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家湖村“活张死方”习俗
摄影:戴君楚 泳溪梯田
泳溪乡位于天台东北部,东界宁海县,因清溪水系泳溪由北向南过境而得名。
家湖村是泳溪乡一个有故事的村庄,也称“茭湖”,由村中一口水塘而得名,家湖村座落与宁海县相连的山岗上,翠竹掩映,视野开阔,与宁海的大路下村遥遥相望。
在村子西边的山沟里,埋着的是家湖村的祖先,一个个坟碑上刻着“某某张方公之墓”,是姓张?还是姓方?
村中有一座祠堂,祠堂的门楣已经模糊。村里人说,这是“张方宗祠”,又是张方?
天台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活张死方”的民间习俗就来源于此处。
相传,家湖村的祖先原本姓方,是明初大儒方孝孺的后代。历史上方孝孺因不愿为明成祖起草即位诏书而被灭十族。其族人中有一母子幸免于难,逃到泳溪乡家湖村改嫁到一“张”姓人家。该张姓人家视其子如己出,分给其长子田和家产。
从此,这一支方氏后人便在家湖村定居下来,张方的族人分别载入了方氏、张氏的族谱。
在《天台亭头张氏宗谱》卷四中曾为他留下这样一段文字,“舍恒公继子,本姓方,赋性明敏,操行端正,才能出众,陈说不阿,为俗人咸钦焉。”
与此同时,为了感谢张姓人家恩德,方氏后人留下遗嘱:生前“张”姓,死后碑文上署姓为“张方”,表示不忘张家养育之恩,不忘祖宗书生气节。
就这样,天台民间脍炙人口的“活着姓张,死后姓方”的习俗,便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代传了下来,并延续至今。
方孝孺(1357—1402)
明朝台州府宁海县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因以“逊志”名其斋,后蜀王更之曰“正学”,从此世人称其为正学先生。方孝孺出生在儒学世家,父亲方克勤是当地名士。
从二十岁时开始,方孝孺跟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门下,之后任汉中府教授。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史称惠帝,遵太祖遗命“必先召方孝孺”,将方孝孺召回京城,任侍讲学士、文学博士等职。协助建文皇帝推行一系列仁政改革措施,史称“建文新政”。
由于方孝孺被朱棣的军师姚广孝誉为“天下读书种子”并且在天下学子中的崇高地位,朱棣要方孝孺起草诏书才能服众。但方孝孺认为朱棣属于藩王篡位,大逆不道,违犯正统,痛骂拒绝,提笔在纸上大书“建文四年,燕贼篡位。”且骂曰“死即死,诏不可草。”朱棣大怒,下令磔死于市。方孝孺慷慨就死,年仅四十六岁,并被朱棣开了中国上历史最残酷的杀人先河——“灭十族”(九族加上门生、朋友这一族共十族)。
历史还是给了方孝孺崇高的评价:他是一个威武不屈、正义凛然、浩气贯日、忠烈千秋的忠臣代表载入史册。
正如胡适先生说的那样:“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说中国很少殉道的人,或说为了信仰杀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细想想,这是不确的。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
鲁迅先生曾三次提到方孝孺,其中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赞美了他的学生柔石:“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自此,方孝孺也就成了“台州式的硬气”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天台人:花开总有时,不语待春暖┃天台县文化馆部分区域有序恢复开放
文化走亲,云端悦展┃“享受”来自嘉善县文化馆的“遇见西塘”风情摄影展
天台摄记之“幽溪涧水弄春柔”┃拍摄:张耀庭
天台人讲故事┃民间歌谣:《花会歌》
美文欣赏┃《桃源幽梦》文\ 曹肖冰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苍庐诗社:江山无恙,幸有你们,人世皆安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天台东岸“权哥”用画笔赞美你:《逆行者》
“艺”起战疫┃天台县书法家协会“以墨为锋,同心战疫”书法作品云端微展
“艺”起战疫┃他用画笔速写天台县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最美的战“疫”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