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孙宇飞:端午节调查日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运河今昔 Author 孙宇飞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孙宇飞,男,江苏连云港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本文讲述了作者参与的一次端午节调研活动,主要走访了陶然亭与天坛两地,作者认为作为公共区域的天坛与陶然亭,抛开帝王祭祀等传统文化根基来看,当下二者之间的文化功能是不一样的。
端午节调查日志
孙宇飞
原文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北运河今昔”
2021-06-22
我们的调研时间选在农历五月初五6月14日,端午节当天。调研前一天傍晚,吃完晚饭刚回到宿舍,霎时窗外电闪雷鸣,雨水颇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倾下,我心里想着“明天该不会也是这样的大雨吧?”
所幸的是14日出发时并没有雨,因为离得较远,早上出发时稍微显得匆忙一些,并没有吃上学校的粽子。大概8:40分,我们一行人从北门进入陶然亭公园,北门的光景同往常一样,没有格外凸显节日氛围,照旧是老人们来遛鸟闲聊。沿着小路向南进入文化广场,这里是此次端午的主要活动场地,场地中央摆放着一艘纸制龙舟的文化景观。预告相关端午庆祝活动是9点开始,所以我们先按“图”索“骥”,将园区内将要举办活动的地方踩了个点。一路上所见颇多的娱乐消遣活动,太极、广场舞、踢毽子、下棋、二胡、演唱、泛舟等等,感叹老人们闲暇生活的丰富多彩。
沿着陶然亭湖走完一圈,“佳境”牌前的文娱活动正好开始。开场为《赛龙舟》的击鼓表演,鼓点声苍劲有力,整齐划一。后主持人宣布表演正式开始。海报上宣传的是“以喜迎端午为主题的综艺演出”,但从节目单上来看,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更是重中之重。主持人的开幕式的导语词从端午说到屈原,从屈原说到民族英雄,再从民族英雄说到党的百岁生日。不仅是文娱活动如此,“端午民俗技艺演绎”的各非遗展示区也是这样,若干项非遗在契合端午主题的同时,也为庆祝党的生日各显身手。
■ 自由活动后,我首先来到木版年画区域,乌泱泱的人群将五尺见方的展示台围得水泄不通,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有幸见到手艺人教游客从木板上拓出画的全部过程,前后一共两张,第一张拓出来的画上写着“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画中人物右手持剑,神采飞扬,左下角飞一只蝙蝠。回来后查阅资料发现,在民间工艺美术中,蝙蝠往往同钟馗“结伴而行”,又逢端午节庆,便越发觉得画中的人物不是普化天尊而是钟馗了。第二张图画据手艺人自己讲是庆祝建党一百年而专门制作的红船版画,“七一”的字样被艺术处理为承载红船的河流,党旗迎风飘扬,红船乘风破浪,三者相得益彰。
||
另一边的空竹展区摆放着庆祝党的生日的大空竹,空竹由大小不一的两个同心圆组成,小圆直径约60厘米,大圆直径约80厘米,小朋友在一旁学习抖空竹。
空竹展示区的正对面为剪纸工艺区,桌子上摆放着若干个精美的剪纸工艺,其中包括龙舟、粽子和五毒。刘老师和另一个小朋友在剪纸处跟随老师学习剪纸,虽然是一样的步骤,但是三人的成果各不一样。老师讲到,通过剪纸是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的,小朋友的看起来就特别天马行空,异想天开,老师们的看起来则比较中和。
广场中间是人工搭建模拟老屋的文化景观,其中五毒、雄黄酒、粽子等端午文化元素都被展示出来,苏明奎师兄说道,剪纸中的五毒里的选取和通行的五毒说法不一(剪纸中为蛇、蜈蚣、蜘蛛、蝎子、蟾蜍),而这儿的五毒则是通行的五毒(蛇、蜈蚣、壁虎、蝎子、蟾蜍)。墙壁中间是《端午漫忆》的漫画,漫画中包括诸多项端午民俗,引起我注意的为“端午诗会”与“天坛”两处。
端午节有怀古思贤、吟诗诵词的寓意和习俗,文娱活动共计19个节目中有12个诗歌朗诵,几千年后的我们经由朗诵者通过朗诵架起的桥梁与先贤们进行沟通,正如余光中的《写给屈原》那样,节目中和端午相关的诗是在“说给屈原”。本次陶然亭公园还举办了端午诗词作品颁奖活动,本想购得一本作为纪念,后被工作人员告知这是用来颁奖的作品,数量有限。
