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冬梅教授:实干创新,抗肿瘤新药研究获突破

第十四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奖者系列报道

致敬女科技工作者


张冬梅与指导研究生们一起拍摄的毕业照。

实干创新,抗肿瘤新药研究获突破 记暨南大学药学院张冬梅教授


本报记者  莫文艺

 

张冬梅一直围绕中药和天然药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先导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药研发开展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发表SCI期刊论文87篇,代表作发表在本领域权威杂志J Clin Invest等,参编英文著作2篇。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6项,中国发明专利10项。2014年和2016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201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同年获第十四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她一直身行力践“科研是靠实干出来的”的信念,从化学生物学的独特视角,诠释中药和天然药物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科学内涵;同时获得2个中药和天然药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候选物,为中药和天然药物来源的创新药物研究奠定科学基础;她埋头苦干,废寝忘食,研究突破传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还注重创新性科学思维的培养,开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她就是暨南大学药学院张冬梅教授。

 

宁静致远,协同创新

 

张冬梅用“普通”两字来形容求学于科研的历程。她于2000-2003年在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期间主要从事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工作,也涉及到天然产物活性筛选工作,因此对天然活性成分的药效筛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4-2007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活性成分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2008年初张冬梅进入暨南大学药学院工作,结合自己在天然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背景,依托暨南大学药学院在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方面的优势,选择研究方向为肿瘤药理学,主要开展中药和天然药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先导物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药研发。

 

张冬梅表示,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暨南大学的培养,“暨南大学近年来实施的‘宁静致远工程’,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创造积极环境、营造氛围,引导年轻教师‘兢兢业业搞教学、专心致志做科研’。”在这种大环境下,张冬梅等青年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潜心研究前沿科学问题,不怕失败,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绩。在张冬梅的学术成长道路中,团队的支撑也非常重要,“我现在做的抗肿瘤新药研究,就是团队里面具有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多学科人员共同合作的结晶。”张冬梅表示,自己在科研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学校的培养,都凝结着团队的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辛勤汗水。张冬梅非常感谢她所在的团队负责人叶文才教授多年来对她悉心指导和培养,使她在科研探索中少走弯路,同时团队中不同二级学科方面科研人员的支持和团结协作也促进了她的创新性成果的产生。

 

潜心6年,研究突破瓶颈


血管破坏剂是一类有前景的肿瘤治疗药物,但是它治疗后会在肿瘤边缘组织残留明显的生存圈,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这是困扰这一研究领域三十余年的瓶颈问题。国际上的权威科学家认为内皮祖细胞再生、肿瘤细胞耐药是关键的原因,但是血管破坏剂和内皮祖细胞抑制剂、血管新生抑制剂、化疗、放疗等联合使用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使本领域的许多专家都放弃了这一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张冬梅带领她的研究生们坚持了6年多的刻苦钻研,在提出的多个科学假设全部验证失败的基础上,依旧执着前行,终于突破传统,率先提出靶向肿瘤血管周细胞来破坏肿瘤血管和生成圈这一全新的观点,并研发周细胞靶向长春碱衍生物Z-GP-DAVLBH候选新药可有效克服传统血管破坏剂的生存圈问题,导致移植瘤的完全衰退。研究工作发表在本领域的权威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s等,得到了来自美国杜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多位本领域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认为该研究成果为血管破坏剂研发打开了全新的视角,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希望能尽快推进Z-GP-DAVLBH进入临床研究,使肿瘤病人受益。

 

张冬梅是一个有理想、肯实干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科研是靠实干出来的”,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进入暨南大学十多年来,节假日基本都在工作中度过的,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但同时,她认为,对于女性而言,科研与家庭有时真的难以兼顾,需要家里人的支持和理解。作为一名女性生孩子是头等大事,可是她由于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处于关键的突破阶段,在生孩子当天还在工作岗位上,设计研究方案和开展实验研究。而且生完孩子后第七天,就去参加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的答辩,在场的评审专家对其忘我的工作精神给与了高度评价。即使在她坐月子期间,为了加快国家重大研究课题的进度,她把家当成了办公室,与学生讨论课题进展,利用产假查阅文献、撰写论文。张冬梅教授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不仅感染带动了课题组的年轻老师和同学们,也得到了全院师生的赞誉。她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的药学事业添砖加瓦,追求着中国梦。

 

开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


张冬梅深知作为大学教师的责任和培养拔尖药学人才的重要性,她在研究生培养中,不是照本宣科的填鸭式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注重创新性科学思维的培养。她以本领域顶级杂志的研究成果作为教材,引导学生直接进入国际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启发他们对前沿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尤其是对研究创新性和局限性的发掘,从中寻找到前沿科学问题与自己研究课题切入点。药学博士班的同学们反映,“张冬梅教授的课有启发、激励、唤醒和点燃,打开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看到前进的方向。”张冬梅培养的多名研究生在学期间都获得过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和省部级以上学会的奖励。博士研究生刘俊珊在张冬梅的教育和培养下,将国际前沿的自噬和凋亡相互作用引入她的研究课题,揭示了自噬和凋亡互做在沙蟾毒精肝抗癌作用中的重要角色和关键调控信号通路,其研究成果发表在本领域的权威杂志Carcinogenesis J Med Chem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刘俊珊还获得广东省中药学研究生论文一等奖等奖励,入选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和广东青年珠江学者。



人物

 

张冬梅 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药学院院长助理、广东省药效物质基础和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

 

广东省药理学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药学会中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青委、中国抗癌协会外泌体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还兼任《J Cancer Res Update》客座主编和编委、《药学研究》编委、《Chin J Nat Med》青年编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