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光,星耀山河
回首满井2023年
我们看见善,感知爱
一起致敬向上的力量
北科大的哪些人,哪些事
让您感动,请您来选!
吴爱祥,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切从矿业开始,未来仍属于矿业”,在吴院士的课堂上,同学们总能感受到他对矿业的无限热爱。他深耕矿业近40载,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每一页课件反复斟酌、每一堂课程仔细打磨、每一位学生耐心指导,培养了一大批投身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矿业人才。他笃行矿业报国之志,创新了基于膏体充填的“采矿无痕”绿色采矿模式,实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多次技术突破,推动了我国矿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他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成果支撑建成我国在海外的第一套膏体充填系统,助力我国金属矿绿色开采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23年,吴爱祥教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一,原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系教授、物流研究所所长,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创始人,中国现代物流奠基人之一。
吴清一教授将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物流教育事业。1994年,他推动我校成立了国内高校第一个物流专业,实现中国物流教育“从0到1”的重大跨越。他潜心治学、甘为人梯,面向全国累计培训20余万名物流师,为中国式物流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学校70周年校庆前夕,物流工程专业校友自发集资200万元成立“北京科技大学吴清一物流教育基金”,希望将北科物流人追求卓越、敢于拼搏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鉴于在物流教育及推行物流标准化方面的卓越贡献,吴清一教授被授予“中国物流行业终身荣誉奖”,中国物流改革开放30周年、40周年突出贡献专家(代表人物)等荣誉。马惠敏,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鼎新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深耕智能无人系统感知与决策的领域,带领团队在三维图像认知与类脑机器智能的研究道路上披荆斩棘,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多次在自动驾驶国际评测中获得第一名,曾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科研攻关是她不懈的追求,教书育人更是她心中神圣的事业。她投身教学一线20余年,坚持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最新进展更新课程讲义,要“让我们的孩子们有最前沿的知识,更有最深厚的家国情怀”。即便是意外骨折,她依然坚持坐着轮椅为学生授课、指导实验。她说,“被学生包围着的时刻是最幸福的时刻”。她曾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科技大学“严谨治学、甘为人梯”教书育人榜样。她,是守卫核电安全的硬“核”博士生,是敢想敢干的“学生企业家”,更是“野蛮生长”的北科追梦人!一心向“核”,用实践浇灌“核工业梦”的种子。她研制出先进第四代核反应堆燃料包壳材料新型含硅ODS钢,将其制备从公斤级放大到吨级,并延长安全使用寿命30年,在国际上实现首创性重大突破。敢闯敢创,用行动书写“百磨成钢”的故事。她带领团队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科研成果的价值在工业生产中放大升华。“百磨成钢”项目斩获中国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奖项3项,先后获得天使轮融资500余万元,与北科建集团签署千万级别投资意向协议。三年来,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顶刊4篇,总影响因子46),授权发明专利3项,两次斩获国家奖学金,事迹曾被共青团中央、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2023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一位“骑士少年”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和北科学子,成为闪耀的青春励志榜样。自幼患脑瘫的他从未丧失对未来的热情和勇气。凭着惊人的毅力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后仍然迎难而上。“我想走出校门,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为需要帮助的人奉献自己的力量”。本科学习期间,他的专业排名始终保持在专业前30%,多次获人民奖学金以及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以优异的成绩考研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916所-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他的事迹被中国青年报、中国大学生在线、各地方媒体争相报道转载,累计阅读量达到15万+,激励了数以万计的青年学子,是新一代当之无愧的“钢铁战士”!沈同,经济管理学院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2020级本科生。
他被称为北科大第一网红学业小讲师,不仅专业成绩第一名,更在兼顾自身学业的同时,不忘为身边同学加油助力。4年时间里,他为同学们累计制作140余份课件和讲义,组织习题课88次,开展一对一和集中授课1100余小时。他结合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独立编写教辅书《线性代数学习辅导》,被许多老师高度认可,作为课程配套学习资料广泛使用。不止于此,他的课程也慢慢走出学院、走出学校。他精心制作20多个涵盖多领域、多学科的教学辅导视频,并将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视频总播放量超过13万次,获得了6000余次的点赞收藏分享。
他说:“学生讲师是一份信任与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只要能出一份力,我就要尽全心全意!”