画上的天坛是我们下午的目的地,在前期资料搜集过程中,天坛频频出现在地方志中,以前的端午民俗活动主要场域之一就是天坛。《京师志十八•风俗》载:“挈酒游高梁、或天坛,坛中有决射者,盖射柳遗意”;《大兴县志卷一•风俗考》有:“天坛墙下,走马为戏”;《帝京景物略》载:“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过午出,走马坛之墙下。”画中左上角的祈年殿代表了天坛,可是也只画了一个祈年殿,其他诸如走马、决射等传统民俗都不见,回头看来,这似乎预示着下午天坛之行的“失利”。
陶然亭的调研大致结束,天公终究是作美的,结束后雨才开始淅淅沥沥下起来,几分钟后便停下。在地铁站与新的伙伴汇合后,乘坐地铁前往南锣古巷,此前我们并没有查到南锣鼓巷的端午活动安排,但觉得其作为北京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至少会有一点老北京端午的影子。可是南锣鼓巷一行算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整条街道,除了一家制作中草药香囊的店铺推出端午系列产品,其余只是凭藉端午节假日的“东风”来增加营业额,换句话说,别的节假日也是一样的效果。街内的一家非遗博物馆看起来也有些令人“失望”,王晴师姐一眼指出门口展板上的“非物质”翻译错误,我细看了一下又发现“文化”的翻译也有误,逛完一圈后,我和鞠师姐都觉得这儿不像是非遗博物馆,更像是非遗商品店。仅从这一点来看,当下它的历史文化承载功能值得打上一个问号,更不必谈千篇一律的网红小吃店了。
■ 吃完午饭以后我们前往天坛,同地方志记载的“天坛墙下”不一样,天坛的端午活动主要分布在科普园与神乐署两个地方。我们先往神乐署出发,可是紧赶慢赶还是没有赶上节目,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端午的节目和平常的节目没有不同,就是以往节假日表演的节目。到了科普园,活动虽然在进行,但是我们已经不能够参加,同工作人员协商后他们允许我们进去参观。从参加活动的人员构成来看,本次端午科普活动像是“亲子活动”,园区门口有一位孩子的父亲见到我们来了以后同我们攀谈起来,简单地介绍了活动情况。进入教室,孩子们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五色丝的编制,当我们想要继续深入了解时被予以回绝。天坛的端午习俗似乎没有书上写的那么热闹了,大家绕着天坛走了一会,在祈年殿门前合影后聚坐在一起交流本次的调研心得。我谈到,陶然亭公园、南锣鼓巷与天坛三者的受众群体不同,同样作为景区,它们的服务对象是有差别的,从我的直观体验来看,陶然亭公园里本地的中老年人居多,南锣鼓巷里年轻人多一些,天坛二者皆有,总的来说还是青年、中年人多一些,外地人多一些。近现代以来,“公园”的概念引入中国,天坛与陶然亭相继于1918年和1952年成为公共场域,可是即使都作为公园,抛开帝王祭祀等传统的文化根基来看,当下他们二者之间的文化功能并不一样,陶然亭公园更像是“本地”的休闲公园,无论是早上、中午或是傍晚,园内本地的老年人更多一些,天坛公园是“外地”的游览公园,本地居民更愿意在早上9点前和傍晚4点后进入公园休闲锻炼,多把白天的时间让给外来游客,传统的老北京市民相聚天坛墙下的民俗逐渐淡去,因此书中“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过午出,走马坛之墙下”的盛况于今不在,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京居民让位于游客只是原因之一。
一整天的行程至此结束,我们在天坛南门挥手告别,临别时天空又开始飘起小雨,回到宿舍后桌子上摆着同学送的粽子和鸭蛋,终于还是在端午节吃上了粽子。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北运河今昔” 2021-06-22
拓展阅读
201.新青年|程鹏:“烟花爆竹除疫”:传统民俗的发展困境与疫情防控下的民俗学反思
200.新青年|祝鹏程:谣言认知的主观维度: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观察与反思
198.新青年|吴玉萍:自媒体与民众日常的价值: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