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郎世宁《石竹》 临摹|颖儿的博物手绘

颖儿 重拾自然
2024-09-04

颖儿 

博物绘画爱好者

2014年开始关注博物学,进行博物绘画的创作和推广

曾为以下博物书籍绘制插画

√《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

√《燕园草木补》

√《崀山草木情》

√《滇香四溢》等

2015年11月赴北京大学

参加中国首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做发言

2015年12月赴武汉/北京/上海广东

进行博物绘画传播活动

郎世宁(1688—1766),原名朱塞佩·伽斯曝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来中国传教,随即成为宫廷画家,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1年时光。直至1766年,78岁的郎世宁去世,丧礼备极哀荣,乾隆还亲撰墓志铭,以示对这位高士的尊崇。《清史稿》评价他:“郎世宁,西洋人。康熙中入值,高宗(乾隆)尤赏异。凡名马,珍禽,异草。辄命图之,无不栩栩如生。设色奇丽,非秉贞等所及。”

郎世宁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精。他仔细研习了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其画作既有欧洲油画如实反映现实的艺术概括,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之笔墨趣味,艺术感染力十足。

现存郎世宁最早的记年作品《聚瑞图》画于雍正元年(1723年),体现了他早期绘画的特色和面貌,具有浓厚鲜明的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表面上有如西洋的静物写生,其内容却是中国宫廷对于祥瑞的传统“谐音”诠释——画中谷穗有“岁岁”之意;慈菇为“仁慈”之意;并蒂荷花和花瓶合起来就是“和平”之意,整幅画色调柔和,观之宁静欢喜,令刚刚登基的雍正龙颜大悦。

去年,朋友与我分享了郎世宁的《仙萼长春图册》(共16幅图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高清电子图。16幅依序为:01.牡丹、02.桃花、03.芍药、04.海棠与玉兰、05.虞美人与蝴蝶花、06.黄刺么与鱼儿牡丹、07.石竹、08.樱桃、09.罂粟、10.紫白丁香、11.百合花与缠枝牡丹、12.翠竹牵牛、13.荷花与慈姑花、14.豆花、15.鸡冠花、16.菊花。

真美啊!看啊看啊,突然就想临摹一幅了,临哪幅呢?最后选定了第7幅《石竹》。为什么选这幅画呢?

一是因为这是我一直喜欢的小花。从石竹的学名Dianthus chinensis 就能看出,石竹是地地道道中国花。再看它的别名——洛阳花、中国石竹、中国沼竹……更加亲切了有木有?

在葫芦岛经常能看到野生的单瓣石竹,每每到了盛夏,无论是林下、荒坡还是山崖,大老远就能看到它们的点点嫣红,分外耀眼。

小区花圃里,石竹花更是标配,到处都能看到一丛一丛,红红粉粉白白,各种花色特别热闹,仔细看去,每一朵都玲珑可爱,惹人欢喜。

二是我以前曾画过两次石竹,一次彩铅,一次水彩,都不满意(都是颖儿的黑历史,就不贴出来碍眼了),再画好一幅石竹成了我的心愿。

看到郎世宁画的石竹,我就想,先临摹一幅大神的作品,揣摩一下大神的技法,也许能降低第三幅原创石竹画的失败率。

郎世宁的石竹是绢本设色,传统的国画材料,而我依旧用了最近惯用的丙烯。

我一直觉得,临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拷贝,可以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况和实际需要作出调整。说白了,画画是玩,临摹当然也是,不拘泥、自在开心才玩得过瘾。

刚开始起稿我就发现石竹的叶子和茎都有明显的错。石竹的叶子应该是平行叶脉、中脉稍明显;而郎世宁居然画成了网状叶脉;石竹的茎如竹杆,一节一节,而郎世宁并未将其关节表现出来。我尝试了一下,如果把关节改了,整幅画面影响比较明显,思前想后,只改了叶脉部分。

画中有两只小蝴蝶,开始的时候我总觉得精致度略欠,要不要换成自己更熟悉的蝴蝶?……起稿一半,觉得突兀,又擦了去,到底也没改。

这幅石竹一月就着手起稿了,没想着急,就有空了才去磨一会,断断续续,居然历时三个多月才彻底完工,我对自己日益严重的拖延症也是服了。

画完,最大的收获有五个(纯属个人有感而发胡乱总结):

一是郎世宁的构图真是很绝妙,疏密有致,下部草地热闹丰富,中间石竹婀娜倩影之间点缀几株菊花增加变化,上部留出大片空间,给人开阔之感;

二是郎世宁对于画面主角配角采用不同的绘画手法,兼工兼写,主次分明而又协调;

三是配色,石竹颜色虽然鲜艳丰富,但是总体偏冷,几朵小黄菊花一下子平衡了色调,实现了总体的平衡;

四是取舍,主要特征抓住,其余则化繁为简,流畅利落不纠结;

五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明显的艺术变形处理,东方美感十足。

临摹大师的作品是向大师学习的过程,也是向大师致敬的过程。大师就是大师啊,画的过程中佩服到不要不要的。

郎世宁好看的画太多了怎么办,还想再临摹一幅,或者两幅?

等有时间的,一定。


THE END

如果喜欢,请赞赏

如果爱我,请转发


编辑|西遇





重 拾 自 然



— 让科普更加科学  让科学更接地气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号:zhiwufenleiqun

新浪微博:重拾自然

新浪博客:重拾自然

注:本公众号由重拾自然工作室运营

重拾自然工作室长期承接以下业务:

野外科学考察,物种鉴定,科研材料采集,户外拓展活动与博物旅行,家庭园艺,自然、文创课程分享,自然类自媒体运营与主题影展,基础农产品推广与自然农业传承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重拾自然工作室,了解更多活动和产品

声明

1、本公众号推文部分涉及观赏、食用、药用的介绍仅是根据作者生活经验或文献检索的个人分享,未经任何科学考证,如需使用,请自行谨慎甄别或咨询更专业人士,同时也绝不作为野外采挖的依据。

2、本公众号头条推文均为原创内容,欢迎阅读者在个人网络媒介进行由原文链接转发的全文转载;谢绝改编、摘录、部分转载,谢绝全文复制或重新编辑后自创新的链接发出。转载时保留能够跳转至原文的链接,并保留本声明。

3、超出上述许可的范围如其他微信公众号或印刷品等,如需转载或使用,请先发函至邮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联系。如有非法转载,将追究一切侵权行为。公众号长期接收自然类原创文章,投稿可发至邮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谢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拾自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