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长朱镕基:人生九十,不忘初心
2018年10月12日,年近九十的老院长朱镕基精神矍铄,会见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
2018年10月23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总理、清华经管学院首任院长朱镕基的90岁寿辰。他虽然已退休十几年,头发已全白,但他在党的十九大会场、“九三”阅兵等国家重大场合,以及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的年度会议中出现时,总能引起公众的瞩目和经管校友、学子们的浓烈情感。
相见时少,惦记却深。
朱镕基仍力所能及地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关切着中国:他出版系列著作,成为畅销书作家,用稿费成立助学基金会;他在清华经管学院与顶级学者、企业家共同探讨学院之发展、中国之未来。
作为总理,朱镕基曾说过愿为改革粉身碎骨:推动分税制改革,推动国企改革,化解了转轨时期的许多难题,行政机构大分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正轨......
作为党员,朱镕基今年入党69周年,他的党龄与共和国同岁。党员朱镕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经历了磨难和辉煌,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院长,朱镕基亲自创建清华经管学院,这个院长一当就是17年。2000年,他推动成立了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并一直担任委员会名誉主席至今。他对清华经管寄予厚望,提出要将清华经管学院建成世界一流的经济管理学院。
这份初心,让人动容。
谨以此祝贺老院长九十华诞,祝他健康长寿,乐享天伦。
院长朱镕基
1984年4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挂牌,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朱镕基出任院长,成为经管学院的第一任院长。1988年,朱镕基赴上海任市长,1991年,朱镕基调回北京,出任国务院副总理,1998年3月出任总理。在担任国家总理后,他仍然亲任一个学院的院长,并且一做就是多年,这在世界各国都是少见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朱镕基用自己的信念和行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他是一个时代的背影,无论在任还是卸任,他所做的事情,注定会留在我们每一个经管人的心中,更会在历史的厚壁上留下深刻的印痕。
1984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诞生,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出任首任院长。
对于清华经管院长一职,朱镕基最为倾注感情。在担任上海市长期间,上海很多大学请他当院长,他表示,只兼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其他一概免了。在任期间,哪怕再忙,朱镕基都能保证一个月去经管学院一次,主持召开一次院务会议,讨论学院发展工作的重大问题。在调任上海之前,他还曾亲自带过四个技术经济的博士生。朱镕基还曾表示,退休之后要回到清华校园,教书育人。
在任期间,朱镕基都能保证一个月去经管学院一次,主持召开一次院务会议。
清华经管学院毕业典礼上,院长朱镕基为毕业生颁发证书。
2011年4月22日,朱镕基老院长回到清华经管学院,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2011年4月22日,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朱镕基重回经管学院。当天,千余名学生在学院外、庭院中、大厅内热烈地欢迎朱院长回到学院。300多个座位的报告厅挤进了五六百人,不少人站了两三个小时。作为学长和院长,朱镕基再次教导同学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做人。做人比做官、做企业家更重要。
为了加强清华经管学院与外部各界联系,提升科研和教学整体水平,打造世界一流经济管理学院,2000年朱镕基亲自组建了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并一直担任委员会名誉主席,坚持每年在顾问委员会会议期间与各委员们相见。
2018年10月12日,朱镕基会见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会见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等参加合影。
2018年10月12日下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任院长、学院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及夫人劳安,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国务院原副总理刘延东,国务院原副总理马凯,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参加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2018年会议的顾问委员们。
