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林说

其他

也说说“图书馆改革应该先裁技术部门”

瞎侃看了北二外圕王勇写的《图书馆改革时为什么要先撤掉技术部?》,文中写的很多内容深有同感,王勇是个爱思考的同行。我在前面也瞎侃过几篇,也转过别人的看法,都是和圕技术维护保障有关的一些内容,比如《图书馆技术部门的衰落》、《图书馆还要机房吗?》、《自建机房还是上云?》等,还有其他一些就不罗列了,感兴趣的可以用公众号搜索功能看看。图书馆的技术部门从来都不应该是核心部门。图书馆是业务单位,是给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资源保障和服务的。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各种信息技术的时候,图书馆运行得好好的,不是吗。后来信息技术的加持让这种资源服务更快速便捷,让一些不容易看到的文物性资源被大众所浏览成了可能。有需求推动,技术才能发展起来。否则,技术自己研发着玩?看各行各业,哪一项不是这样。信息技术发展太快,几乎全民都通过智能手机上网了。我国的移动支付直接跳过了大规模的信用卡普及应用;智能手机让印度等国家跳过了PC互联网的时代,直接进入移动时代。这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硬件的普及,使得几乎人人都知道软件、APP。疫情期间的扫码更是倒逼着人们学会了这个学会了那个,包括上了年纪的老人。这二十几年的信息技术发展,圕工作人员怎么着都掌握了一些基本常识吧。图书馆技术部门什么时候被当做核心来对待的呢?大概率是计算机刚被摆上人们的桌面,工作刚用上了各种管理系统的时候。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不会点鼠标的大有人在。图书馆上了信息系统之后,面对这个新事物,人们不了解不熟悉是很正常的。大家都知道电是个有危险的东西,那电脑更是个高精尖的高级设备。我们上学时候的机房就像国防重地一样,那保护的还了得。正是由于这种开始普及阶段,人们的不熟悉、电脑和软件的昂贵、关于电脑道听途说的知识、看上去很复杂的接线和高大上的机箱内部景象,使得人们觉得会摆弄这个的人厉害。后来打印机、Modem等等设备的应用,使得技术部门的人影出现在各个场所,帮人们解决问题。其实很多时候,干的这些活都是毫无技术含量的。有时候,最常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是:重启电脑看看;把电脑网线插插紧;把电源线紧一下,等等。高级一点的,比如:设置个ip地址;装个打印机驱动;装个声卡显卡驱动...等等的。当然,最初的技术部门还是引进了一些IT专门人才的,比如编程、作图、网络编程、信息系统开发等等。后来由于大环境的变化,比如各种IT公司的高薪、外面的精彩世界和海阔凭鱼跃的天地,要你你会选择哪里?当然前提是你自己要有本事。图书馆信息技术发展期间,技术类的人活跃在很多地方,造成“哎呀,太厉害了,啥都会”的这种印象,感觉技术好厉害,技术推动这个那个的。其实这是一个错觉,信息技术就是个辅助和保障,并不是核心;这个错觉造成一个延续很久的错误看法:凡是有电的都是技术部门的事。这造成一个很不好的后果,什么都可以往技术部门推。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技术部门辅助厂家做好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和监测,主要用系统的人还是业务口子上的人。技术保障部门的人其实做的是幕后工作,即使现在智慧图书馆叫得这么响,又有各种蠢蠢欲动想撬门进入图书馆的各种新技术和设备,那幕后还是幕后。程焕文老师以前说的“资源为王,服务为妃,技术为婢”,是没有问题的,深感同意。后来程老师觉得这么说有点糙,改成了“资源为王,服务为妃,技术为用”,其实有什么糙的,这么说挺对。我中学的时候,我爸从报纸杂志上就看到一些文章说,以后人们必备四大技能是: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图书馆技术部门的衰落