他是校园里的“冠军飞人”,是北科大优良体育传统的践行者。自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一代代“钢小伙、铁姑娘”的体育精神就一直激励着他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目标前进。为了实现心中的体育梦想,他常年奔波于训练基地、田径赛场和课堂教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汗水。每一次超越自我的背后,都饱含着他日以继夜地训练和坚持不懈地奋斗。星光不负赶路人,他的冠军之路也因此展开。2023年,他在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惊艳亮相,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超凡的实力,代表北京科技大学登上了领奖台的最高处,更是在全国田径室内赛接力比赛中,一举打破了该项目的全国室内纪录,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骄人战绩。在《Science》上发文章很难吗?很难,非常难,但是杨倩倩做到了。她是北科大在《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首位学生,也是学校研究生中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杰出代表。怀揣着服务国家战略、助力行业进步的理想,她深耕原子尺度的铁电薄膜领域,制备出了高质量的铋氧化物超胞薄膜,用汗水助力高性能存储材料的研究。她对科研的执着和认真,使她在高性能存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她不仅在《Science》期刊上崭露头角,被《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作为亮点进行评述,还成功获得国家专利授权。此外,她还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发表了《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论文。累累科研硕果的背后,是她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和不懈追求,是她敢于突破自我和勇攀学术高峰的勇毅前行,也让她成为很多北科青年学子心中的“学神姐姐”。马化云,昌平创新园区盘铭园食堂经理。
他是学校“创新菜”的排头兵,先后推出了“胡辣汤”“盲盒套餐”“河南烩面”“强哥猪脚饭”“烤鹅腿”等深受师生喜爱的饭菜。他说,他就是要让离家在外上学的孩子们吃饱、吃好!
在北科大的食堂岗位,马化云一干就是23年,多年来他踏实走好每一步,为了一份责任,一份坚守,在平凡内心中追逐着不凡的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业!他注重食堂服务细节,关心师生点滴需求,一锅一勺尽显各色美味,一餐一食尽显四季温度。在食堂大厅,我们总能看到他和师生交流的场景,渐渐地,他也有了自己的“粉丝”,被大家爱称为“小马哥”。
2007年至2023年,他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员工”“标兵员工”等荣誉称号,荣获“北京科技大学岗位(服务)标兵”。
马琼,我校冶87级校友,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她15年如一日,深耕职业教育沃土,是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的奠基者,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开创了职业教育冶金类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在工作中,她大胆创新,首开“冶金技术史”课程并主编教材,获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开创全国职业院校冶金类专业“以史为鉴思政育人”的先河,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功服务了我国冶金产业绿色智能转型发展,有效助力了塔吉克、乌干达等地“走出去”企业的行稳致远。饮水思源不忘母校,2023年,她牵头组织成立北科大甘肃校友会并担任会长,为传承校园文化孜孜不倦。她的事迹入选全国首批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典型案例。他们是一支肩负使命、敢于创新的学生科技实践团队。为更好地解决居民饮用水氟超标的问题,团队成员深入农村、工厂,与实践地居民同吃同住,实地采样调研30余次,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制得了高效能、低成本的绿色生物吸附剂,并成功应用于偏远农村地区,大幅改善当地饮用水含氟超标的问题。
在做好科技助农服务外,他们积极普及环保理念,开展公益活动累计50余次,以公众号、短视频等方式宣传乡村建设,浏览量100W+,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田。团队获2023年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TOP10,事迹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等主流媒体报道,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创业竞赛奖项,发表多篇SCI论文,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北科学子“钢筋铁骨”精神风貌。他们是站在2023华为开发者大赛全球总决赛学生赛道的唯一金奖团队。他们深挖技术难题,依托企业项目,深入现场调研,助力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他们结合产业需求,针对大多数工业现场高能耗、高污染的痛点,利用华为云平台搭建了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铝电解现场,创新性地打造了一套“云-边-端”三层架构的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在合作企业部署后实现近3000万/年的能源等成本节约。他们与4家铝业公司签署技术研发合同,总金额达300余万元,成果融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团队项目授权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他们的故事也被人民网、新浪、网易、华为云等媒体平台广泛报道。十年铸盾,平安相伴。他们是安全知识的普及者,是安全教育的组织者,是平安校园的建设者。十载春秋,他们举办了十届安全知识竞赛,用生动有趣的比赛形式普及安全教育,吸引了全校525支队伍、3625名学子热情参与,让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入脑入心入行。他们不断创新形式,结合时代热点,制作安全宣传片和校园安全情景短剧,相关作品在校内外广为传播,被中国教育新闻网、民主与法制网、搜狐网等多家媒体报道,获得30000+浏览量,成为北科大安全教育的亮丽名片。
他们秉承“以赛促教”理念,打造北科大“校园安全文化”卓越品牌,奋力书写新时代大学安全教育新篇章。一枚专属钻石在这个团队里,不只是一个浪漫的毕业礼物,在其闪耀着的光芒背后,更是碳基材料与功能薄膜研究室书写在国家重大技术攻坚道路上的家国故事!
