无新增黑臭水体,成功斩获浙江省首批海洋水环境质量工作优秀市“大禹鼎”。
◆ 2020年,台州市水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评价以来的历史最佳水平,总体水质状况首次实现从轻中度污染向良好转变,成功捧回浙江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市“大禹鼎”银鼎。
◆ 2021年,台州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市“大禹鼎”银鼎,被列为省治水办“五水共治”整体智治及流域水环境综合智控试点工作唯一设区市。
◆ 2022年,台州总体水质状况再创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佳水平,取得了从良到优的历史性突破。
以水为媒,台州正在勾勒
一幅水美城兴的“共富景”
斩污攻坚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纵深推进
雨污分流不彻底、污水处理设施老旧、污废水收集处理不规范……污水直排一直是水污染的“罪魁祸首”。如何破解“反复治、治反复”的难题?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治理污水直排顽疾的一剂良方。
位于路桥吉利工业园区的某汽车配件公司是一家老企业,主要从事冷却风扇总成生产,企业洗手槽等地流出的生活污水,多年来一直未进入污水管网。“2006年企业成立时环保各方面其实都已经达标了的,但对标如今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雨污分流不彻底就成为要整治的问题了。”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
路桥的工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大多企业存在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加上地下管道布局错综复杂,大大增加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工作难度。对此,路桥区请来“管道医生”帮忙:人工无法检测的地方,就由4个轮子的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代劳,360度录像和拍照,管道内的任何情况都难逃它的“法眼”……同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深度排查,全面测绘厘清现有管网系统布局走向并绘制管网路线图。被“体检”的企业,都会收到“管道医生”出具的报告单。对标建设标准,建立企业摸底台账和园区排查档案,企业按照问题清单进行逐条整改落实。收到“体检”报告单的永欣汽配,投入30万元开展管道修复,共修复结构性缺陷15处,功能性缺陷6处,雨水污水流向等标志标识也已配备完成。
除了工业园区之外,台州还把“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做成老百姓的“暖心工程”。
“现在来这边吃饭舒心多了!”日前,在路桥蓬街镇高坦居的四份头菜场,正在里面吃饭的许大爷说。四份头菜场内以小餐饮业为主,平时经营者们总是将洗碗、洗菜用水以及食物残渣随意往雨水管里倾倒,造成地面污水横流,影响周边环境卫生。
“我们把‘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作为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的‘隐形’民生工程,将标准导向和实用导向相结合,创新采用分散式格栅倾倒口。”蓬街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程监管负责人说,倾倒口通过不锈钢网状隔塞有效过滤残渣,且网状隔塞可以随时更换,防止管道堵塞,保持排污顺畅。
路桥区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台州强势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台州市以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和提升污水厂进水浓度为目标,以“百镇竞赛”“双十百千”“两比两赛”“三个一批”等活动为抓手,抓进度、抓质量,抓运维、抓长效,扎实推进“雨污全分流、污水全收集、处理全达标”,为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质增效。台州市还设立“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专家库、专家团、部门业务骨干“百人团”,深入一线现场,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编发《台州市“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技术指南(试行)》,从建设、验收、运维、管理等各个环节规范“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与管理;台州市治水办联合市建设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出台《台州市村民自建房“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办法(试行)》,大力削减住宅雨污合流“存量”,填补新建住宅尤其是农民自建房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方面的监管盲区,为县市区“控新”工作提供政策保障。目前,全市已完成106个镇(街道)、119个工业园区和1407个生活小区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为全面排查涉水环境问题,推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落地见效,台州市还从2021年开始全面吹响“五水共治”“找寻查挖”号角,在全市范围开展找短板寻盲区查漏洞挖死角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共查挖涉水问题11958个(其中重点问题268个,一般问题11690个),已完成整改11553个,整改率为96.6%,并连续三年拍摄水环境问题警示片,共曝光涉水问题184个,其中挂牌督办59个、书面督办125个,持续攻克了一批治水工作难点,消除整治了一批涉水安全隐患,整顿惩处了一批违法违规企业,形成完善了一批务实有效工作机制。
数字赋能
探索智慧治水体系
“嗡嗡嗡……”趁着天气晴好,5G无人船又出动巡河了。
日前,在台州市黄岩区母亲河永宁江上,一款“头戴斗笠、瞪着大眼、脚踩四轮、能水上漂”的机器人正不停地转动摄像头,对周边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这套被称为“5G智能河长助手”的新系统,由太阳能光伏板、球机、电源、浮体、传感器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是针对河道排水管控存在的难点痛点问题进行开发,而且能全天候续航,24小时不间断地采集数据,治水效率可谓事半功倍。