瞎侃高中的时候,我学的是理科,但高考成绩我的政语英分数高于数理化。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填的肯定不是图书馆学,是电信、计算机类的,具体是什么忘了,由于勾选服从调配,被调到了图书情报系,专业是图书馆学(科技情报方向)。接到通知书,我知道这应该是个文科了吧。上了大学,发现我这个图书馆学专业从大一到大四开了很多理科的课程,很多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其中有一门课程叫《计算机组成原理》吧,张立公老师教的,当时感觉那就是天书,我记得好多内容是学的CPU如何计算等知识。这门课程作业都很难做,有一次题目很难,我根本就不懂,我就向92级学长靖远老乡段廷智求救,抄了他的作业。歪一下楼:关于张立公老师,搜到一个好玩的,他跟戴玉强学唱歌的文章。https://www.sohu.com/a/221845673_363077从我们专业名称里的科技情报方向可以看出,我们系当年是非常重视计算机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的。这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算机联机检索的兴起是分不开的。大三的时候,我们学了一门数据库课程,我记得老师是王留师,这门课程很实用,课程的最后,是让我们编制一个图书管理系统,满足图书管理,比如查询、借还等操作。数据库用的是DbaseIII吧,好像,反正我也没搞得特别懂。我上铺武群辉倒是搞得不错,虽然是个286或者是386电脑,搞得还有模有样的。作业大部分代码我都是抄的武群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张立公老师最后来验收,我打开系统,首先弹出界面要输入密码,张老师说,啊,你这个系统要输入密码,读者怎么查书啊。当时我们都是纸质卡片借阅图书,哪里知道什么电脑查书的实际场景。毕业的时候,我们的本科学位证上写的是“理学学士”,多年以后我的硕士学位反而写的是“管理学硕士”。话题扯远了,我想说的是那时候计算机行业刚兴起不久,很多行业是很重视的。我们学了很多计算机课程,给了我们一个错觉,好像我们能和计算机系的人差不多似的,其实整体上差得太远了,当然不排除我们这个专业有一些很有天赋的牛人在计算机领域很有建树,在后来的工作中我碰到过一些。97年年底接触互联网之后,我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兴趣才大增。在工作的需要下和老婆的带动中,我半路出家,才开始猛学IT知识,当然再怎么学,离我老婆的专业知识还是差很大一截子。我算是个半瓶子水。在陆指图书馆的时候,那时候是90年代末,我们图书馆的很多系统都是自己部门的人编制的,这得益于张险峰和陈海华的过硬技术和得力带领。图书馆的网站、新闻系统、军事电子数据库和各种管理小系统,都是技术部的人编制的。当时的图书馆管理系体统是国防大学技术部编制的,军校都用的,最早叫Milins吧,后来叫NM2000,再后来就不知道了。当时我们干了一件目前看起来很难的一件事。那时候我是不知道什么知网、万方等等的,后来知道有个国图数据,我们图书馆买了他们的数据,保存在本地军网上。我们有很多军事资料,但是没有电子数据库,我们就打算自建。陈海华选的底层平台是Lotus公司的一套,这个公司后来被IBM收购了。当时我们建了军事6大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不仅可以自身使用,还可以提供给所有军事院校和野战部队使用。当时选Lotus就是因为它的易于部署性质,不仅支持C/S模式,还可以打包成单机使用,要知道,那时候很多地方不仅没有互联网,连局域网都没有。我们做的系统,可以打包制作成光盘版运行,非常方便。我当时独立负责“武器装备大全数据库”,图书馆所有武器装备的词典、图书都被我翻遍了,那时候对武器可是如数家珍啊,后来全忘了。后来我还开发过两个系统,一个是军队车辆管理系统、全军自考成绩管理系统,这个是从数据库设计到页面设计,我独立完成的。