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滕云:“10.24”程序员节: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节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民间文化论坛 Author 滕云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滕云,女,山东烟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学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本文认为程序员群体在日常工作中形成内部共享的知识体系,创造出独特的业群文化,行业性节日也应运而生。作为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节日,程序员节有着诸多区别于传统民俗节日的新特点,同时具备良好的发展传承机制,具有稳定的传承空间与庞大的传承主体,且服务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这使得程序员节能够从形形色色的现代新节日中脱颖而出,维持长久的生命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行业民俗传统。
“10.24”程序员节:
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节日
滕云
原文发表于《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第1期
摘 要
近年来,程序员节在我国兴起,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程序员群体在日常工作中形成内部共享的知识体系,创造出独特的业群文化,行业性节日也应运而生。作为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节日,程序员节有着诸多区别于传统民俗节日的新特点,主要包括与市场经济密切合作、浓厚的青年亚文化色彩和泛娱乐化特征。程序员节同时具备良好的发展传承机制,具有稳定的传承空间与庞大的传承主体,且服务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这使得程序员节能够从形形色色的现代新节日中脱颖而出,维持长久的生命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行业民俗传统。
关键词
程序员节;新民俗节日;
青年亚文化;节日经济
城镇化的急速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引发大规模的“生活革命”,技术与现代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贴合。流传已久的传统民俗正借由互联网技术发生一定程度的新变,当下民众所创造的新民俗事象也随之产生。所谓的“新民俗”,简单理解就是在新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出现的新民俗形态,新民俗作为当代“新民众”创造的一种新型生活文化,真实地展现出当下民众的日常生活,理应纳入民俗学的研究范畴。当代民俗学研究需要与时俱进,探讨互联网时代传统民俗的转变与新民俗的产生。
目前,学界更多关注传统民俗在当下社会的变化发展,诸如传统民俗节日的现代转型、古代神话传说的新媒体叙事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完全发源于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事象研究较少。事实上,新民俗的形成机制同传统民俗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民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一个个社群共同体,在这些共同体内进行群体特有的文化实践,获得个人认同与群体认同,由此发展为一种新的文化传统,共享并传承。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与“新俗”展开研究是必要而可行的。
“随着新群体的出现,新民俗也应运而生。”新群体、新社会关系、新生产力、新文化等都是新民俗产生的原因。程序员作为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业群,同样拥有自己的行话、内部笑话和行业性节日。“无论受教育与否、无论是乡下的还是城市的,每个群体都拥有可称为民俗的一系列传统。”程序员节正逐步成长为一个可称作民俗的行业传统:在受行业聚合的业缘群体中,业界成员在每年10月24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开展行业文化庆典,进行多样的文化实践。程序员群体在日常交流实践中制造出业内共享的经验知识,逐步形成独特的群体文化,促成行业民俗节日的诞生;共同体成员也借由程序员节完成自我身份的确认,凝聚行业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群体内部的文化认同。
一、程序员节的塑造与建构
✦
