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她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没有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录,却惨遭日本右翼不断威胁,最终选择亲手结束自己的痛苦!

2017-12-13 张潜潜 灼见


(一)

 

用生命照亮历史!

 

80年前的今天,古城南京沦陷。

我30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

那场血雨腥风,成为整个南京城,

乃至整个中国,

一道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痕。


侵入南京的日军将中国军民押到下关江边用机枪射杀,尸体堆满了江边。


翻开历史,这血淋淋的一页,

可谓字字锥心,句句泣血。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

给中国人造成如此巨大的伤害。

 

1937 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活埋中国士兵的情景


时光流逝,还有多少亲历者

能够证实那段悲惨历史,

还有多少人在为铭记那场人类

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而奔走。

 

她是其中一个,

她叫张纯如。

 


一位华裔女作家,

她撰写的书《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将一段发生在中日之间的惊世惨案,

彻底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她曾说:“真相是不可毁灭的……

我要让全世界的人了解1937年在南京发生的事情,

让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这本书被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柯比认为是

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

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美国《新闻周刊》对这本书的评论是

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

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

都没有南京大屠杀

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

该书曾连续14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至今已经再版十余次

印刷近100万册


那时候的张存如年仅29岁,

却已经成为了东西方两个世界共同关注的明星。


左一为张纯如


同时,她也遭到了来自

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

她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

这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

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


她曾经对朋友说,

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一次次触发残酷史实,

引发了她的忧郁病症,

而且张纯如还患有偏头痛,

巨大的病痛揪割着她,

她的忧郁症不断加深。


2004年11月9日,

36岁风华正茂的她,

突然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178do9uz&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亲爱的布瑞特,妈妈、爸爸和纯恺,在过去的几周里,我一直在为生或死的决定而纠结,你们不会希望一个人在她的余生,如行尸走肉般活着。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太软弱,无法承受未来那些痛苦和烦恼的岁月,请原谅我。爱你们的纯如。”


这是张纯如最后的遗书。

2004年11月9日,

这个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女子,

将自己的白色轿车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

然后掏出手枪,

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我想,对她最好的致敬

就是擦清历史的镜子,

  抹去灰尘,

  以史为鉴,

  走好未来的路!

 


(二)


 

开挂的人生:

优越的家境、

成功的事业、

幸福的家庭。

 

张纯如1968年出生在

美国新泽西州的高知家庭,

父母皆毕业于哈佛大学。

其父张绍进曾是台大物理系“状元”,

其专著《量子场论》,

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

母亲张盈盈则从事生物科学研究。

祖父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

后曾为台湾中华日报总主笔。


儿时张纯如(右一)与家人合影

 

张纯如之名“纯如”,

出自《论语》“从之,纯如也”,

意为纯正和谐。

是父母在女儿身上的寄托,

也是提醒纯如不要忘本真。

 


张纯如天资聪颖,

少时即品学兼优,

尤擅写作。

中学时,她就读于著名的

伊利诺伊大学附属中学,

该校出了好几位诺贝尔奖得主,

以及其他许多获得杰出成就的毕业生。

 

中学时代的张纯如


17岁时,她被伊利诺伊大学,

数学和计算机系同时录取,

是少数获得这一录取资格的女性之一。


可在她20岁时,

发觉自己更喜欢文学,

于是放弃了即将到手的

计算机专业学位,

转学新闻专业。


 

198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

一次联谊会上,

明眸皓齿、身材高挑的张纯如

与白人男孩布瑞特·道格拉斯一见钟情,

从此坠入了爱河。


张纯如与丈夫合影


23岁那年的张纯如与当时已在硅谷

担任工程师的布瑞特·道格拉斯结婚,

组成了一个幸福家庭。

 

张纯如生前和丈夫儿子的合照


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

她先是在美联社

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

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获得了写作硕士学位,

从此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

 


1996年她的第一本书

《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

出版后就广受好评,

甚至还赢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

“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

 

优越的家境、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

本来,南京大屠杀与她没有太大关系,

她应该过着幸福的生活。

 


(三)

 

被历史的真相所震惊!

 

第一次听说南京大屠杀时,

张纯如还是一个小女孩,

通过父母的口述,

她首度得悉在大洋彼岸

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

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

日本人如何将滔滔长江水

用鲜血染成了红色……

 

重庆北碚区档案馆公布史料:一本日本刊物1938年二月号赫然印着“南京陷落祝贺号”。


那时虽然很震撼,

但对于在美国长大的她来说,

始终是遥不可及,

无法深刻地去理解。

 

直到1994年张纯如参观了一场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展。

她亲眼看到那些毫无掩饰的黑白图像:

被砍下的头颅、被开膛的腹腔、

被刺死的婴儿以及被轮奸的少女。


惨不忍睹的历史资料


这些血淋淋的资料

像一把尖刀刺中张纯如的内心,

她当即便下定决心,

把记录南京大屠杀,

当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

她发现在所有的英文类书籍里,

竟然没有一本提及到

这段日本残暴罪行的书。

她为这一现象震惊了。


张纯如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档案馆


同样是二战时期,

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

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罪行,

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


更可气的是德国道歉了,

但日本却还在一味推脱,

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1995年夏,张纯如在南京

 