至于拿开源系统来做的系统,那就有20几个了。我这个半瓶水尚且如此,大多时候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走的;那时候科班出身的就厉害多了。当时军队院校图书馆发展如火如荼,地方院校图书馆应该更好吧,毕竟人员更多人才更多一些。那时候图书馆技术部门的发展得益于校园网的建设、计算机联机检索的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应用、服务器和电脑的维护、网络的建设和维护。90年代末20年代初,那时候各个单位经济状况差别不是很大,所以图书馆也能吸引来很多IT方面的人才。这时候的70后80后正是年轻的时候,干劲很足,正赶上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的时期。在图书馆工作20多年了,明显可见的是,图书馆的技术部门衰落了,衰落得很厉害。现象就不说了,非要描述,那就是“我不会我不会”,放眼图书馆,听到最多的是不是“我不懂我不懂”。90年代,大多数单位挣的钱都差不多,所以人们找工作喜欢去稳定的一些地方,特别是体制内的,那时候敢于下海冲浪的人还是不多的,这和大环境也有关系。所以这时候的图书馆也能靠着体制、稳定吸引到不少IT人才。2000年之前,互联网兴起,很多人看到了机会,IT行业热了起来。2000年之后的互联网泡沫破了之后,影响过人们的信心,但是脓包早点破了好,这之后的发展基本就是坐火箭似的蹭蹭蹭。那时候IT行业挣钱是体制内这些单位的很多倍,发展前景一片大好。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web等方面技术人才都去了各种公司,谁还看重什么体制,更别说图书馆这种清贫单位了。即使在图书馆工作多年的IT人,也纷纷离职,去了科技公司。懒惰和不学无术是一部分图书馆人的恶习,在技术部门也是如此。拿着一点糊口的小本事,觉得有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便不思进取,不看书不学习,不关注新技术不关注新趋势,推着能走一步,不推永远不走。我要提醒一下,小心高校改革的到来,一刀切的事情还少吗。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背后可能是黑洞。可恶的体制文化。干得多犯错机会就去,不干就不会犯错;会喊的孩子有奶吃,实干的的不如耍嘴皮子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你选择猛劲干呢还是混呢?大家不是已经躺平就是正在往躺平的路上去努力。越来越专业和细分的软硬件生态环境,使得图书馆技术人很难跟得上发展的步伐,能力使然。新人不愿来、老人学不懂,如今能把这些行业搞清楚的人都不多了,更不用说坐下来去做些东西出来。当然现在的软硬件服务如此之好,你能想到的基本上社会上都有了,所以大多数时候拿来主义就行了。如今社会上科技产品的理念和落地,远远远远领先于高校,整个高校,包括那些名字高大上的院系,更别说图书馆了。目前缺什么人。遇到问题,能立刻想到什么用技术可以解决、有哪些产品可以拿来用、哪个公司可以做、哪个人可以来帮你解决,这是综合素质,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东西很多。惰性文化,免责文化。谁出主意谁干活,干完活了没人接,对口部门不要。日子四平八稳,你要有个创新理念,要是提了的话,还会被人说给他们部门增加了负担。现在人们干活首先想的不是为了把活干好,先考虑的是最后能不能不担什么责任。留痕文化真特么是个疤,这下好了,全社会都在留痕。有天我看到两个修理工在维修管道,一个在修,一个在拍照录视频。一些人觉得干得多了,又不比别人拿得多,那何必呢。一直呆在这里,心有不甘,你能力大你辞职走人不好吗,外面的世界很广阔,海阔凭鱼跃啊。不要等到和那人一样:“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我现在36岁了,啥也不会,我只会收费。”
2022年8月18日
其他