在会见时,老院长朱镕基说:“欢迎各位参加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18年前,我们就成立了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成立顾问委员会目的就是要加强清华经管学院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等院校的联系,帮助我们办好经管学院。我看到清华经管学院的顾问委员会今天发展到这个规模,我感到十分高兴,感谢你们对学院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你们给经管学院的师生带来了成功的企业的管理经验,带来了世界上优秀管理学院的教学内容。每年都带来了大量的办好经管学院的建议。你们为清华大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以来,经管学院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尤其是今年,顺利的完成了学院行政领导班子的换届,加入了年轻的血液。我感谢钱颖一同志为经管学院的建设做出的重大的贡献。他做了12年的出色的工作,今后也要作为顾问委员会的副主席,继续为经管学院贡献力量。白重恩是学院的新任的院长,希望各位委员一如既往的支持他的工作,把经管学院越办越好。希望你们今后一如既往的支持清华经管学院的建设。”
相见时少,惦记却深。老院长这些年来一直心系清华,心系经管,兢兢业业地推动学院建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院长用自己的信念和行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经管学子。
师者朱镕基
如今,老院长朱镕基已是桃李遍天下,当年跟随老院长的那些风华正茂的经管学子们,也已也进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决定大政方针的政府机关,在运筹帷幄的商场,在新思想不断涌现的科研院校,在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他们都显现出栋梁般的分量。他们亲耳聆听了一位蜚声中外的共和国经济奇才的教诲,他们跻身于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的经历真切地反映经济改革历程中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密切联系。
著名记者曲力秋采访了一群清华经济管理学院1984年至1988年的在校生,记录下了朱镕基老院长和他的经管学院的学生们鲜为人知的故事,也记录下了改革开放中清华经管人的足迹。
这件事我还真帮得了忙
李治平(经硕1985)
清华大学的很多毕业生在回忆自己的求学时代时,都说那是一段“非常压抑、辛苦的岁月”,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做实验、写实验报告,学习的压力非常大。此外,学生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每逢考试结束,大家就会暗自比较:看谁的考分高。由于“第一”永远只有一个,在这样的环境里,年轻大学生们的自信心显然时时都在经受着烈火般的考验。
同其他院系相比,经管学院的学习气氛显得宽松自由许多。因为,朱镕基院长十分强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他还把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列为经管学院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当时,有人把经管学院比喻为“鸭子专业”。意思是说,鸭子会跑,但跑得不如羚羊快;鸭子会飞,但不能像鸟飞得那么高;鸭子还会游泳,但游得没有海豚快。但鸭子有鸭子的长处,“海陆空”无所不能。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清华经管学院不同凡响的教学特点。
朱镕基总理以铁面无私著称。但朱镕基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有说有笑。
清华经管学院1985级硕士毕业生、北京鑫民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治平说,他第一次听朱镕基作报告,就对他非常地钦佩:“我们大家都很佩服他,不是因为他的官有多大,而是因为他确实是卓越不凡。他讲话非常有条理而且极为敏锐,说起一些重要的统计数字如数家珍、张口就来。老师们都说,你要让朱院长讲话,只要告诉他讲多长时间就行了,不需要让他写讲话稿。他讲话从来不用讲话稿。”
在李治平的眼里,朱镕基不仅能力特强、口才极佳,而且是一位办实事的人。
“我记得当时干部研究生班有一位来自重庆钟表公司的学生,读的是全脱产在职研究生,按规定原单位应该给他发工资,但他的单位说他是全脱产学习,就不给他发工资。他在百般无奈之下,给朱镕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只是想和您说说这件事,不指望您能帮多大忙,因为您在北京,我在重庆,这事儿您肯定是管不着的。’朱镕基看了这封信后在一次大会上说:‘这件事我还真帮得了忙。’后来,他真的找重庆的有关人士协商,把这件事情解决了。”
我这几个字不是随便写的
杨宏儒(经1981)
作为朱镕基亲自带过的四大弟子之一的杨宏儒,接受导师朱院长指导的机会并不多,连他的毕业论文还是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为那时,朱镕基已调到上海担任市长,工作十分繁忙。
后来,朱镕基曾对清华经管学院的老师说:“他(指杨宏儒)的论文我没能看得很深,一看就犯困,”然后又补充了一句,“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理论。”
杨宏儒现在说起这事来,仍面带愧意:“我那时过于追求理论表述的严谨性,文字比较晦涩,有些话的定语很长,作为一个市长,白天工作忙了一天,晚上再看这样的东西,确实是一看就困。现在我能理解了,真是很难为朱院长了。”
