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图书馆技术部门的衰落

沙枣树下说新语 奎林说 2022-12-15


瞎侃
高中的时候,我学的是理科,但高考成绩我的政语英分数高于数理化。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填的肯定不是图书馆学,是电信、计算机类的,具体是什么忘了,由于勾选服从调配,被调到了图书情报系,专业是图书馆学(科技情报方向)。
接到通知书,我知道这应该是个文科了吧。上了大学,发现我这个图书馆学专业从大一到大四开了很多理科的课程,很多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其中有一门课程叫《计算机组成原理》吧,张立公老师教的,当时感觉那就是天书,我记得好多内容是学的CPU如何计算等知识。这门课程作业都很难做,有一次题目很难,我根本就不懂,我就向92级学长靖远老乡段廷智求救,抄了他的作业。
歪一下楼:关于张立公老师,搜到一个好玩的,他跟戴玉强学唱歌的文章。https://www.sohu.com/a/221845673_363077
从我们专业名称里的科技情报方向可以看出,我们系当年是非常重视计算机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的。这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算机联机检索的兴起是分不开的。
大三的时候,我们学了一门数据库课程,我记得老师是王留师,这门课程很实用,课程的最后,是让我们编制一个图书管理系统,满足图书管理,比如查询、借还等操作。数据库用的是DbaseIII吧,好像,反正我也没搞得特别懂。我上铺武群辉倒是搞得不错,虽然是个286或者是386电脑,搞得还有模有样的。
作业大部分代码我都是抄的武群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张立公老师最后来验收,我打开系统,首先弹出界面要输入密码,张老师说,啊,你这个系统要输入密码,读者怎么查书啊。当时我们都是纸质卡片借阅图书,哪里知道什么电脑查书的实际场景。
毕业的时候,我们的本科学位证上写的是“理学学士”,多年以后我的硕士学位反而写的是“管理学硕士”。
话题扯远了,我想说的是那时候计算机行业刚兴起不久,很多行业是很重视的。我们学了很多计算机课程,给了我们一个错觉,好像我们能和计算机系的人差不多似的,其实整体上差得太远了,当然不排除我们这个专业有一些很有天赋的牛人在计算机领域很有建树,在后来的工作中我碰到过一些。
97年年底接触互联网之后,我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兴趣才大增。在工作的需要下和老婆的带动中,我半路出家,才开始猛学IT知识,当然再怎么学,离我老婆的专业知识还是差很大一截子。
我算是个半瓶子水。在陆指图书馆的时候,那时候是90年代末,我们图书馆的很多系统都是自己部门的人编制的,这得益于张险峰和陈海华的过硬技术和得力带领。图书馆的网站、新闻系统、军事电子数据库和各种管理小系统,都是技术部的人编制的。当时的图书馆管理系体统是国防大学技术部编制的,军校都用的,最早叫Milins吧,后来叫NM2000,再后来就不知道了。
当时我们干了一件目前看起来很难的一件事。那时候我是不知道什么知网、万方等等的,后来知道有个国图数据,我们图书馆买了他们的数据,保存在本地军网上。我们有很多军事资料,但是没有电子数据库,我们就打算自建。陈海华选的底层平台是Lotus公司的一套,这个公司后来被IBM收购了。当时我们建了军事6大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不仅可以自身使用,还可以提供给所有军事院校和野战部队使用。当时选Lotus就是因为它的易于部署性质,不仅支持C/S模式,还可以打包成单机使用,要知道,那时候很多地方不仅没有互联网,连局域网都没有。我们做的系统,可以打包制作成光盘版运行,非常方便。
我当时独立负责“武器装备大全数据库”,图书馆所有武器装备的词典、图书都被我翻遍了,那时候对武器可是如数家珍啊,后来全忘了。