互联网技术深刻影响着当下我国民众的生活。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0.4%。互联网技术同时在疫情防控、网络扶贫、产业智能化、数字经济、休闲娱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民众生活赋智赋利。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互联网编织的世界中。
所谓的“程序员”,通俗来说就是互联网世界的工程师,他们以计算机语言架构网络世界,是从事程序开发与程序维护的基层工作人员。程序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就是敲代码、改bug,从而生产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互联网产品,“用技术改变生活”是他们的追求。
程序员的主体是25—35岁的男性青年,他们多毕业于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工作后取得远高于同龄人的薪水。在外行看来,他们是拥有高学历、高薪资、高智商的“三高”群体,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高级技工”,程序员的确具备如上特点。与之相伴随的是巨大的工作压力,互联网产品迭代迅速的特性需要他们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用以开发更高科技、更前沿的产品。工作中的程序员通常只与计算机和产品经理打交道,超时长的工作、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行业特有的工作模式和难以向外行解释清楚的工作内容使得这一年龄、身份、背景都具有高度一致性的青年群体逐渐形成独特的内部文化。程序员们往往喜欢用“自黑”的方式来为自己制作身份标签,展示行业生态与生活趣闻:他们自称“码农”,将工作称为“搬砖”,工作模式是“996”,调试程序采用“小黄鸭调试法”,“格子衬衫”“黑框眼镜”“人字拖”是“直男”程序员的标准形象,经常调侃自己“头秃”“脱发”,以至于工作数年后的程序员往往“进化”为“程序猿”……程序员在业缘共同体中形成内部共享的知识系统,并将其与日常生活的经历与感受相融,生产出一系列“标签”用以表达对自我的认知与想象,由此构建风格鲜明的身份认同。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中,新的“标签”被持续不断地更新、补充和再生产,能够达成共识的部分得到保留并迅速在行业内广泛传播,呈现出“生产—筛选—传播—再生产”的模式。他们共同创造并享用自己的文化,程序员的行业性节日随之诞生,节日活动也逐年丰富扩容。
世界上最早的程序员节可追溯至2002年。一位俄罗斯程序员通过收集签名的方式向俄罗斯政府请愿,希望将每年的第256天,即9月13日(闰年为9月12日)定为程序员节。这一提案于2009年正式通过,9月13日自此成为俄罗斯的法定程序员节。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庆祝程序员节的行列,这一天也被称为“国际程序员日”,被众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可。
我国的程序员节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2010年,名为“博客园”的程序员网络社区发起一项有关“中国程序员节”的投票,提议将每年的10月24日定为我国的程序员节,并于节日当天开展线上庆贺活动。选定10月24日为节期是由于计算机运行程序的硬件进制以1024为基础(1GB=1024MB,1MB = 1024KB),对于程序员而言,1024是一个颇具意义的“整数”,相比于国际现行的9月13日,“10.24”这一视觉符号更为直观地传达了程序员的工作日常,且无需关注平闰年的差异。这项提议获得了论坛成员的广泛赞同,10月24日由此被赋予了新的身份与文化意涵。
我国程序员节的节期虽于2010年成功确立,但在初期并未形成规模化的节日活动。2010—2014年间,仅有博客园、CSDN等互联网技术交流社区的部分用户会在节日当天发送祝福帖,而大部分程序员对“中国程序员节”了解较少,甚至毫不知情,未呈现出一个行业性节日应有的参与度和认同感。2015年,一家名为“传智播客”的 IT 人才培训公司借助微博平台创建“#1024程序员节#”话题,呼吁在每年的10月24日举办庆祝活动,倡导关爱程序员群体,并在这一天拒绝加班。该公司同时通过微博平台发布节日视频及抽奖活动,自此,程序员节有了口头祝福之外的节日内容。微博这一颇具人气和影响力的社交媒体促使程序员节获得了多方关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传智播客又联合多家互联网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关爱程序员的活动:2016年“快闪寻人”寻找身边的程序员、2017年“公益骑行”关注程序员身体健康、2018年“十万橙子大放送”,谐音“心想事橙(成),全年无bug”……程序员节向着组织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节日主场从线上转移到线下,参与人群从少部分程序员扩大到互联网行业全体员工和计算机专业的在校学生,地域也从北上广深等互联网大厂集中地逐步扩散至全国。
在10.24程序员节的创建和实施中,互联网企业发挥了带头作用。如今,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厂都会在节日当天开展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各司的程序员节怎么过”逐渐成为知乎、微博等网络社区中的热门话题,节日活动的暗中较量也成为网络社区的节日新趣味。程序员节的节日规模和互联网企业的实力几成正比,规模较大的互联网企业往往将程序员节同企业发展的文化战略相结合,对举办节日活动抱有较高的热情,在小城市和小企业稍逊。虽然各地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总体而言,程序员节已是具有全国规模和全行业普遍性的行业文化实践。
