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西康⑥|西昌:曾是明争暗斗的边地政治中心
很长一段时期,西昌是传统的汉人城市,而凉山则是汉地政府无力直接管辖的彝族地区。随着抗战腹地的重要性提升,刘文辉的西康省政府和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在西昌明争暗斗,争夺管理权。共和国建立后,国民党控制下的西康省政府短暂迁往西昌,直到1950年3月被解放军攻陷。
共和国建立之前,西康省政府对凉山地区基本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民国时期,凉山地区划为宁属,1950年设西康省西昌专区,1952年设凉山彝族自治区。1955年,西康省撤销,改西昌专区为西昌地区,改凉山彝族自治区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同属四川省管辖。1978年,西昌地区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合并,归凉山州管辖,州府西昌市。
据当地人称,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彝族人还经常下山到西昌周边,抓汉族上山当奴隶,彝族人自己也不敢单独下山到汉区。双方只在一些被默认为安全的集市接触,如果汉人要去彝族地区,要找彝族贵族引荐,才能保证安全,就连外国人和宗教人士也不例外。直到1950年代中后期,共和国在凉山地区推行大规模社会改革,1970年代末又把凉山和西昌合并,从此彝区和汉区才算融合在一起。
吉羊巷清真寺
西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座夹杂了彝族旅游风情的四川城市。虽然这有点格格不入,因为直到几十年前,这座城市其实没有多少彝族人。西昌老城区目前已被改造成旅游区。
在老城区向东,从一条细长的小巷子穿进去,进入西昌老城区原来的穆斯林聚居区,可以找到吉羊巷清真寺——老城区保留最完好的老建筑之一。由于穆斯林围寺而居的传统,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社区,往往成为一座城市的老街区。
我走进吉羊巷清真寺时,正好是当地的礼拜时间。我在清真寺大殿门口等待。大殿外有一列桌子,从摆放方式看,人们不是面向大殿前方坐着,而是侧对大殿面对面坐着。这让我想起云南一些清真寺,礼拜时伊玛目从大殿门口走向最前面,其他穆斯林不是面向大殿前方站立,而是面对面夹道迎接伊玛目。这与其他地方清真寺不同,算是军队行伍的传统,因为云南很多地方的穆斯林祖先是平定叛乱而来的军人。
吉羊巷清真寺的入口。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由作者拍摄。
吉羊巷清真寺的内部
明朝初期,边地政治局势并不稳定,蒙古旧臣、色目人军官集团、汉族地方豪强、各地土司都暗藏着叛乱野心。根据《明史·四川土司传》记载,建昌(西昌)地区在明朝洪武十四年之前,仍然维系着元代的建制,从洪武十五年起,才正式更名为建昌卫指挥使司。然而,“洪武二十五年,月鲁帖木儿反,合德昌、会川、迷易、柏兴、邛部、并西番土军万余人,杀官军男妇二百余口,掠屯牛,烧营屋,劫军粮,率众攻建昌城,转攻苏州(今冕宁县)”。
月鲁帖木儿是元朝旧臣,任“平章”之职。他的官位和职权为“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明朝建立后,月鲁帖木儿从云南潜入建昌,收买拉拢各地土司土目意图叛乱。朱元璋皇帝命令将军蓝玉从甘肃前来镇压叛乱,最终击败叛军,将月鲁帕木儿押送南京处决。蓝玉自身是穆斯林,他手下也有很多穆斯林士兵,平叛后一些士兵就定居下来,成为西昌城内穆斯林的祖先。
礼拜结束,阿訇从大殿内出来接待了我。据阿訇介绍,这座清真寺建于明朝初年,吉羊巷原名宰羊巷,因穆斯林在此宰羊得名。后来城市改建时觉得不雅,就改名吉羊巷。目前,这片老城区的穆斯林居民并不多,几次城市改建后,大多散布各处。而且新建了更大的清真寺后,平常来老清真寺的人就更少了。
