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辞去公务员保护野生动物,去哈佛深造后,回国干起了垃圾分类!面对质疑声,她说……
周春,80后,上海姑娘。
她曾用八年时间行遍全国,醉心于大自然;也曾辞去公职,前往青藏高原,倾心保护野生动物;后来还前往哈佛大学深造......
如此任性洒脱的人生,是不是让人很艳羡?
但你知道学成归来的她,如今又在忙些什么吗?
周春在社区垃圾分类现场(图片来自话匣子)
上面照片中的就是周春
是的,如今她在忙活的正是
垃圾分类
周春学成归来后,于2018年创立了辅导垃圾分类的公益组织“圾不可失”,目前为止已帮助过88个沪上小区更好地实施垃圾分类。
是什么让她做出了这个决定?
周春在社区里讲解垃圾分类
01
“一次次重复的旅行,
有什么意义?”
多年以后,当周春辞去公务员之职,在青藏高原的无人区守护一种叫斑头雁的动物时,她回想起过去令自己引以为傲的“资深驴友”生活,忽然感到有些肤浅:“一次次重复的旅途,又有什么意义?我在这里,到底为了什么?”
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上海姑娘周春考上了公务员。在外人看来,高学历、稳定工作、稳定收入,周春走的是“别人家的孩子”那种范本般的人生路。然而,只有她自己知道,这种生活并不是真正向往的。
“工作只是两次闪耀的冒险之间无奈的平庸时刻。”
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周春就诉诸旅行。五年在职期间,一有假期,周春就背起行囊,夸张时五天年假能跑八个省。彼时的她,完全是一副和朋友喝酒谈天、摄影听歌的洒脱不羁文艺青年形象。
浪迹的灵魂最终在大自然面前停下。辞职前,周春去了趟塔斯马尼亚徒步,被澳洲的蓝天白云和敢跟人抢地盘的野生动物打动,于是她在辞职后申请去“绿色江河”环保组织做志愿者,守护斑头雁。
冰雪正在消融的班德湖,保护斑头雁的地方
无人区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凿冰取水、人力踩踏净水、食物匮乏……但周春却深深着迷于一群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聚在一起的信念感。
“我觉得自己以前的境界好小,我所做的一切都为了排解自己微不足道的苦闷,而同行的成员们,探险家、高原病医生、摄影师等人,却是在试图拯救他们热爱的山川大海。原来除了平庸的、谋求生存的日常和在路上的拉风旅程之外,还有第三种生活。”这让周春的脑中第一次萌生出了目标、奋斗、信仰这样的关键词。
周春(左二)和小伙伴们在无人区荒野蹲着吃晚饭
周春的第二次“觉醒”发生在波士顿。
原本她是跟丈夫陪读去的,后来自己申请参加了波士顿码头协会的一个项目,针对海平面上升的危机,邀请全世界的设计师团队重新设计、改建存在被淹风险的建筑。“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我可能永远是那个骄傲于自己名校毕业生身份,鼻孔朝天仰望星空的所谓社会精英。”周春说道。
02
“垃圾分类是刚需,
光讲大道理没用。”
为了在实践的基础上更系统地学习公益组织的运作,为回国创业做准备,周春在波士顿的第二年选择入学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公益组织管理及社会企业运营。
当时的周春已怀有五个月身孕,或许连她自己都未曾想过,这是她此生最坚定的时刻。因为十分确信,一生的志趣已经想清楚,路就在那里,所以丝毫也不怕。
至于回国后最终选择了垃圾分类作为切入口做公益,从小住得离老港填埋场不远的周春有话说:“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家旁边的滩涂和斜坡都被其他地方偷倒过来的生活垃圾给填平了。”
7月1日,垃圾分类条例正式在上海实行,一些抱怨和吐槽的声音也随之出现。在周春看来,垃圾分类是现阶段的刚需:“由于饮食结构的关系,美国的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的比重少于20%,用厨余粉碎机直接打一打,下水道冲走就可以了。但在国内,湿垃圾的比例高达60%,填埋越来越没地方,焚烧产生的燃烧率、废气排放问题又很严重,所以我是特别支持从居民源头做起,自己把湿垃圾分出来的。上海每天有20000吨生活垃圾,如果真能减到每天2000吨,我们就再也不用建新的填埋焚烧厂了。”
创立“圾不可失”公益组织后一直到现在,服务过的88个小区都是周春团队一个个亲自找上门去谈的。一开始还要“曲线救国”,如在嘉兴路街道,周春先是接了个小项目,作为讲师给街道里的垃圾分类负责人讲了几堂课,效果不错,取得街道方面的信任后,才被分配到了一个示范小区泰景苑做垃圾分类。
周春(左四)和她的“圾不可失”团队(图片来自扬子晚报)
最初会受到阻挠、不理解,这是因为居民们对垃圾分类还比较陌生和排斥,这也和小区类型、环境有关系。比如,最难做的那种小区在每个楼层里都有垃圾桶,如果要定时定点,就必定要撤掉楼层桶,这对引发居民不满。
周春第一个成功做起来的小区是杨浦区延吉街道的控江西三村,这是一个老式小区,共有1367户人家,户数并不算少。在进到小区里督导居民,或组建小区内部的志愿者团队时,周春在培训中讲得非常细致,将心比心,运用一些话术,争取“融化”居民的心:“理念讲得太大了没用,但如果跟居民讲,垃圾桶撤掉以后就不臭了,干净了,没有蟑螂了,他们会听。”
周春在控江西三村垃圾分类指导现场
“圾不可失”指导垃圾分类的九步法
1、分工协商:将物业、居委、业委聚在一起,商量怎么做,把意见和问题摊在台面上讲清楚,定好初步方案;
2、前期调研:按照评分体系给各个小区打分,多少分能做出什么样的垃圾分类效果,都不一样,评分体系也会视情况调整;
3、氛围营造:贴海报、喇叭喊话的都有,不同小区的风格都不一样;
4、团队搭建:组建小区内的志愿者团队,挑选队长;
5、硬件改造:设施方面的改造、更换;
6、社区联动:调动各个环节的部门,如物业等,大家一起参与进来;
7、执勤督导:按照流程培训志愿者,定期巡视;
8、快闪市集:原创活动,如“垃圾分类飞行棋小游戏”等,受到较多老人和小孩的喜爱;
9、成功巩固:巡查,做得不好的再返工。
03
“我只是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
然后照着去做。”
最近,周春接受了一批媒体采访,故事曝光后,也出现了对周春身上各种标签的质疑的声音。其中,最多的质疑声就是,“从哈佛回来为什么要做垃圾分类?”
对此,周春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我申请哈佛就是为了回来做环保,哈佛只是一个‘手段’,总不能因为‘手段’放弃‘目的’吧。大家很吃惊,我挺讶异于大家的这份吃惊。”
周春(左下)在国外的课堂上
周春说:“我心中最主要的一条线是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辞职、求学,这都是自我寻找的过程,寻找什么是自己最认可的生活方式。寻找到了以后,照着这个做就好了。”
— THE END —
☀本文选自青春上海(qingchunshanghai),记者:张晓雯。灼见经授权发布。
◐◑《柳叶刀》发布近30年中国主要疾病变化:你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正在伤害你
◐◑上海不怕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