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培德院士:坚持自主研发之路,助力航空航天后备人才培养

礼赞共和国 追梦新时代


冯培德 广东恩平人,1941年生于天津,飞行器导航制导控制专家,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历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618所)所长,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等职务。他作为总设计师,主持了航空惯性导航系统国家专项的研制工作,填补了国家空白。其主持研发的惯导系统,已装备众多机种。他还在捷联式惯导、组合导航、激光陀螺、微机电系统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


青年即立志“惯导”事业 自主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冯培德年少时即聪明好学,1948年,7岁的冯培德入读小学,面试时老师对他十分满意,同意他直接上三年级。冯培德求学时始终在全年级名列前茅,甚至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远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于是他自己收集课本外的难题。1957年,16岁的冯培德高中毕业,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读书。当时冯培德喜欢数学,但觉得“最好能解决点实际问题”,就选择了北大的“一般力学”专业。


1960年,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国内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上马了一批项目,包括“09工程”项目。北大无线电系和力学系同北航合作,进行该工程的无线电导航和惯导论证。年仅19岁的冯培德,当时也被抽调参加该项科研,就此与“惯导”结下不解之缘。

培德各阶段照片(资料图)

1967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冯培德被分配到陕西户县的30所(即后来的618所),这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第一个从事机载设备研究的机构。此时,中国的惯导尚处于起步阶段。从飞机残骸分析开始,经10年艰苦努力,我国第一套机载惯导——523惯导终于在1977年完成车载实验和首轮试飞,精度基本达到预期指标。
 
在618的历史上,1989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年,563系列惯导563A、563B、563C三型惯导产品面临试制生产、装配调试和配合主机进行试飞试验等繁重任务;同时,573导也按照573通用型、573A和573B拉开了三条战线。作为惯导领军人物,已担任所长的冯培德挑起了两大系列导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的重任。经10年磨砺,573导于1999年设计定型,达到了西方F16等主流战机的标准。但冯培德对此很清醒:“我们只是完成了发达国家20年前做的事。”
 

▲冯培德担任618所所长时与技术人员一起攻关(资料图片)

冯培德认为,回顾过去主持惯导研制的过程,最值得总结的不是怎么克服困难,而是要有远见,要舍得投入那些“二三十年见不到收成”的工作。“国家现在必须在这些事情上有投入,将来才能够站得住脚。”
 
冯培德长期主持我国航空惯性导航系统研发,并勇挑重担,率领团队自主研发出达到西方水准的惯导系统;更重要的是,他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对前沿技术力主超前发展、跨越发展,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离开618所后,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人才培养,并认为“自己在科技上再多干些也很有限了,但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对国家科技发展能发挥的作用则要大得多。”
 
 关注家乡青少年科教 设立航空特色教育基金

冯如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载人动力飞行,中华民族也由此开启了中国航空事业的伟大征程


早在110年前,广东江门恩平人冯如就把我国人民长久以来的“蓝天梦”变成现实。冯如是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第一个飞行家,被尊称为“中国航空之父”。1909年9月21日,在美国奥克兰市,冯如驾驶第一架中国人自制的飞机成功飞上天空,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载人动力飞行史的第一页。这次飞行还超过莱特兄弟首次试飞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世界最好飞行成绩。美国报纸惊呼“中国人航空技术超过西方”,孙中山先生高兴地说“吾国大有人在”。冯如为中国航空航天史写下了光辉的第一篇章。
 

▲冯如飞天110周年纪念大会启动(主办方供图)


为缅怀冯如伟大历史功绩,弘扬冯如航空报国精神。2019年9月,在冯如的家乡江门恩平举办了纪念冯如飞天110周年系列活动,以求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传播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冯如是广东恩平莲塘村人,他的同村、同族后辈,同样走上航空报国之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也回到恩平与家乡人民共同缅怀冯如。9月20日,冯如飞天110周年纪念大会暨江门市2019年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恩平市冯如广场举行。冯培德院士出席启动仪式,并向冯如铜像敬献花篮,肃立鞠躬。
 

▲冯如纪念中学“全国航空特色学校示范学校”荣誉牌匾揭牌

冯培德院士此次回乡还来到冯如纪念中学,并代表航空学会为冯如纪念中学“全国航空特色学校示范学校”的荣誉牌匾进行揭牌。当日,冯培德院士再次捐赠10万元资金,用于奖励航空科技教育成绩突出的师生们。据悉,近年来冯培德院士为冯如故乡的中学已累计捐赠了30万元作为航空科教奖励基金。