自建机房还是上云?

云是大势所趋关于数据中心、机房、云计算,我写过几篇推文。最近看了陈红写的一本书,里面是他从业30多年IT经验的札记,看了我觉得很有收获。这里截取部分关于自建机房还是上云的小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看看。1、百年云计算2、云计算靠谱吗?3、极简云计算史4、图书馆还要机房吗?陈红,男,毕业于东南大学,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家,从事IT行业30多年。再次重申,自建机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可能比云端高,作为IT专业技术人员更应该明白这一点。前几天参加样板用户的调研,是关于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选型。软件供应商十分重视,演示讲解很到位,用户方对系统也十分满意,应该说效果很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当问到服务器如何部署时,供应商顾问的解释让我听了无法淡定。他们这样解释:“由于公司对工程项目资料的保密性要求很高,为了确保数据安全,所有服务器部署本地,没有上云。如果上云,公司的资料就可能被窃取,同时资料会被云的提供方,比如阿里,作为大数据分析。”如果非IT人员有这样的认知还情有可原,但作为软件公司的顾问这样解释,实在是极其不专业,而且还会误导甲方。我当时就更正对方:“对不起,我必须打断你一下,作为IT人员对云的解释应该专业。首先,自建机房的安全性不可能比云端高。其次,云有多种,一种是应用的云,叫SAAS,这里面的数据确实有可能被云的提供方作为大数据分析,但现在说的云是基础架构云,把服务器和存储放在上面,云的提供方不可能访问到我们的业务数据。”当然,如果自建机房与外网完全物理隔离,确实外面任何人也无法访问内部数据,但事实是不能隔离,否则外部业务人员以及工程现场安装、调试、验收的人员都无法访问系统。好比建了小区,不能完全封闭,与社会隔绝,必须有大门,融入社会。上云是大势所趋,建议所有中小企业直接上云,对大中型企业,只要应用的实时性要求不高,也是直接上云。关于是否自建机房,再补充几点:1.自建机房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不可能比云端高,因为云端供应商有实力保证,比如阿里、亚马逊等。(1)云的基础设施是最高标准,自建机房投入几百万、几千万就不算少了,但这些投入跟云端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就别提投入十几万、几十万的小机房。(2)云的运维人员都是最高水平,一般的企业内部如果组建顶尖的运维团队,成本惊人,无法承受,如服务器、存储、网络、供电、制冷、环境、虚拟化、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安全技术运维人员等。(3)云端真正做到7×24小时运维。2.自建机房的成本也不一定低。(1)一次性投人大,少则几十万,多则成百上千万。有人说十几万建机房,那根本不能称为专业机房,也谈不上高安全,好比围墙不全的小区。同时也不可能有双机热备机制,一旦存储坏了,所有数据将丢失。(2)运维费用不能忽略,机房里都是专业设备,必须配备专业人员维护,好比好的小区,要有专业的物业管理。每月的电费也不能小觑,此外还有维护维修费用。3.上云更灵活,响应更快速。(1)上云响应快速,自建机房如果要增加新的系统,先要购买服务器、存储等硬件,然后安装调试,一般需要几周时间,云端服务上午打款,下午立即就能使用。(2)上云更灵活,如果硬盘空间不够,内存不够,增加也特别便捷。云端服务还可以降低配置,费用同时下降。就有企业,在业务旺季时,云端增加网络带宽、增加服务器配置,在业务淡季时,减少带宽和配置。自建机房同样需要采购安装的过程等,而且一旦增加后,就不能减少。因此,建议所有中小企业直接上云,对大中型企业,只要应用的实时性要求不高,也是直接上云。未来5G推广后,实时性也不成问题,所以上云是大势所趋。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就好比大厦里的消防系统,该投入还是要投入,因为一般不会出问题,但一旦出问题都是大问题,难以承受的大问题。今年很多公司中勒索病毒,大部分都是自建机房,而且是疏于管理,管理能力不足的公司。当然,即使上云,也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要有云端双备份或本地备份,确保数据不丢失。所有应用的数据必须加密传输。所有用户的口令必须是强密码,长度至少8位,至少包含以下四类字符中的三类: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以及键盘上的特殊符号(如!、@、#、等)。
2022年4月10日
其他