后来我还开发过两个系统,一个是军队车辆管理系统、全军自考成绩管理系统,这个是从数据库设计到页面设计,我独立完成的。至于拿开源系统来做的系统,那就有20几个了。我这个半瓶水尚且如此,大多时候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走的;那时候科班出身的就厉害多了
当时军队院校图书馆发展如火如荼,地方院校图书馆应该更好吧,毕竟人员更多人才更多一些。那时候图书馆技术部门的发展得益于校园网的建设、计算机联机检索的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应用、服务器和电脑的维护、网络的建设和维护。90年代末20年代初,那时候各个单位经济状况差别不是很大,所以图书馆也能吸引来很多IT方面的人才。这时候的70后80后正是年轻的时候,干劲很足,正赶上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的时期。
在图书馆工作20多年了,明显可见的是,图书馆的技术部门衰落了,衰落得很厉害。现象就不说了,非要描述,那就是“我不会我不会”,放眼图书馆,听到最多的是不是“我不懂我不懂”。
90年代,大多数单位挣的钱都差不多,所以人们找工作喜欢去稳定的一些地方,特别是体制内的,那时候敢于下海冲浪的人还是不多的,这和大环境也有关系。所以这时候的图书馆也能靠着体制、稳定吸引到不少IT人才。2000年之前,互联网兴起,很多人看到了机会,IT行业热了起来。2000年之后的互联网泡沫破了之后,影响过人们的信心,但是脓包早点破了好,这之后的发展基本就是坐火箭似的蹭蹭蹭。那时候IT行业挣钱是体制内这些单位的很多倍,发展前景一片大好。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web等方面技术人才都去了各种公司,谁还看重什么体制,更别说图书馆这种清贫单位了。即使在图书馆工作多年的IT人,也纷纷离职,去了科技公司。
懒惰和不学无术是一部分图书馆人的恶习,在技术部门也是如此。拿着一点糊口的小本事,觉得有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便不思进取,不看书不学习,不关注新技术不关注新趋势,推着能走一步,不推永远不走。我要提醒一下,小心高校改革的到来,一刀切的事情还少吗。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背后可能是黑洞。
可恶的体制文化。干得多犯错机会就去,不干就不会犯错;会喊的孩子有奶吃,实干的的不如耍嘴皮子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你选择猛劲干呢还是混呢?大家不是已经躺平就是正在往躺平的路上去努力。
越来越专业和细分的软硬件生态环境,使得图书馆技术人很难跟得上发展的步伐,能力使然。新人不愿来、老人学不懂,如今能把这些行业搞清楚的人都不多了,更不用说坐下来去做些东西出来。当然现在的软硬件服务如此之好,你能想到的基本上社会上都有了,所以大多数时候拿来主义就行了。如今社会上科技产品的理念和落地,远远远远领先于高校,整个高校,包括那些名字高大上的院系,更别说图书馆了。
目前缺什么人。遇到问题,能立刻想到什么用技术可以解决、有哪些产品可以拿来用、哪个公司可以做、哪个人可以来帮你解决,这是综合素质,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东西很多。
惰性文化,免责文化。谁出主意谁干活,干完活了没人接,对口部门不要。日子四平八稳,你要有个创新理念,要是提了的话,还会被人说给他们部门增加了负担。现在人们干活首先想的不是为了把活干好,先考虑的是最后能不能不担什么责任。留痕文化真特么是个疤,这下好了,全社会都在留痕。有天我看到两个修理工在维修管道,一个在修,一个在拍照录视频。
一些人觉得干得多了,又不比别人拿得多,那何必呢。一直呆在这里,心有不甘,你能力大你辞职走人不好吗,外面的世界很广阔,海阔凭鱼跃啊。不要等到和那人一样:“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我现在36岁了,啥也不会,我只会收费。” 
有些可能被删文的内容就不写了。
瞎侃一通。如果有补充的,欢迎留言;文中有不当之处,请指出;不要对号入座。
哦,如果说图书馆技术部门的未来发展在哪里,我想说的是:留两三个人,当作传声筒,足够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