“以前,监测水质全靠人工,每月测一次。如今,河面上装了这个‘小家伙’,省心省力多了。”黄岩区治水办工作人员说。
台州将数字技术与水域环境治理深度融合,打破赋能壁垒,建立现代化水环境治理体系。
台州市治水办聚焦“一台三网四化”模式,即以“一个平台”(驾驶舱)为基础,打造“三网”(数字河网、智慧管网、监测天网),形成一套动态评价河湖状况的系统,实现数字可视化、治水智慧化、管理一体化、应用全位化,并持续开拓创新,将“治水”变成“智水”。
“在水域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我们的建设初心是让治水决策部门和领导实时了解河道的真实状况,提升决策能力;让各级治水部门、单位通过平台实行监督;让各级治水工作人员通过系统平台做到履职尽责、履职高效;让系统平台成为广大群众与治水部门的一座桥梁纽带,实现‘一个系统、全民参与’的智慧治水大格局。”台州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
治水要长效,关键在基层,河长是重点。数据统计,台州市共有5900多名河长活跃在治水一线,守护着12000条河流。
对此,台州市打造智慧“河网”,创新建立基层河(湖)长“微网格管理”“智慧管控地图”“河湖生态健康码”三个场景,实现数字化改革迭代升级。全市设置首批“微网格”人员268名,协助基层河(湖)长共发现问题1696个,解决问题1623个,实现水域管理全覆盖无盲区、政令传达畅通便捷、问题处理规范高效。完成337条市、县两级河道智慧管控地图建设,帮助河湖监管人员直观了解河湖的生态健康情况。“河湖生态健康码”则主要融合了河湖水质指标数据、督查执法事件、河湖重大问题、“清四乱”问题以及美丽河湖简介等内容,以“一图一码一指数”为展现方式,实现河湖健康评价业务化、流程化、规范化。
全市各地的创新也层出不穷。天台县建设“始丰秀水”数智场景,构建“水体—排污口—污染源”的监管预警溯源体系;仙居县推进永安溪流域智慧监管场景、土壤(地下水)在线监测预测预警系统、水质指纹溯源技术应用......如今在台州,“智能大脑”正在守护绿水。
2022年,台州市迭代升级“五水智治”,创新建立“督查在线”应用场景,将“智慧管控地图”“河湖生态健康码”平台数据进行融合,形成一套集“问题发现、精准研判、及时整改、实时监督、按时销号、奖罚有度”为一体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被省治水办列为全省“五水智治”数字化建设试点,该应用场景优化整合了治水领域各类信息、数据、平台,会同各部门,实现问题多渠道多维度动态预警。同时,建立督查数据一屏掌控、督查事项一网通办、督查动态一键通达、督查结果一应所用共享机制,通过一图感知、状况等级、分析决策等实现督查监管全位化,数字化应用场景迭代升级。场景投入使用后,截至目前,共督查执法入库650件,市、县、乡三级督查工作数据都已归集入库,达到“一体统筹”智慧督查。
以金护绿
谱写治水共富新画卷
治水,一头连接着美丽生态和高质量发展,一头连接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体验。如何把“一时的美”变成“持久的美”,把“生态的美”变成“发展的美”?
台州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耕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为本,聚焦治水护水,深挖“优水+富农”优势,筑牢“治水共富”堡垒,做足“山水+旅游”文章,全域推进水生态治理,实现水域蝶变,走出山水美、文化兴、产业旺的共富道路。
站在黄岩长潭水库边放眼望去,一群白鹭时而展翅翱翔,时而觅食嬉戏。长潭水库的源头活水正顺着管道,经过多重过滤、罐装、紫外线杀菌等工序,生产成可饮用的天然水,一袋5升装能卖出28元。
长潭水库素有“台州大水缸”之称,地表水环境质量达Ⅰ类标准。过去,守着青山绿水,村民们的发展却受限制。如何将优质生态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考验着开发者们的智慧。
宁溪镇大苔村以优质水资源优势为切口,依托“小橘灯”共富工坊联合科技公司开设生产车间,大苔村占股5%,并出租厂房和配套设施,仅租金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增收15.3万元,同时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问题,真正实现了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以金护绿,台州的水生态富民路径越蹚越宽。
天台县在实践中勾勒出“水系连通+水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南屏乡建成美丽的滨水旅游线,工程投资约2000万元,带动落地的各类项目却超过1亿元;以安科新村为核心的安科片区,将始丰溪综合治理和试点水景观及水系串联改造,带动两岸9个村山水康养、游船漂流、清廉旅游等“亲水”产业融合发展。
临海市以水为媒,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渔业建设,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推广“循环水养殖”“跑道式养鱼”等,实现渔民增收、渔业增效、生态增绿。
仙居县聚焦水岸同治,开展医化园区综合整治。在现代医化园区大坝外建设1300米集水沟和150余亩尾水净化生态湿地;完成医化企业优化整合13家,推倒重建19个车间,完成企业406项问题整改。截至目前,现代医化园区销售收入110.15亿元,较整治前增长63.9%。
台州市还聚力推进全域美丽河湖建设,通过构建水生态、打造水景观、发展水经济等,带动沿河流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和百姓富裕,致力于将家乡的河湖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截至2022年,台州市共创建美丽河湖69条,其中省级美丽河湖49条。
“下一步,我市将再接再厉、久久为功,全力推进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为推动台州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能级城市、促进高水平共富作出治水贡献。”台州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
思想之光照耀美丽浙江·金华篇 | 八婺大地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浙江如何深化“千万工程”?如何巩固提升环境质量?这场发布会权威解答
来源 | 台州市治水办、台州市生态环境局
编辑 | 邵甜 杨婷玉 审核 | 杨贡江 签发 | 陈利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