论文那些事儿 | 试试万方助手,从零到丰满

图书馆从业者,图书情报行业自由撰稿人,南京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联合实验室联合创办者,南京大学智慧图书馆研究与测评中心主创人员。专著智慧图书馆、互联网、文学、历史与乡土文学研究与写作。
2021年10月15日
其他

云计算靠谱吗?

有一说一人们说起云服务,经常会有一种感觉,“云上的资源都不在我本地”,心里不踏实。比如自己业务系统的数据上云、买的学术数据库提供云服务。应该用云吗?相信大家用过云盘,比如百度云盘,腾讯云,还有很多手机品牌自己的云;也用过在线多人协作文档,比如石墨、印象笔记、腾讯文档、有道云笔记。这都是云,用的人都问问自己为什么爱用?管理过机房的人大概都碰到过主页不能访问、查询系统不能访问、径向数据库不能访问的故障吧。保持服务7x24小时开着服务其实是挺难的一件事,不要说持续关注操作系统的安全和补丁更新,光网站系统本身的漏洞和代码的稳定性都能耗进去好多经力,再别说黑客攻击、病毒攻击了。单点故障是常见的一种现象,你可能会说,为啥不热备一下无缝切换呢,嘿嘿,那代价,除非你有矿,金矿煤矿啥啥矿。相比之下,对于web服务来说,云就要稳定得多,云不是单台机,而是一系列服务器组成的群集,很多业务都会自动以冗余的形式部署,并通过SLA提供保证。类似银行、大型企业、金融证券等网站,没有云来提供服务,那就是灾难在前方等着,当然也没人敢这么傻干。可能会有人说,那很早以前没有云怎么办,其实那时候也是云,不过是多地备份、热备的私有云,用的设备和网络都是个顶个的啊。是否上云,可以考虑自身业务:可用性、冗余性、可伸缩性、托管式服务、数据安全性和合规性,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举个例子,你要说有的网站停几天都没人反应,你说上个毛云啊,关了得了。云安全吗?有的人可能认为,大型云服务商提供的云服务就会确保安全,不是这样的,云服务商会提供安全工具,但是云上跑的程序,那是你自己负责编写的业务系统,云服务商怎么保证?云服务商保证数据中心、物理服务器和云管理平台自身的安全。你要编个很烂的程序,放在云上,那这个业务系统本身就不安全。所以这个安全性要界定,和云提供商商谈,责任共担。云服务商保证云计算服务、自身软件、平台和设备,用户的是数据和程序。这就好比买车,车辆生产、零部件供应商、设计和检测机构要对安全性做保证,但是驾驶者也要遵守良好安全可靠的驾驶习惯,确保搭载货物的安全,你不能去酒驾、也不能随便拉一堆炸药在车上。云计算环境本质上是一种多租户共享的硬件平台,他的安全风险还有一个来自于内部,就是云自身内租户之间安全的隔离性,当然这个和云服务本身的机制关系比较大,现在主流的云平台这点都能做到安全隔离。基础架构要安全:IaaS、PaaS、SaaS的安全性。数据中心要做到布遍全球,就越安全。截至2020年底,微软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60个数据中心,此外还有三个位置保密的政府云数据中心。物理安全性很重要,首先大楼要安全,难以越狱的那种建筑最好,最主要的是谁能进这个大楼、机房,管控要十分严格。看看那些越狱的电影和电视剧,不亚于那种安全性。微软的Azure都柏林数据中心,地点保密,人烟稀少,四周光秃秃的,可疑人员靠近都很难,高墙,摄像头,传感器,安全门禁,24小时保安。如果你不提前知道,还以为这是关押最重级别罪犯的监狱呢。下图是当时建设时的照片,我搜了好久,也没找到远景和近景图片。设备的安全性很重要,这个就更具体了,数据中心建筑物理的网络、机架、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这个和普通机房原理一样,只不过规模更大,更安全。谷歌和微软还会设计独特的针对自己云服务安全保护的芯片,从硬件级别来保护,这就比一般的云服务商更牛了。运营安全性,这就要涉及到人、制度和技术。安全研究人员、事件响应专家、监控,还有设备报废的规定和流程等等的。网络安全,这个是普遍存在于信息环境的各个环节了,不只是云计算要考虑,一切IT服务都要考虑。这个就有很多厂商发挥作用的战场了,不过云计算服务商在应对DDoS攻击方面就要厉害得多。云上的数据安全是重中之重,数据上云,方便是很方便了,但是安全性一点没有放松,云数据会分布式存在很多不同的数据中心。数据可用性是最基本的需求,云服务承诺的一般都是99.9%的可用性。数据隐私是人们关注的重要方面,每个国家和政府都出台了很多法案和措施,可以依据法律法规来干这件事。重点说下数据加密,加密技术比较成熟,数据经过各种严格的加密算法加密之后,想要原路破解回去,太难了。OneDrive使用AES256密钥进行静态加密,其他什么TLS等等的。要想知道解密有多难,回想一下那个勒索病毒。在安全上有个威胁防护的说法,就是凡是放在网上的服务,都有可能受到各种威胁。比如数据丢失、身份伪造、数据泄露、数据加密攻击、数据备份等等的,这些都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具体就不展开了,这属于传统安全,不仅仅是云服务才需要。计算安全是云计算里面要考虑的,多租户,大家用的可能是同一套硬件在处理数据,这中间可能存在不安全性。最基本的防护原理是租户隔离、计算隔离。租户隔离好理解,也好控制。计算隔离当中会有一个概念,叫做虚拟机逃逸,感兴趣的可以搜索“虚拟机逃逸”深度了解一下。这个既然知道了原因,就有一些应对的办法。审计日志。信息系统产生的日志非常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比如谷歌云上就有这三种,管理活动审计日志、数据访问审计日志、系统事件审计日志。一般我们要考虑日志保留期、日志导出和下载、消息源、日志查询、日志的访问控制等等。这里说一下合规性。就是使用云计算平台时要满足法律和法规,合规性必须考虑。记住下面这个图标,这是云服务商很重要的资质。史上最严苛的数据保护条例,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云计算安全吗。相信通过上面的叙述,大家能有个基本的了解。当然,云计算平台成为了整个世界IT服务的基石,它也可能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所以,对云服务的安全防护,以后这个方面可能是更重要的考虑重点。因为,云上放的是金融、交易、政府数据、国防安全等等数据,尽管云中心在全球建了很多分中心,在这点上丝毫不能放松警惕。云计算的安全其实很复杂,这里只能大概说说,有一说一,有几说几。
2021年4月13日
其他