尽管朱镕基没能有时间做一些具体的“导师的分内事”,但他还是尽力为杨宏儒提供一些增长见闻、锻炼能力的实践机会。杨宏儒回忆说:“朱院长在上海当市长的时候,我曾去上海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他把我交给上海市经委研究室主任,让我们一起研究上海市的工业状况。那时的情况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各种产业、企业应该怎么搞都是很清晰的,那时都还是国有企业,好像怎么做都是一大堆矛盾。我想他可能是希望我能拿出些东西来,对他能有所帮助,但可能是我当时太年轻,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比较表面化,有些东西过于抽象或是追求一种模式,不是特别符合实际应用。虽然,最后也写出了一大摞的研究报告,我估计他可能也是看不进去的。”
杨宏儒现在重温此事仍不无遗憾地说:“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你可以成为一只母鸡
姜旭平(经硕1982)
姜旭平,清华经管学院教授,经管学院1985年硕士毕业生。
姜旭平毕业的时候,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很多部委都急需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以姜旭平的专业和学识,若想选择当时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国家机关或出国深造应该是不成问题。但他却留在了清华园,做了一名普通的教书匠。
原因很简单,当时清华经管学院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缺少像姜旭平这样受过系统的经济管理方面训练的教师。
姜旭平至今还记得朱院长挽留他时说的那番话:“你若是出去工作,你可能会成为一只公鸡,公鸡是斗士;但你若留下来的话,你就可以成为一只母鸡,母鸡可以生蛋。”
因为这番话,姜旭平留在了学院,并且一做就是20余年。
在很多人的眼里,大学教师的职业平淡而辛苦,但姜旭平却兢兢业业,把极平凡的工作做得十分出色。他写的《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1998年7月出版)是国内第一本最全面、最完善地介绍电子商务的书籍,目前国内从事电子商务的人士都读过这本书。
姜旭平著述颇丰,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了包括《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信息系统分析》、《电子商务与经营分析方法》等在内的9本学术著作,发表了几百篇学术文章。这些研究成果使他成为国内电子商务领域毋庸置疑的权威专家之一。
我的学生怎么都不回来
李山(经1981)
对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中国业务负责人李山来讲,朱镕基对他的教诲则是影响了他的一生。
1986年7月的一个傍晚,在为经管学院毕业生饯行的宴会上,刚刚考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出国项目的李山,走到朱镕基面前,告诉他自己将去美国留学。
朱镕基问:
“是哪一所加州大学?”
“是戴维斯分校。”李山回答。
“你学成一定要回来。”朱镕基叮咛道。
“没问题,我出国是经过严格政审的,一定会回来。”李山说。“不是政审问题,国家确实需要人才。”朱镕基加重了语气。
“那我应该学经济学中的什么专业呢?”李山认真求教。
“什么都要学,不能只学美国的,还要学习日本、欧洲的经验。”朱镕基说。
然后,朱镕基在李山的毕业留言簿上赠言:“博采众长,学通中外”,然后又补充道:“我这几个字不是随便写的,你要好好努力。”李山没有忘记朱院长的话,在美求学期间,他先后选修了6个专业(美国博士一般只要求学2个专业)。
赴美求学的李山,199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相继担任世界著名的信用瑞士第一波士顿银行外汇衍生交易经理、美国高盛投资银行纽约总部中国经济学家、高盛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和高盛国际公司(欧洲)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
从1994年起,李山经常在美国的《商业周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等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上发表文章,以其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政策取向的研究和准确判断引起国内外的广泛注意。
据统计,清华经管学院1984-1988年的在校生中,至今旅居海外的超过半数以上。以杨宏儒所在的81级本科生为例,全班31人,留在国内的只有六七人;而学院第一届本科生(80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全班31人,留在国内的仅有二三人。这样的统计数字多少有些令人扼腕,以至于经常以自己学生为自豪的朱镕基也不无遗憾地叹息道:“我的学生怎么都不回来?”
李山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朱总理问这句话的时间,那是1997年2月25日。
那天下午,担任高盛亚洲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李山,陪同由总裁率领的美国高盛投资银行五人代表团在中南海紫光阁拜会朱镕基。当走在最后的李山站在朱镕基面前的时候,朱镕基问了上面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措手不及的李山有些慌乱地说:“会回来的。”
朱镕基似乎看出了李山的尴尬,轻轻地说了一句:“我不是责备你。”宾主依次入座后,朱镕基继续发问:“我付多少钱你才愿意回来?要付高盛的工资吗?”