团队在李成明教授的带领下,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作为最高追求,三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经过团队长期努力,使我国金刚石膜热学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CVD金刚石自支撑膜的工业化应用。他们研发的金刚石扩热板规模化应用于“北斗”卫星、“长征七号”系列、“小蜘蛛网”星网星联等装备,被誉为CVD金刚石应用的行业里程碑!2023年,团队荣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成立60周年-科技创新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国赛特等奖,团队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广泛报道。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勇担 “急、难、险、重”文物保护任务,跨越千年时空,在西藏、新疆等地与文物对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文物“医生”,针对考古现场脆弱文物的安全提取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发了绿色安全、完全可逆的临固技术,推广到全国100多处考古工地,抢救保护2000余件文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团队建设有材料考古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后主持完成财政部、国家文物局下达的多项重点项目,发表文章300余篇,代表学校首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赢得历史性突破。作为文物的守护者和文明的传承人,团队还大力弘扬传统金属工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北科力量!团队由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路新教授领衔。他们用20余年时间,破解钛材料“卡脖子”难题,形成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让金属“钛”走向工业化,造福人们的生活。
他们敢闯“无人区”,团队荣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制定标准4项,出版专著2部,申获国家专利80余项。孵化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中科宏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团队中一批青年学者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项目,百余名学生获学术科技类国家级、省部级荣誉。
他们用青春芳华谱写科研工作者的奋斗乐章,团队事迹被人民网、央视网、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
他们是大学校园的“文艺之花”,是北科文化的“宣传使者”,是学生眼中的“明星天团”,让北科大这所工科背景院校洋溢着独特的人文气息。
崇德精艺,以美育人。这个由280名热爱文化艺术、专业技术过硬、乐于奉献的学生组成的团体,涵盖了管乐、民乐、合唱、舞蹈、话剧五个领域。多年来,他们积极推广高雅艺术,在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等举办专场演出60余场,覆盖学生3万余人次,在国家级、北京市艺术比赛中斩获40余项最高奖项。他们积极普及群众艺术,累计开展艺术普及教育千余场,覆盖1200余个团支部,3.6万余名学生。他们积极打造原创艺术,创作话剧《满井故事五部曲》、歌曲《钢铁脊梁》、乐曲《鼎·礼》等校园原创艺术作品100余个,多部作品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共青团中央等多家媒体平台转载宣传。他们更是在世界民俗舞蹈艺术节、亚洲文化嘉年华等世界舞台上,展现北科文化、弘扬钢铁精神、彰显青春力量。“5G钢”录取通知书是他们送给2023级新生的“第一份见面礼”。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以钢为纸”,把超薄钢生产的“卡脖子”技术藏进通知书,制作出的通知书光泽鲜亮、薄如蝉翼、刚柔并济,让新生未入校园便感知学校科技创新的魅力和多彩。
为了让同学们结缘“钢铁”、爱上“钢铁”,从迸发创意,到设计制作、喷绘打印,团队经过多次打磨、反复协调、不断测试,最终才成功推出“5G钢”录取通知书。新生拿到通知书,无不惊喜感叹,原来钢铁不只是“黑色”“坚硬”的,也可以是“柔美”“充满科技范”的!通知书也获得师生校友们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点赞,得到央视新闻、新华社专访及人民日报、光明网、微言教育等51家主流媒体报道,微博热搜关注度持续攀升至1.5亿人次。在最火热的高招季节,唱响最火热的北科声音!一个梦想,寄托了30余万名师生校友“百年科大、世界一流”的热切期望;一片热土,承载着学校“一校两区,协同发展”的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