极简云计算史

简单科普,易学易懂1999年,雷军还在金山,他就办了一个网站,叫做卓越网。一开始,卓越网本想做成计算机资讯和软件下载网站,但随着8848、阿里巴巴、当当网等一批电商的成立,看好电商生意的雷军将卓越网改版转型,卖起了图书和音像制品,卓越网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就是李国庆、俞渝夫妻创办的当当网。2004年,亚马逊想进入中国,寻找收购目标,开始想收购当当来的,没成功,后来7500万美元收购了卓越网,当年我们上这个网,就叫做“卓越亚马逊”,我买过书。亚马逊有多牛,相比上网看资讯的人都知道,全世界最成功的的电商,没有之一。不少国人对亚马逊的了解,那就是个卖书卖百货的网店。顺便说一下,不卖手机的诺基亚,活得非常滋润,因为除了手机,那个通信业务更是他的强项啊,哪哪都有的。不少人以为诺基亚手机倒了,就以为诺基亚跨了呢。实际上,是亚马逊开创了云计算。亚马逊的AWS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商业化鼻祖。2006年,亚马逊开始搭建云服务,当时包括了最核心的虚拟机EC2、S3存储和SQS队列服务。开始技术上都不是大问题,大问题是取得用户的信任!2009年,美国很多政府部门包括apps.org这样的针对国家机关的服务都开始使用AWS,政府站台、背书。别不承认,亚马逊为全世界做了这个带头大哥,后来的云小弟都是乘了他的东风。2009-2011,IBM、VMware、微软、AT&T等传统IT企业开始了转型。接着,国内的云服务商开始发力。2019年初,AWS、微软云、谷歌云、阿里云和IBM云五大云服务商控制着云市场3/4的份额。阿里云是后起之秀,大家纷纷追赶亚马逊的AWS。虽然大家的增值很高,但是其他几个云服务商加起来的份额都比AWS小。云计算一家独大、多家追随、遍地开花。下个十年、二十年,中国科技公司追上来了,可能会主导这个领域,虽然云服务发明和起源于美国。国内,阿里云42%份额,腾讯云12%份额,中国电信9%,AWS在国内6%份额,然后是其他。AWS在国内少,还是由于线路问题、存储在美国的原因。还记得吗?2001年2月9日,中美海底光缆由于帆布涨网捕鱼阻断;2006年的12月中国台湾地区地震引发的互联网危机,中国大陆至中国台湾地区、美国、欧洲等方向的通信线路大量中断。技术采纳和普及规律,适用于一切新事物的发展:了解阶段: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兴趣阶段:发生兴趣并寻求更多的信息;评价阶段:联系自身需求,考虑是否采纳;试用阶段:观察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采纳阶段:决定在大范围内实施。云计算对IT职场影响最明显的是两个:从业者要综合能力强,不再是以前那种开发、测试、运维完全分开的状态了;二是对一些岗位的降维打击。比如数据库管理员这个角色越来越少了,我考的微软的那个数据库认证MCDBA,可以说完全没有用啦。云计算带来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很多技术和架构都得向云计算的需求靠拢了。云计算不是NC(网络计算机),NC1995年就出现了,NC原理:客户端和服务器通过TCP/IP和标准的局域网连接,NC作为客户端将鼠标、键盘的输入传入到服务器处理,服务器把处理结果传回客户端。这种NC模式是没有各种资源池概念的,基本不具备任何云计算特质,看上去有点像而已,本质是局域网的远程桌面、多个虚拟桌面。云计算不是服务器租赁,早期的云计算确实起源于服务器租赁上的虚拟化主机管理,如果只是这个服务,那就没有今天的云计算。云计算提供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如果说IaaS是买食材来做饭的话,PaaS类似于买来半成品材料,加热一下就可以食用了,而SaaS就像是去饭馆吃饭一样。云计算最突出的理念:按需使用、按用量付费的计价模型;高可扩展性;高可访问性。这对企业、社会和经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据中心是云的心脏。数据中心是企业集中存放数据的地方,维护过机房的人都知道双机热备、异地多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规模大的话,金钱和维护成本大得吓人。现在很多政务、企事业单位会把数据存储的工作交给云计算供应商,云计算的弹性方案非常多,有异常丰富的组合可以选择,包括云计算和云存储。传统的机房,IDC模式,扩容或者升级非常复杂、麻烦,如果数据量大的话,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那个全球著名的Netflix公司,要不是上了AWS,那他的业务早就被数据中心给拖死了,一点都不夸张。Netflix的在线视频流服务,流量太大了。云计算给硬件的发展也带了来革命性的变化。现在的硬件服务做不到智能化的话,基本上就会被市场淘汰。硬件服务本身需要提供随需应变、自动运维、移动运维和即插即用等服务。云计算什么最重要?性能啊。AlphaGo要是没有云计算的强力运算,它就没那么牛;那些人流量大的区域,人脸捕捉,识别特定的人,没有云计算的算力,那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高、更快、更强,同样适用于云计算。更高的规格,比如AWS的自动扩容功能,如果你开了这个服务,AWS就可以自动监控应用服务情况,并根据服务自动扩容;更快的速度,这里面有很多具体的技术去实现,这里就不列举了;更强的服务,嗯,最合适的应用场景是双十一数以亿计的电商交易,这个挑战可真是不简单呢,没有云服务是无论如何都完成不了的。再举个简单的例子,盘点机器人的RFID+计算机视觉识别,本机可处理不了,只有云计算才有可能。真要本机处理的话,机器人里面得装一个超级配置的计算机,这个计算机价格会高得让人咂舌!稍微大点的数据会让个人计算机,不管是台式机还是笔记本“死”在那里,一个超算的计算机,里面的CPU多的能达到10000个。真正能处理大数据的单位,没几个。只有云计算,才是救世主。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最有价值的财富,第一类数据叫基本信息数据,真实身份,姓名性别联系方式和身份证号码等;第二类数据叫社会关系数据,就是各平台中,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交关系;第三类就是财富信息,个人财富,健康状况等。云服务上的数据,安全性最重要的就是这三类。云计算上的安全问题一般有信息泄露、勒索攻击等。如何防范?物理隔离、租户隔离、内容的审计监控、流程的设计、攻击灾备演练...云计算自问世以来就在不断地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云计算是业务与技术的最佳实践场景,借助云计算,用户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更加快速便捷的服务,同时,借助技术的进步,云计算也会给用户提供一些此前从未想到过的应用场景和尝试。最近出来一些云计算服务模型。Serverless架构,它的服务叫做FaaS(Function
2021年4月9日
其他

图书馆还要机房吗?