“不需要,只要能为国家做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就行。”李山认真地回答。
1997年4月,也就是李山向朱总理承诺“会回来”后的两个月,在清华经管学院报告厅,一份由李山起草的利用海外金融人才创办国家投资银行的建议书,经赵纯均副院长转交给了朱镕基总理。
一年以后,已调往伦敦任高盛欧洲企业并购部执行董事的李山,借朱镕基总理在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之机,将一份《中国国家投资银行筹建草案》和一份志愿回国效力的海外高级金融人才名单当面呈送到共和国总理的手中,并力陈创办股份制国家投资银行的重要性。
几天以后,李山受到时任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的专门邀请,从伦敦飞往北京。陈元带给李山的信息是:朱总理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正式要求,国家开发银行转换职能,办成国际水平的投资银行。
李山甚至还没能来得及回伦敦向高盛公司老板提出辞职,就被留在北京,担任投资银行筹备领导小组的副组长,他的学长陈元亲任组长。
经过50多天的紧张工作,一份由筹备组共同起草、由陈元行长签发的《国家开发银行关于组建国家开发金融有限公司的请示》正式呈送到国务院。
此时,李山所在的高盛公司宣布了上市计划。如果李山不选择辞职,就意味着他可能获得数百万美元的高盛股份。但是,李山还是在高盛亚洲总部正式签署了辞职书。那一刻,他没有丝毫的犹豫……
慈善家朱镕基
“我就这么点儿能力,就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做点实事吧。”朱镕基曾说。作为“实事助学基金会”唯一的捐赠人,“慈善家”是朱镕基的最新身份。
《2014胡润慈善榜》发布,朱镕基的名字出现在新登榜名单中。在排行榜中,朱镕基排名第60位,捐赠总额为2398万元。胡润慈善榜特别指出,以政治人物身份登上榜单的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是一位“特色慈善家”。
从2014年实事助学基金会正式运行以来,基金会的所有捐赠均来自朱镕基的捐款,至今已4000万元。
就像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在美国引起一场龙卷风一样,朱镕基亲自捐助成立的实事助学基金会,通过“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一块点心”的课间营养餐工程,正悄然改变着山里孩子以及农村的教育。
吉首市河溪中学孩子正在享受实事助学基金会捐赠的课间营养餐。
就叫实事助学
基金会缘起
2009年9月,《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出版后,朱镕基就向身边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版税全部用于公益,一分钱不留。”
基金会负责人说:“朱总理讲,近来多次从电视中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生活很困难,看到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学习、生活,营养缺乏,让人心酸流泪。我们还是要‘雪中送炭’,把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每天能喝上一杯牛奶,吃上一个鸡蛋。”
酝酿基金会名称时,有人提议叫“朱镕基基金会”,或“励志基金会”等名字。
朱镕基却笑着说:“就叫实事助学基金会,我就这么点儿能力,就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做点实事吧”。
于是,“实事助学基金会”得名而来。给基金会取名“实事”,非常符合朱镕基的风格。
很多人都记得他在总理记者会上说过的话:“我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有限的,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足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2013年1月,实事助学基金会经民政部批准正式注册成立,基金会由捐赠其全部著书版税设立,原始基金为2000万元,在民政部登记,以扶贫济困、助学育人为宗旨。
办事要低调务实
正式运作
虽然是捐赠人,朱镕基不参加理事会议,但理事会决议或重要事项会向他报告。朱镕基要求基金会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建立完善的机制,认真做到规范、公正、透明,自觉地接受社会监督。
“项目启动后,不少媒体要求采访,还有一些机构和慈善人士希望捐款给基金会,我们都婉言谢绝了。”基金会理事长朱蕤记得,“总理一再说,事情刚开始做,还是踏踏实实先把机制搞好再说,并要求我们办事要低调、务实。”
“朱总理要求基金会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建立完善的机制,认真做到规范、公正、透明,自觉地接受社会监督。基金会严格遵照章程运行,同时尊重捐赠人意愿。”谈到基金会的运行时,朱蕤介绍说。
虽然是捐赠人,朱镕基不参加理事会议,但理事会决议或重要事项会向他报告。
2014年,朱镕基听完基金会汇报后,对在座的各位理事和监事说:“只要你们持之以恒,真正为人民做点实事,就会为你们的人生画上一个美丽的句点。”
“这样,通过大家的努力,也让我自己感到真正是为孩子们做了一点实事。”这位耄耋老人说。
句句诚恳,却振聋发聩。
每件事都要有回音
立竿见影
2013年9月,实事助学基金会首批捐赠款落地湘西州,启动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吉首市丹青小学、丹青中学、河溪中学3所学校的学生营养改善。