10.24程序员节海报
二、程序员节新在何处
✦
我国在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节日传统。作为农业文明的伴生物,我国传统民俗节日往往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如今,植根于城市的新民俗节日不再是指导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时序节令,节期的选择也无需以天文、历法知识为基础,而是与吸纳多种元素的大众文化趣味相吻合。除了节期的选定,程序员节还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区别于传统民俗节日的鲜明时代特色,主要包括节日与市场经济密切合作、浓厚的青年亚文化的色彩、泛娱乐化特征三方面。
1. 与市场经济密切合作
拥有较强消费能力的城市民众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由此决定了城市民俗的消费性特征。民俗节日同商业活动的结合古已有之,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都东京元宵节“两边关扑买卖”“诸般市合,团团密摆,准备御前索唤”;元大都年节“车马纷纭于街衢、茶坊、酒肆,杂沓交易至十三日”。可见在宋元时期,商业活动已是城市民众参与民俗节日的重要内容。当下,市场经济与民俗节日达成了空前的高度合作。以春节为例,淘宝“年货节”成为当今民众采买年货的新途径,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网上年货节期间(1月20日—2月18日),网络零售额达9057.6亿元。经营者敏锐地挖掘出文化与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渴望借助节日效应收获经济红利,民俗节日自然成为刺激消费、扩大市场的重要商业契机。
长期以来,商家极力借势传统民俗节日推广销售,但仍旧不能满足营销诉求。为了扩大销售路径,商家在把握传统的同时又将目光投向了新兴节日,期待以节日之名激发民众的消费热情。
商家在程序员节中快速发现了商机。在商品经济全方位渗透民众生活的时代,程序员节不可避免成为助力商家营销的节日资源。节日当天,许多商家通过满减、折扣、代金券、赠礼等方式为节日主体发放福利,程序员群体能以低价购买所需物品,在消费的过程中激发主体意识和群体认同感。以2020年程序员节为例,就有拉勾教育等多家IT技术培训网校推出网课报名优惠活动;CloudIn云英推出云主机促销活动,并将满减的数额设置为“满1024减520”,将民俗符号融入营销策略,致敬程序员的同时收获极大的心理认同;当当网也推出“程序员狂欢日·满100减50”自营图书满减活动。尽管“满100减50”是当当网惯用的营销手段,在当当企业周年庆、世界读书日等节日中也往往以同样的形式推出,但程序员们还是会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期待商家的节日限定,在节日折扣中获得群体归属感。在行业性节日中,程序员作为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意识被激活,自发地产生消费需求。从程序员节的商家活动中不难看出,产品与程序员日常需求相适的销售商往往会率先借势营销,其他商家则会紧随其后利用好这一节日资源,随着程序员节节日规模的扩大和知名度的提高,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加入节日营销的阵营。逐利的商家是营造节日氛围的高手,他们为节日造势,推广产品与活动,间接促进了节日文化的繁荣,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构成节日民俗的一部分,并逐步融入民俗主体的集体记忆。商业化语境下的节日经济构成一种特别的经济现象,它同时有益于经济的发展和民俗传统的丰富建构,既是经济与民俗节日的双赢,又是销售商与消费者的双赢。
京东10.24程序员节电脑数码主题促销海报
2. 浓郁的青年亚文化色彩
浓郁的青年亚文化色彩是程序员节区别于传统民俗节日的另一重要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追求个性张扬与自由的青年中逐渐形成了诸多亚文化群体,他们亟需新的途径表达自我并实现身份认同,创立节日随即成为亚文化群体表达认同的方式之一。马格尔顿认为,亚文化再现了一种“个性的集体表达及仪式”,亚文化成员在风格与媒介中的趣味是一种类似于波西米亚式的表达。程序员节具备典型的青年亚文化属性:它来源于青年群体,通过另类的符号与仪式呈现出亚文化风格,是程序员群体通过构建节日实现自我满足和群体认同的仪式行为。
程序员群体巧妙地将日常工作与节期设定相联系,符号化“1024”及其所代表的互联网文化,自发创立了行业性节日。随着节日影响力的扩大,许多互联网企业都会在节日当天对程序员进行适时的人文关怀,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公司的核心群体过节。