个人浅见,想到哪说到哪题头的图是google数据和网络中心一角,自行车是运维人员在机房的交通工具。我1997年进入图书馆工作,最初是在流通部跑库的。一年还是半年之后去了技术部,从此点燃了我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自此参加了不少图书馆机房的建设工作。此小文不是梳理图书馆技术、图书馆机房或者图书馆数据中心的发展历史的,只是在一些小点上随便八一八。1997年时,中国加入互联网时间还不久,更多的单位是在组件局域网。军校更是如此,网络在物理上独立于互联网的。那时候图书馆数字化刚刚开始,其实叫网络化刚刚开始更合适,那时候会做HomePage(烘焙鸡)就很了不起了。正是超链接的神奇之处带我进入疯狂学习互联网技术的大军。图书馆机房刚刚起建,我去陆院图书馆工作前,已经有前辈战友建了机房。那时候网络布线、设备调试都是自己动手学的;机房的服务器大多是立式服务器,存储盘就在服务期之内;后来磁盘阵列大行其道,独立于服务器,利用服务器上的RAID卡相连,这时候的服务器已经是机架式服务器为主了;那时候还有光盘塔,光盘存储量大,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那时候珠江路生意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我记得陆院做了个磁盘阵列,上海大恒的,一堆硬盘,RAID5,容量多少?101GB;数据怎么备份,磁带,备份起来好烦,吱吱嘎嘎的好慢。这个时候,服务器操作系统除了高冷的Unix、Linux和Solaris等之外,用得较多的是微软的WinNT4.0。那个时候有很多努力钻研的70后,孜孜不倦,有不少战友后来在IT界混得非常好。图书馆机房的网络、硬件、软件、web页很多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我在这篇文章《我的触网经历-个人视角下的互联网发展史》中写了一些我当年折腾的经历。随着数据量的增加,电子阅览室的筹建和扩大,图书馆机房追求大,一应俱全。自此,很多图书馆的机房体量越来越大。国内IT的走热,互联网日进斗金的黄金时代到来。以前还有不少计算机行业的能人来图书馆工作,后来很少有人来了,本来在图书馆的,有很多人也跑到IT相关的行业去了,那时候IT企业的薪资是图书馆搞技术的5倍起,上不封顶。插一句话,可能有人听了不舒服,但是实话。图书馆搞IT技术的,目前的状况,那比公司的差了不是一点两点,是好几条街。如果还有人拿从事了一点点技术相关工作的这个说事,会被人笑掉大牙的,更何况一点不懂的大有人在。体制的问题造成了不学无术的人太多。过了2000年,到2010年,这些年IT技术发展很快。图书馆算是个比较追求新技术应用的一个行业。这时候的机房,从网络布线、机笼布置、空调配备以及管理等方面追求高大上,网络设备、小型机、精密空调等等的一应俱全。特别是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桌面,应用越来越多,这些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技术方面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很大的提升。图书馆的存储要求越来越高,稳定、容量大、好管理是需求。SAN、NAS、光纤、KVM、可扩展式存储等等的也被采用、升级等等。这方面技术那是十几本书也写不完的,这里只是随口一提。VMvare在这个阶段美美地吃得饱饱的,赚得盆满钵满。任何的架构、技术都有其弊端,都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出现。抛开图书馆机房不说,那些大些的公司机房,在2010年之后,都在干一件事情,让机房轻量、小型化,大体量的机房让他们疲于应付,不少公司慢慢地把一些业务托管给IDC提供商,那时候云服务、云计算这个概念还没有被大众熟知。自从亚马逊AWS成功以来,很多有钱的公司发现了商机,去收购IDC服务商,来做云服务、云计算。阿里云哪里来的?就是阿里巴巴收购了中国万网,中国万网当时是服务最好的。还有很多其他很多IDC提供商,现在都转型都做云服务了,服务模式其实没变,变化的是后面的支撑技术。谷歌、微软、亚马逊、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等的,我们用起来是不是很high,认为就是那样简单好用。一个服务用起来越是简单方便。它后面承载的网络、硬件、软件越是复杂。图书馆机房的UPS也是耗电、维保升级等不可小觑的地方,费用不菲。复杂的软硬结合,昂贵的维保费用等等,图书馆机房也不堪重负。超融合技术的出现,为机房的选型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图书馆机房。图书馆机房在众多行业的机房当中,算是九牛一毛。中国人非常喜欢这个“融”字,你看看“融媒体”这个烂概念,到处都是。下面这一段,嫌拗口不看也无所谓,反正就知道超融合是个不错的东西,代替原来的刀箱(PC服务器群)+虚拟化+存储模式是很好的。什么才是真正的超融合还是众说纷纭,有的用户把超融合简单理解为软件定义存储或者Server
2021年2月24日
其他