目前,营养餐带来的效果十分显著。5年来,3所项目校小学生与没有实施营养餐的小学相比,平均身高增长了2.39cm,平均体重增加2.16kg,营养不良发生率下降4.68个百分点。3年来,实施营养餐的初中生与没有实施的相比,平均身高增长1.37cm,平均体重增加1.53kg,营养不良发生率下降2.15个百分点。
然而在资助项目启动调研期间,基金会向朱镕基汇报时,曾经表示牛奶、鸡蛋落实起来有点难度,还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可否考虑改善教学条件等项目。但是朱镕基态度很坚定,坚持要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补充营养。
朱蕤曾与朱镕基共事多年,她知道朱镕基严谨、务实,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
“他每提出一项工作,都会考虑实施细节,千方百计地让你关注过程,落实到位,要求每件事情都要有回音。”朱蕤说,“他多次对我们讲,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很具体,但是这是关系到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事情,务必要抓好,不能掉以轻心。要实实在在地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办点实事,用好每一分钱,把钱花在实处,真正把牛奶、鸡蛋吃到贫困孩子的嘴里。”
于是基金会工作人员多次到湖南、河北等地调研,经过基金会理事会研究并报朱镕基同意,制定了助学项目的具体的实施方案。湖南省和湘西自治州教育、扶贫、财政、审计、质监等多部门成立了项目实施监督小组。“主要查看营养餐是否合格、储存条件是否达标、签字手续等是否完备,并对学校围墙等附属设施项目建设进行重点监督。”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建华说。
实事助学基金会理事长朱蕤一行来到吉首市河溪小学课间营养餐储藏室。
除了牛奶和鸡蛋还有什么
意义深远
“牛奶+鸡蛋+点心”工程及配套设施,只是实事助学基金会的一个缩影,这个基金,还有其他用处。
一是用于贫困学生资助项目。每年捐赠10万元用于资助湘西州100名孤儿、单亲、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特困学生,累计捐赠50万元;再次用于奖励杰出教师,共奖励197名农村优秀教师39.4万元;最后是优秀教师研修项目,实事助学基金会与湖南省教育厅于2016年举办“实事助学基金会优秀教师”高级研修班,湘西州共有2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其中15名老师来自吉首市5所项目校。教师的工资待遇也有提高,在湘西州流传这样一句话——农村教师收入高于乡镇教师工资,乡镇教师待遇高于州府教师工资。
可见,这个基金会不只关心学生,还关注教师,还涉及到了学校的硬件设施等的建设。以河溪中学为例,学校建了体能室、校史陈列室、资料室、化学仪器室。河溪小学还有校园电视台、教学机器人工作室等。参观者纷纷表示:“这样的硬件条件,不会比城区学校差。”
实事助学基金会带来的蝴蝶效应正在逐渐改变着农村的教育面貌。
这关系到整个地区的希望
首选湘西
为何实事助学基金会首选湘西州?这得从朱镕基对湘西的特殊情感说起。
原来,在1944年10月,年仅16岁的朱镕基,离开饱经日军侵略之苦的长沙,跋山涉水,到达湘西,开始两年的流亡中学生涯。
“求学途中,由于水土不服,许多同学在矮寨染上了恶性痢疾,有的同学还不幸死去了。是当地一位民间医生,满山寻来草药,治好我们的病,是湘西的父老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没有湘西,就没有我朱镕基!”朱镕基曾经饱含深情地说。
湘西,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地方,是湖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给贫困家庭的学生予以帮扶,给一线教师提供机会和保障,显然是最佳的教育扶贫,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
官方数据显示,这5年来湘西州5所项目校共获得实事助学基金会428.61万元的捐助。这些钱主要用于学生课间营养餐及配套方面,总投入339.21万元。
对朱镕基捐赠的实事助学基金会来说,通过课间营养餐,改善的不只有贫困山区孩子的身体素质、教育条件,这已经关系到了整个地区的脱贫希望。
吉首市河溪中学京剧国粹文化《国风民韵》课间操展示。
一分都不会留
低调的畅销书作者
“朱总理的书有一个特点,完全是根据讲话记录或现场录音、录像资料整理,内容非常精彩,可读性很强。”
朱镕基在人民出版社相继推出了三套共六本书:《朱镕基答记者问》,《朱镕基讲话实录》(四卷本)和《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其中《朱镕基答记者问》,发行130万册;《朱镕基讲话实录》(一套四本),发行140万套;《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首印数就达到了为110万册,是名副其实的“超级畅销书"。人民出版社表示:“在现在的图书市场上除去教材教辅以外,没有任何一本书能达到这么高的数据,而且这样的销售量全部都是读者购买达到的,没有行政任务摊派。”
人民出版社重点项目部主任鲁静说到,出书版税按照朱镕基的指示,都是直接由出版社转入基金会,“一分钱都不会留。”实事助学基金会正式运行以来所有资金均来自朱镕基的捐款,至今已4000万元。
— THE END —
☀本文选自清华经管校友(ID:SEMALUMNI),灼见经授权发布。
◐◑今天,这所新大学刷屏,剑指世界一流!施一公在致辞结尾说的这句话意味深长……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外国曾断言中国人不行!这项世纪工程究竟有多牛?(内附震撼全景+最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