以2020年部分互联网企业的节日庆典为例,程序员节的节庆活动呈现出有别于传统的独特风貌,具有浓郁的青年亚文化色彩。橙子、快乐肥宅水(可乐)和蛋糕造型的“1024”几乎成为各大公司的标配,霸王防脱洗发水、计算机图书、小黄鸭、鼠标垫等程序员“必备神器”则是热门礼品。节日标语也多由充满调侃意味的程序员行话、内部笑话、网络流行语等改编而成,取代平仄工整、意蕴深厚的对仗祝词。在“节日快乐,编码有成”“码出人类智慧”等常规祝福语之外,更多的是亚文化群体的奇思妙想:“十年编程两茫茫,工期短,需求长”“你是我今生调不好的BUG”;Linkflow 在程序员节日海报上打出“10月24日24:00—10:00特批全司程序员 不接需求 努力生发 (狗头保命)”的搞笑段子;快手食堂推出“不出BUG小汉堡”“手撕产品经理包菜”“油炸新需求(炸湖南豆腐)”等程序员节专属菜品,并在下午茶期间为程序员准备了炸鸡腿,作为对网络流行语“给xx加鸡腿”的具象化实践。在这一天,程序员从普通公司员工转变为仪式的主角,主体意识被最大限度地激活。这些标语直接反映程序员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状态,强化程序员与产品经理、新需求之间的“对立”,为他们提供释放压力与表达自我的途径。互联网企业在设计节日活动时并未参照传统的节庆规程,而是追新求奇,充分体现与表达程序员群体的个性诉求,这也是“光棍节”“女生节”等青年亚文化节日的普遍特点。程序员群体以这种方式收获集体归属感与认同感,他们试图以风格鲜明的仪式与符号凸显个性,以自黑、调侃的方式表达自我,借此抵御群体间的趋同。节日中所有的仪式与符号均折射出程序员群体面对职业身份所表现出自嘲且自信的社会文化心理。可以说,程序员节是程序员群体表达自我认知与自我想象的新空间,它承载着业缘群体的工作体验与情感,而依托程序员社区、知乎等网络平台进行的节日分享与“较量”,实际上 是一种交互性的传播实践活动,这又将某一公司的程序员群体认同扩大为全行业的认同。
程序员节作为业缘共同体自创的节日能够在短时间内受到广泛关注、影响力也逐步扩大到整个青年群体,重要原因是该节日的构建是一种符合群体心理情感诉求的青年亚文化,程序员群体通过节日获得自属群体的话语权,而节日中的仪式与符号则传达并强化了群体文化认同。
分别为互联网企业快手(左)和当当(右)
发布的关爱程序员主题海报
3. 泛娱乐化特征
在早期历史阶段,民俗节日多已包含娱乐消遣的功能,这种娱乐性在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城市中节日的娱乐性伴随着城市军事功能的消退与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由此产生的世俗化成分的扩大而愈益增强,娱乐成为城市节日生活中的重要特征。当下,大部分城市新兴节日都是极度注重娱乐性的休闲节日,娱乐自然成为新兴民俗节日建构承续的动力之一。程序员节从诞生之初就打出了“关爱程序员,拒绝加班”的口号,释放压力、寻求乐趣是节日设立的缘起。
程序员节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产物,其娱乐性自不待言。如今,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为亚文化群体提供更为娱乐化的成长环境和表达方式,进一步突显青年亚文化个性释放和群聚狂欢的特征。发源于网络社区的段子和流行语在程序员节中有着广泛应用。例如,京东在程序员节发起话题“#用一句话证明你是程序员#”。“用一句话证明你是 xx”并非诞生于程序员社区,但却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可见其是整个青年亚文化群体共享的语言。这种积极的“符号创造”实践使得“风格的意义”不完全存在于亚文化突击队(subcultural shock troop)这个小圈子的“符号游击战”中,还存在于通过日常“基础性美学”参与到认同建构的快乐的普通青年当中。同时,互联网模糊的社群界限也为亚文化群体间的交流与游走提供便利。程序员节日活动的设置往往是多种亚文化的交融,鲜明地体现了节日的娱乐性和狂欢化特征:网易、新东方cosplay融入御宅二次元文化;传智播客说唱MV《我们程序员》是嘻哈文化的典型代表……大量的娱乐活动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表达方式,无论是送福袋、开市集,还是聚餐抽奖、制作1024创意造型,程序员节所有的节日活动和仪式行为都附着了游戏和玩耍的性质,娱乐化的态度贯穿始终。节日是人们为适应生产、生活需要,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种休整日。
程序员可以在这一天暂时放下工作所需的耐心、理性与思考,通过丰富的娱乐活动达到狂欢状态,释放压力、表达情感,在娱乐活动中完成自我身份的塑造和集体身份的确认。他们拥有相同的职业和相似的审美趣味,以职业和符合青年趣味的流行文化为纽带聚合,形成业缘与趣缘兼具的共同体。
在青年亚文化的引导下,程序员“标出”并表达自我、放松娱乐的诉求成为程序员节最初的构建动力。市场经济则敏锐地嗅到节日的商机,商家造势又反过来扩大节日的影响力,三者由此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统一于程序员节这一新兴民俗节日,赋予其有别于传统民俗节日的新特点。
三、程序员节的传承动力与机制
✦
近年来,我国呈现出一种“泛节日化”的社会状态,主要表现在传统节日全面复兴,新式节日层出不穷,外来节日广受追捧,这是改革开放浪潮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中,现代新式节日往往与商贸及网络社群活动挂钩,节日制造者深谙节日在我国民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期待以节日效应来达成商品促销、社群交流等目的。但由于缺乏历史与文化传统,且多不符合民众的生产生活节奏,现代新兴节日虽名目众多,却多昙花一现。节日的传承需要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程序员节想要从“过滥”的新兴节日中脱颖而出,维持长久的生命力,需要有良好的动力机制保证其年复一年地持续运作,最终成长为新的行业民俗传统。