我的触网经历-个人视角下的互联网发展史

回顾的文章,想写全是太难了1993年我上大学时,接触到了286电脑,神神秘秘的机房,黑底白字的DOS界面,晦涩难懂的Pascal语言。第一次接触电脑可没那么开心,是对未知的担忧,这家伙这么复杂不好玩。后来多亏微软慢慢出了图形化操作系统win3.1什么的,到了1995年,win95横空出世。在兰州大学图书馆(积石堂)四楼,我们图情系老师有办公室在那里,也有机房,我和上铺武群辉懵懵懂懂,摆弄了起来,有个光盘上有游戏!为此我们两个在那里度过了好多个通宵。毕业来到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图书馆,正赶上军校校园网和军队网的建设时机,我是地方大学毕业生,要去山西忻州大山里的黄龙王沟军训三个多月,为此错过了一些学习的机会。陈海华空政院毕业的,他不需要去军训,他是个计算机大牛,后来我从他那里学习了很多。1997年12月的时候,馆里在大家的建议下开通了互联网拨入服务,那时候拨入的是北京的长城网,用军线拨入的,一个电话,一个小猫(调制解调器),一根网线,滴滴答答地就连入了互联网。好新奇的世界!那时候腾讯都还没成立,网站都是慢慢从报纸、网页超级链接、软件光盘等等上知道的。雅虎、网景、瀛海威、MSN、ICQ等等的。华军个人软件网、陈肇宇(记不清了,好像就是这三个字)等等一帮早期互联网网站建设者冒了出来。世界向我敞开了大门,我每天都在上网,那时候我上网的网络下载速度最高5K/S,现在看来难以想象。在这样的网速下,我看新闻、学习计算机技术、学习视频处理技术、学习PhotoShop处理和制作图片,这么多内容,我最喜欢的就是软件网站,我觉得软件太神奇了,可以有这么多各种各样的软件,能完成那么多好玩的事情,不管是工作还是娱乐。那时候的珠江路还是很火的,后来有个网站叫“珠江路在线”,我几乎天天看,还有个极速在线8080.net,上面有个栏目,是关于珠江路的,每天都有个小编拍珠江路见闻,发到网上,我一直在看,其实这个形式就是后来各种街拍什么的了。那时候的珠江路,名不虚传,“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我几乎每周都要去珠江路买软件光盘,买回来一摞子,细细翻看各种软件。去珠江路淘金,是陈围、黄凯、陈海华带我走进去的。后来买的光盘多了,馆里让张岚专门给光盘编目,管理起来了。上网多了,见识也多了,再看军队的校园网里,确实没什么好看的了。那时候慢慢地,网络上很多公司出来了,还提供免费的个人空间给大家使用和学习。我当时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东西,我就把一些好看的网站扒下来,修改,上传到我的空间,填上自己的内容,建起了个人网站。但是那时候的网络服务很不稳定,过不了多久,免费空间也就没了,况且5K的网络,上传个东西吓死人啊,所以在互联网上建站的事慢慢就不搞了。当时陆院图书馆的校园网建设还是处在军校的领先位置的,经常有同行来交流参观。有一个院里机关带了国外人来参观,当时是我演示光盘塔系统的,我记得期刊上新闻还出了照片,我应该留下的,现在肯定找不到了。我觉得我的思想很符合互联网精神,我喜欢分享。看到这么多信息,我就想学互联网上的华军(现在华军网还是互联网第一大软件网)在军网上建立自己的软件网站,把我看到的东西分享给广大战友。软件网的建立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从简单到丰富,从简陋到美观,不知道经历了多少默默的努力。那时候的我,除了吃饭睡觉看书,不锻炼,不出去玩,整天整夜就坐在电脑前,鼓捣网络和系统。光盘上的软件出得慢,不方便,我就从互联网上down下来,重新分类组织,把它放在我的网站上。起初我的网站没正式的名字,我记得“绿茶坊”软件站,这个名字是我老婆起的,还有个动画logo,是军网上不知道哪个战友给做的。就这样慢慢积累,那么慢的网络,我的网站上积累了4000多个软件,不可思议的是,每个软件我都会试用,研究,看看它的可用性,兼容性,然后把能用的版本放在我的网站上。由此我养成了一个很强的良好习惯,天然对软件的使用有熟悉感,所以我后来对软件的使用没怯过场,包括对那些复杂的开发环境做配置也不在话下。在建站的过程中,我学习了互联网知识、windows知识、网络知识。和老婆认识后,我们每天去图书馆(当然我在图书馆工作,肯定要去了,她是计算机教员,不用坐班),去学习。我除了工作,就是学习IT相关知识。在陈海华的启发下,我学习了大量的微软相关的课程,去考了当时很热的微软、思科认证证书。主要有MCSE微软认证解决方案专家、MCP是微软认证产品专家、
2021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