尽管有了充足的思想准备,

张纯如还是被南京大屠杀的

可怕真相震惊了。

南京大屠杀是一部酷刑百科全书,

她不仅要面对还要把它们叙述出来:

砍头、活焚、活埋、

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

 

一日本士兵拿着砍下的头颅微笑


整整三年,一个二十多岁的弱女子,

用她的双手解开了那段血淋淋的历史,

她的肩膀扛起了还原历史真相的重任。

 


(四)

 

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为了撰写《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搜集了中文、日文、

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

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

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

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

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并亲自奔赴中国、日本、欧洲,

实地采访了大屠杀幸存者。

 

 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左二)合影,左一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副馆长段月萍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中,

有这样的片段:


“几乎没人知道,日本的士兵用刺刀挑起婴儿,活活把他们扔进开水锅里,”永富说,“他们结帮奸淫12岁到80岁的妇女,一旦她们不再能满足他们的性要求,就把她们杀死。我砍过人头,饿死过人,也烧死过人,还活埋过人,在我手下死去的人有200多。这真可怕,我简直成了动物并干了那些无人性的事。实在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我当时的暴行。我真是个魔鬼。”

 

这是永富角户,

曾经的一名日本士兵的原话。

 

“在他的前面两排俘虏中,有一位孕妇开始为自己的生命抗争,她拼命的抓打那个试图将她拖出去强奸的士兵,拼命反抗。没有人过去帮她,最后,那个士兵将她杀死并用刺刀剖开了她的肚子,不仅扯出了她的肠子,甚至将蠕动的胎儿也挑了出来。”

 

“接着士兵们剥光这两个女孩的衣服并轮奸了她们:16岁的女孩被两三个人轮奸,14岁的女孩被3个人轮奸。之后日本人不但刺死了那个大女孩,而且把一根竹竿插进她的阴道。那小的一个只是被刺死,这才没遭到她姐姐和她母亲遭到的暴行,”一个外国人后来写到这个场面。士兵还刺伤了另一个8岁的女孩,当时她和她的4岁的妹妹藏在床上的毯子下面。那个4岁的女孩在毯子下面待的时间太长,差一点被闷死。由于缺氧,她在以后的一生中一直遭受严重的脑损伤的折磨。“

 

这一幕幕在书中不是孤例。

 

在这三年里,她四处走访,

开始努力探寻那段血淋淋的历史。

南京天气很热,可她不顾身体,

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

为了尽量让自己置身于当年,

那个宛如人间地狱的环境中,

想象并感受当时的血雨腥风。


在整理这本资料的过程中,

她经常被“气得发抖、失眠噩梦、

体重减轻、头发掉落”。

 

这些幸存者正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然而,时光荏苒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她找到那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们,

可让她心如刀割的是,

这群战争的受害者,到了晚年,

仍是极其可怜,没有得到任何赔偿,

许多人都住在非常破的房子里。

 

张纯如在采访中


幸存者们接受她的采访时,

都很高兴,很多人都哭了起来,

他们本以为到死都不会

再有人来听这样的故事了,

谁还会为他们伸张正义呢!

 

张纯如在写《南京大屠杀》时,

不过二十几岁的年纪。

很难想象,她做了多少努力,

才有力量支撑自己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

每天与南京大屠杀那段残忍血腥的历史为伴。

 

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前

 

她本可以置身事外,

可为了彰显正义,她不得不

将这些罪恶与黑暗刻在心中。

 

张纯如生前家庭合照


(五)

 

“她做的是美国无数以英文写作的

男性作家或历史学者都没做到的事。”

 

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出版。

它是第一部全面记录日军

对南京城所犯暴行的英文著作,

此书一经问世,即震惊了西方世界。

 


人类历史上残虐至极、

令人毛骨悚然的

一幕幕得以曝光于天下,

它由此引发的强烈冲击波

犹如引爆了一枚枚深水炸弹。

它连续5个月被列为

《纽约时报》的最佳畅销书。

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

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纽约时报》对此评论:

“如果说这本书有助于

填补战争暴行空白的话,

它同时也具有某种更深远的意义:

对于太平洋战争和日本罪责的

一种文化和政治上的觉醒。”

 

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比在书的序言里说:

“这是60年来首次有人让美国人

知道这项战罪暴行的存在。

她做的是美国无数以英文写作的

男性作家或历史学者都没做到的事。”

 


有一次她去参加美国旧金山的

国际学术研讨会。

她的演讲题目是《强奸南京》,

当场就有两个日本人站起来向她厉声发难,

张纯如据理力争,铁证如山的事实,

让两个日本人哑口无言,

最后灰溜溜地逃离会场。

 

1998年,日本驻美大使公开发表声明,

污蔑《南京大屠杀》是“非常错误的描写”。

张纯如当时与齐藤邦彦一同接受

“吉姆·里勒尔新闻节目”的访谈,

当场驳斥,予以了对方强有力的还击。

 


这场论战让历史的真相得以澄清,

表现出了非凡勇气的张纯如被

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接见,

美国公众开始普遍将她看做是“人权斗士”。


 

当地的许多侨领说:

以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影响力来说,

很多华人团体10多年的努力总和,

都比不上一个张纯如的力量大!