1. 稳定的传承空间与庞大的传承主体
文化传承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这种空间不仅是地理的空间,更主要的是社会空间。有学者把这种文化传承的空间称为“传承场”,一切人与人、人与社会接触的空间组合都可以是文化的传承场。就程序员节而言,最主要的文化传承场无疑是互联网企业与培育程序员的高校。核心传承力量则是从业者及行业接班人,即程序员群体与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
程序员节在高校中的表现同样富有活力。大学生极易对新兴事物做出迅速而敏感的反应,身为未来业缘共同体的一员,许多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及时地关注到程序员节,较早地萌发了过节的自觉意识,并在节日当天积极筹划特色活动,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就是其中之一。目前,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已经举办了八届程序员节,历年的活动丰富多彩,包括拼手速及程序设计比赛、计算机知识竞赛、《程序猿》小品表演、明信片寄送等。近年来,北京大学信科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信通学院等许多高校的相关院系也通过举办“程序员文化节”、编程大赛、举行相关娱乐活动等方式来度过对未来互联网技术群体颇具意义的一天。丰富多样的活动、学生的高度参与使得大学校园里的程序员节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校园文化现象。暂未举办大型活动的高校也会在10月24日制作相关的海报及微信推送,以此关注和传播程序员文化,为程序员群体送上节日祝福。学生们在特定节期的庆祝活动中完成自我共同体身份的确认,获得业群归属感和节日满足感,同时致敬知识、技术和创新追求的程序员前辈,吸引更多人对程序员群体予以关注。
日渐庞大的程序员业群是程序员节传播传承最基础的动力支撑。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软件业从业平均人数约为811万人,从业人员需求量逐年增长。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程序员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在行业的聚合作用下,互联网技术群体拥有了共同的名字和独特的文化,创立了符合群体美好生活需求的行业性节日,凝结成一个紧密的、不易松散的、具有高度认同的业缘共同体。程序员节植根于社会基础广大的程序员群体,他们所具备的强烈的业群文化认同和自觉进行节日传承的文化意识,是节日得以传承的根本动力与保障。
2.服务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互联网企业是程序员节最主要的“传承场”。互联网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企业,具有年轻化、创新性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企业员工是以技术性、知识型的青年人才为主。年轻化的知识型人才更在意企业的文化管理体系和制度,注重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对员工给予人文关怀、营造人性化的企业氛围是十分必要的。程序员节兴起后,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都及时地关注到这一行业性节日,纷纷开设各种程序员节庆典活动,程序员节由此成为企业文化实践的重要一环。
看似企业内部狂欢的程序员节往往也是企业借势营销和提升知名度的契机。节日前后,部分企业会在各大网络社区和媒体平台上发布程序员节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往往由企业官方账号自主推送,内含大量的企业文化元素和营销卖点,能够快速“吸睛”,引起用户的注意。2019年程序员节,快手科技专门为程序员拍摄了一组故事片《程序员的另一面》,记录快手程序员的日常吐槽。短片通过五个场景揭开快手程序员鲜为人知的一面,打破大众认知中程序员“黑框眼镜格子衫、会修电脑加班多”的刻板形象。在讲述新鲜故事的同时,快手也不忘植入软性广告,短片中频频出现快手品牌吉祥物“小快”“小六”与程序员的互动,橙色的“小快”“小六”与程序员共同完成故事的讲述。由此,用户在观看短片的过程中既被“陌生化”的新奇叙事满足了求异心理,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快手的品牌宣传。2020年,快手再次推出程序员节短片《太阳雨》《寻羊记》。《太阳雨》从三代女性的视角展示1995、2005、2015、2020四个年份的时代变迁,由此体现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2020年的叙事中,短片选取“快手程序员改变世界”“快手直播分享生活”“快手直播带货带来经济效益”三个视角切入,使人们在了解互联网技术、了解程序员的同时感受到快手短视频社区的品牌力量;《寻羊记》讲述程序员孙子应用AI技术帮奶奶找回“羊”的故事。