▲冯培德院士向冯如纪念中学捐赠仪式现场

据介绍,该航空特色教育基金成立于2018年3月,由冯培德院士出资设立,共10万元资金,分三年颁发。基金下设学生参加各级航模竞赛奖、辅导教师奖、班子管理奖、国防爱国主义教育经费、航空特色培训经费等5项奖金。用于奖励在航空航天科技和教育教学有贡献的师生。目的是鼓励家乡子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推动校园航空特色教育发展,促进冯如故里在航空航天方面能够人才辈出、薪火相传。
 

▲冯培德院士在冯如纪念中学考察


9月19日,冯培德院士还在冯如纪念中学现场带来了中国航空学会“科普中国共建科普基地”航空科普专家进校园教育讲座。他在讲座中高度评价了110年前冯如飞天的重大意义,深入剖析国内的航空航天科研历程并介绍了发展现状,鼓励同学们传承冯如精神,认真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冯培德院士在冯如纪念中学进行航空科普教育讲座

冯培德院士透露,接下来很快将会确定9月21日为“中国航空日”,而作为中国航空之乡的恩平举办系列纪念活动非常有意义,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特别是在现场看到很多中小学师生都十分积极地参与活动,地方领导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我感觉到很有希望、也深受鼓舞,我今年78岁仍在第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相信将来航空航天事业会后继有人。”
  
寄语青年科研人员 助力航空航天后备人才培养



▲冯培德院士与广东省航空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科技报社执行社长张炜哲亲切交流

在与冯如纪念中学的教师进行完座谈后,冯培德院士表示,“该校虽是冯如故乡规模不太大的一所学校,但很多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在恩平市的支持和学校老师的辛苦付出下,使得这所乡镇学校在广东省内乃至全国的航模比赛中都取得了好的名次,我得知后感到非常振奋。”


冯培德院士表示:“当初冯如所具备的实干奋斗的拼搏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现在的年轻人经过努力也能够有。尽管冯如以身殉国、成为了先驱,但他的精神和影响永存。在冯如故里,若一批新的‘冯如’继续从事科研事业,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越来越近。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继承冯如精神,让一批青年人在将来大有作为。”
 

▲冯培德院士与冯如故乡的孩子们在一起

冯培德院士指出,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内,近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在航空领域,包括国产自主研发的大飞机及直升机系统的创新都取得了大的突破。而在航天领域,包括导弹武器等方面也都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与变化。他认为,要想强国,必须以强军作为保障,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我们的和平崛起会更加有保障。他希望年轻一代,应该有志于为祖国贡献更多“杀手锏”的武器。


冯培德院士说,航空航天作为高科技领域与行业,涉及的面非常之宽。例如在飞机本身和飞行器的总体设计、结构与布局之外,还有其电子系统、武器系统等,如在超高温条件下材料的耐热。“我自身所研究的导航与控制也是很大一部分。因此,航空航天事业需要聚集方方面面的人才,才能够把创新的、高水平的武器系统设计研发出来。希望更多有志青年能够投入这个领域并贡献自身力量。我们在教育上应该从小做起,我得知恩平很多学校的初中生已开始接触航模、培养兴趣,这是很好的事情。希望航空航天可以影响到更宽更广的人群,只有当覆盖面扩大后,一大批人都在努力,最终总会有拔尖的人出来。而当方方面面的人都投入其中时,我们国家在此领域中才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希望到2035年前后,我们可以进入先进行列。到2050年时,处于先进水平的这个目标,我相信是可以达到的。”
 

纪念冯如飞天110周年之航空科普专家进校园活动合影(受访者供图)


冯培德院士表示,现在航空航天领域总体是不错的,三十、四十多岁的人都在挑重担。而近些年投入大量精力在人才培养上的他还寄语青年科研人员:“个人的好坏和国家的好坏是连在一起的。如果国家有前途,你个人也会好起来,得到应有的发展机会,要把个人的理想跟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



文/图 | 胡漫雨(部分为恩平市委宣传部及受访者供图,见署名)

编辑  |  胡漫雨

部分背景素材来源 |  恩平市委宣传部、南方Plus


推荐阅读



扬冯如壮志,让梦想启航——纪念冯如飞天110周年


从小镇走出的青年科技人才张小锋博士:给航空发动机穿上“隔热服”


首届广东省航空科普资源交流会在珠海召开


揭秘!未来海上救援、森林灭火大显身手的国之重器AG600背后的故事


报国凌云志,筑梦探空天——2019广州市中小学生空天探究科技教育活动增城专场举行


逐梦航天,科技兴国——刘人怀院士的空天报国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