 


(六)

 

“这些年来我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南京大屠杀》问世后,

张纯如遭遇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

 

她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

这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

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

她曾经对朋友说,

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2001年9月9日,抵制日本纪念《旧金山和约》签订五十周年游行现场(右一为张纯如)


有日本右翼分子竟嚣张地强辩:

南京大屠杀不存在,我们不承认,

你们都是编造的,

张纯如的书都是虚构的,

是你们中国人串通好的,

我们只在你们中国杀过几千人而已。

 



日本右翼作家加濑英明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但在书中,她却用无可辩驳的证据,

用最沉痛的笔调记载:

一位历史学家曾估算:


如果把南京死难者30万同胞的手连接起来,

可以从南京一直拉到杭州,足有200英里长。


他们的血液总重可达1200吨,

他们的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


30万,对于世人来说只是一个数字,

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巨大的伤痛和耻辱。

 


日本人的威胁越来越过分,

一些恶意来信出现在她的信箱,

其中有一封还夹着两颗子弹。

更让她感到百口莫辩的是,

有无数西方人士也对她的努力,

进行着各种污蔑,

有人说她的出书目的不纯,

有人说她夸大了受害者的数量,

……

 


尽管她以强烈的正义感,

和大无畏的勇气揭露真相,

但这本书,

让她的精神饱受折磨。

她的灵魂不堪重负,

每天活在恐惧之中,


纪录片中张纯如吞弹自杀的镜头


甚至还因此罹患了抑郁症。

2004年,她在自己的车中开枪自杀。

时年36岁。

 

张纯如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无尽悲凉


据张纯如丈夫透露,

张纯如的精神在寻访回来后陷入崩溃,

并因此住院五个月。

人们不知道她究竟又接触到了

多少罄竹难书的罪恶,

又发掘到了怎样阴鸷黑暗的一角,

 

2007年,《南京大屠杀》日文版面世


然而,

这种致力于挖掘人类被掩埋的历史,

揭露人间惨剧的工作或许

正是她抑郁的主要根源。

 

丈夫布瑞特与张纯如诀别


她的身上背负了太多太多,

愤怒和悲哀的人,

很难在这世上安逸地存活,

每一日都会变得无比漫长。

那些死难者的魂灵已渗入了她的魂灵,

最终构成了她记忆的一部分。


对我们而言,30万只是一个数字,

对她而言,30万却是,

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七)

 

“她来到这个世上,

就是来表达一种真实的声音。”

 

她的死,震惊了全球。

死前,她留下了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

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

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在张纯如生前,

她曾强烈渴望把《南京大屠杀》

拍成一部真正的好莱坞电影,

以便让更多的世人认识并接受

那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


当时她还设想能多写一些相关的著作,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当她的诸多宏愿还未实现时,

生命便被划上了永远的休止符。

 


作家叶鸿是她的生前好友,他说:

“她来到这个世上,

就是来表达一种真实的声音。”

 

在她的遗书里就表达了这种绝望:

“我的呼吸一次比一次艰难……

像是在漫无边际的大海里没顶。

我知道我的决定会将

部分痛苦转移到别人身上,

尤其是那些深爱我的人。

请原谅我,原谅我,

因为我无法原谅我自己。”

 

美国《侨报》在悼念张纯如的文章中说:

“她想撑起整个的天空,

但她的战场无涯,

敌人难数……她牺牲了自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54526etu&width=500&height=375&auto=0

冷暖人生《女儿张纯如》完整视频


2017年,在淮安市淮阴区古淮河北岸,

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

布展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

张纯如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纯如,她终于回家了!



她是出生在美国衣食无忧的二代华裔,

南京大屠杀本就与她无关,

可她甘愿为正义,为人道,

为无言者请命!


 

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她以羸弱之躯去面对,

以如椽之笔去控诉。

尽管这鲜血如此浓稠,

以至于在80年后

依然艰于呼吸视听,令人窒息。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

 


今天,2017年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80周年,

张纯如这个名字

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致敬!缅怀!



—THE END—


MORE
延伸阅读 

◐◑今天,这位90岁的清华院士站着做了一场报告!他工作已有70年,每天打网球,仍在上班,还能骑电动车……

◐◑耗时7年,65000幅油画,每一帧都是流动的艺术品!梵高回眸的瞬间,我已泪流满面!

◐◑惊艳!他60岁时,学用Excel画画,77岁终成世界级大神!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这可能是今年最“高级”的华语电影,拿过金马奖,改编自老舍同名原著,可惜很少人看

◐◑花木兰定角!这张中国脸彻底火了!一战打败全球1000位明星,将成为好莱坞首位华人公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