在大众的主观印象中,快手及其主要用户群总弥漫着一股“土味儿”,而近年来的程序员节短片,从叙事视角到叙事方式都紧跟热点,但在具体的情节设置上仍不忘表达“乡村”“民间”“真情”等生活化的元素,引起现有主要用户群共鸣的同时也更加贴近大城市民众与年轻人的审美风尚。快手借势程序员节短片进行品牌营销,期待以此打破大众眼中的企业定位,吸引更多人群成为产品用户和消费者。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挖掘用户“痛点”完成创新。企业以程序员节为载体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将视野聚焦至公司发展的核心力量,让程序员群体感受企业关怀、收获情感共鸣的同时达成营销目的,起到外塑形象,内聚人心的效果,由此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节日符号认同及商业行为介入也助推程序员节的发展与传承。程序员群体在日常工作中提炼出新的民俗符号,用作行业性民俗节日的节期,直接寄托业缘共同体的情感,营造良好的心理认同,是节日传统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同时,节日的运作离不开商业行为的介入。施爱东认为,最好的节日传承模式应该是能让多方受益的模式,譬如节日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合作,生产者与消费者都能分别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这种模式就像一部自动化的发动机,一旦启动,自己就能实现组织、管理、发展和进步。程序员节也是如此,它首先满足了程序员群体的生活与精神需求,而商家和互联网企业纷纷借势节日营销,激发民众主动消费的愿望,获取更多的收益,民众也以较低的支出满足了需求,由此形成市场持续运作的机制,程序员、普通民众、商家与互联网企业多方受益,节日文化也就进入了民众生活。
结 语
✦
一个普通的日子,被业缘共同体内的成员所建构,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民俗符号,逐步发展为颇具影响力的行业性节日。业界成员共同参与节日,形成一定的行为仪式,影响着这个新兴节日的民俗化走向。关于新兴节日的民俗性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毕旭玲指出,判断民俗的真伪必须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民众对于民俗事象的反应和接受程度是十分重要的,民众喜欢并能结合到日常生活中的就是他们的真民俗。程序员节虽诞生时间较短,但已经具备了庞大的传承主体、稳定的传承空间和能够自发传承的持续运作模式,正逐步成长为一种新的民俗传统。在我国,诸如教师节、记者节等行业性节日多由国家认定并支持运作,程序员节则不然,它从民间兴起,虽未获得法定行业性节日的头衔,但由于符合民众的需要、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具备鲜活的生命力。
如今,源自民间的程序员节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其中也包括政府部门的关注。2017年10月24日,首届“全球程序员节”在西安开幕,至今已举办四届。全球程序员节是由西安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节日,主题设置紧跟时事,旨在全面展示软件产业发展成就,探讨互联网行业的未来发展。工信部领导也出席并致辞,体现出官方对程序员群体和互联网行业的关注。可以说,“全球程序员节”是一个集科技展览、技术交流、人才表彰、娱乐嘉年华于一体的大型国际化行业集会。上海、长沙等地政府也纷纷参与筹办程序员节相关活动。官方介入的程序员节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原有的娱乐性,更致力于探讨行业发展,搭建政府与企业间的交流平台。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程序员节的节日庆典与行业发展相结合,它不仅仅是业缘共同体的娱乐狂欢,更拓展出多元功能。
程序员节要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尚需时间沉淀。现阶段,在小城市和小型互联网企业,受制于企业经费预算和经营者的文化意识,程序员节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程序员节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俗节日,也需更多的民俗行为和民俗事象做支撑。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节日传播传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群接受程序员节节日文化的辐射,共同体成员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行业文化和行业节日的认同,这在一定意义上促使程序员节逐步成长为新的文化传统。
(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1期
图片来源:原文&网络
拓展阅读
236.新青年|蒙锦贤:“民变其俗”:乡村清明节集体墓祭传统的当代变革——基于黔中鱼陇寨的田野考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