吉羊巷清真寺虽是明代初年修建,但主体建筑是清代光绪年间一次火灾之后重修的,还有多处是民国之后修补的。吉羊巷清真寺内有很多石碑,大部分是清代的,以重建纪念碑为主。有一块民国时期的碑,当时西昌发生了一起侮辱回族的事件,政府出面平息此事,立此碑作为告示。这座清真寺内的书法字体值得一看,尤其是清真寺正门对面写着“去妄寻真”的照壁。
当时与蓝玉将军共同镇压月鲁帕木儿叛乱的,还有一位西昌当地的建昌卫指挥使安土司。由于他在平叛中宣誓效忠,得到明朝政府信任,后代一直世袭土司,直到清朝同治年间绝嗣。清政府任命原来的邛部宣慰司岭承恩接任西昌河东长官。岭承恩参与了大渡河围堵太平天国石达开部队的战斗,颇有战功。他死后的墓碑藏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国民党控制的大陆最后一座城市
彝区的土司衙门比人们想象的简陋很多,大多只是一个小小的砖木庭院,所以很难保留下来。从吉羊巷清真寺出来,向南到河东街,拐进小巷子里,是一片旧城区。在这里顺着土司巷,曲径通幽走到尽头,是当年的建昌卫指挥使司衙门。从外表看,这里只是简陋的土坯墙房子,但由门口的一对雕花石鼓可见很不一般。房子的主人丁先生接待了我,让我进屋参观。
建昌卫指挥使司衙门的入口
建筑的土坯墙(左图)和门口的雕花石鼓(右图)
损坏的屋顶
丁先生说,西昌文物管理部门来这栋房子考察过,但之后就没有音讯,他只能自己保管维护这间房子,又没法转让。丁先生的祖父在民国时期搬到这栋房子里,当时房子已破败不堪,因此大门、屋顶和厢房都进行过修复,而室内大部分柱子是原本的老木头。现在这座房子也有不少问题,屋顶多处漏水,只能用塑料布遮盖,木头构件也多处腐朽开裂。
按照历史记载,西昌在1536年、1732年和1850年经历过三次大地震,很多古建筑经过多次维修重建。这座衙门的主体建筑,很可能是1850年大地震后修复的,里面有明代的构件,有清代的遗存,还有后来丁先生家自己修复的部分。
谈到西昌的行政机关,就要提及刘文辉的宁属屯垦委员会和蒋介石的西昌行辕。这是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争夺权力的代表。
1939年,蒋介石在西昌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昌行辕”,将西昌视为第二陪都,即如果重庆失守,国民政府将迁往西昌。当时在西昌市邛海西岸一片半山坡上修建了二百多间平房,这片 “邛海新村”被当做国民政府各个院部驻地,其中有一栋柱廊式青瓦土墙平房,是蒋介石特宅。直到1946年抗战结束,西昌行辕的历史作用不再,“邛海新村”也就随之撤销了。
到了1949年底,西昌成为国民党控制下的最后一座城市,胡宗南在此孤守,蒋经国亲自飞抵西昌督战,在蒋介石特宅内,召开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次年三月,解放军进攻西昌,胡宗南飞往台湾。如今,这座蒋介石特宅依然在邛海边上,被围在一片军事管理区内,不对公众开放。
与蒋介石的西昌行辕对应的,是同在1939年成立的刘文辉的宁属屯垦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作为西康省政府在西昌的派出机构,为的是遏制中央政府对西昌的控制。1949年底,刘文辉投诚共产党,国民党将西康省政府迁往西昌,原来的宁属屯垦委员会自行解散。
我试图寻找当年的宁属屯垦委员会驻地,相传在大水井附近。我在那里发现一栋老房子,被围栏围起来,标记为危房。一位坐在正门的大叔说,这里是一处地主的私宅,解放后地主逃到香港。这栋房子一开始用作学校,后来年久失修,逐渐成为危房。大叔还说,原来的宁属屯垦委员会在府前街。府前街确实有一些老房子,但没有明显标识,我也没有找到其原址。
1978年,西昌地区和凉山州合并。合并前,凉山州的州府在昭觉。我接下来前往昭觉,寻找曾经的老凉山首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