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凝聚共识 促《黄帝内经》学科发展


引言:针对全国《黄帝内经》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对全国2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2所综合医科大学内经学科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学科状态、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内容,形成了调研报告,并组织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专家进行研讨。会议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翟双庆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主任委员贺娟进行了主题汇报,在听取调研报告之后,诸位专家就《黄帝内经》的当代价值、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举措,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并形成了“关于促进《黄帝内经》学科发展的建议书”。本文摘编建议书内容及会上部分专家发言。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奠基之作,以丰厚的哲学思想规范临床经验与知识,建构起完善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成为中医药发展的基石和载体,对中医学各科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对解读整个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中医药学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但在整个中医药学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医学第一经典——《黄帝内经》的学科发展,却面临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人才队伍萎缩、科研成果偏少、教育教学边缘化等等。基于这一境况,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对全国 24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2 所综合医科大学内经学科状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黄帝内经》学科现状


近半数院校无独立的《黄帝内经》学科。《黄帝内经》被合并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之下,导致《黄帝内经》学科发展出现巨大困难。


师资与研究队伍严重萎缩。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内经教研室的教师作为《黄帝内经》研究与教学主要群体,总数计为‍‍198人,即全国专门从事《黄帝内经》研究的队伍不足200人。


部分院校《黄帝内科》学科带头人缺如。有部分院校,内经学科无正高职称、无学科带头人,反映出部分院校《黄帝内经》学科发展已经出现长时间衰退、停滞。


高层次人才培养岌岌可危。在全国26所院校当中,拥有《内经》博士点、并且依然在招生的‍‍仅仅有5所院校,《黄帝内经》出现严重的后继乏人趋势。


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内经选读”课程学时逐步减少。从上世界80年代的108学时,不断压缩,目前部分院校仅剩48学时,《黄帝内经》核心思想、理论精粹无法充分传承,亦表明《黄帝内经》课程已经被某些中医院校排除至核心课程之外,被边缘化。


发展困境和原因


政策导向问题 部分政策具有很强导向性,对《黄帝内经》学科发展形成巨大影响,包括《黄帝内经》学科合并至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导致的学科发展受限;医师资格规范化培训的施行,以及部分省份出台一些与人才褒奖机制相关的规定,对基础研究人员有所限制,导致《黄帝内经》等经典、基础学科吸引力下降,优秀人才严重流失。


文化认知问题 《黄帝内经》与当今占据主流文化的科学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年轻一代从语言文字到思想文化出现隔阂而认知困难。


学科性质问题 《黄帝内经》研究以理论为主导,与实用性、市场化、效益高的学科存在距离,导致学科整体状态日趋低迷。


科学研究问题 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人才项目等获取困难,不利于青年教师发展。                                                                                

评价标准问题 部分机构过于重视科研经费、SCI文章的数目,导致对《黄帝内经》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疏漏与否定,青年教师、研究人员发展受限。


促进《黄帝内经》学科发展的建议


重视文化价值,充分认识《黄帝内经》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地位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第一经典,是中医学之本。应充分评价《黄帝内经》对中医学发展和整个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体系的价值与影响,没有《黄帝内经》,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中医药的源远流长,都无从谈起。认识、评价《黄帝内经》,要提高至建立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对世界文明具有重要贡献的层面去认识与定位。整个中医药行业,均要给予《黄帝内经》足够的重视


重视学科发展,给予《黄帝内经》学科政策支持


呼吁相关政府部门,从各项政策制定中充分体现对《黄帝内经》等经典学科 的重视,其中包括独立设置《内经》学科;在各类考核中,充分体现对《黄帝内经》等经典知识继承的重视,使《黄帝内经》思想、理论精粹得以充分弘扬;项目支持,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学术机构等,对《黄帝内经》相关文献、理论、哲学研究给予一定的科研项目、人才项目等支持。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适宜的人才评价体系


鉴于《黄帝内经》人才队伍的严重萎缩,呼吁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充分关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细化经典学科人才评价标准,给予从事《黄帝内经》等经典学科理论研究的人员一定的发展空间。


重视教育教学,保障《黄帝内经》精粹理论传承


建议教育部及各高校充分重视《黄帝内经》的教育教学,包括课程性质定性,高等中医药院校皆应将“内经选读”列为专业核心课程;学时下限规定,中医学、针灸学专业“内经选读”不少于72学时;推广经典分级考试,加强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经典的压力与动力。


设置研究机构,汇集《黄帝内经》研究力量


鉴于《黄帝内经》研究目前存在的状况,建议重点高等中医药院校成立《黄帝内经》研究机构,汇集各方内经专业研究力量,扩大《黄帝内经》的研究队伍、学科影响,传播研究成果,发挥《黄帝内经》作为第一经典的作用与影响。


凝练科学问题,有效提升《黄帝内经》学术影响


《黄帝内经》研究者,应基于当今大健康医学趋势,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进行论证,凝练方向,提出具有研究价值与意义的医学重大问题,有效提高《黄帝内经》学术价值,并为当今大健康医学作贡献。包括加强《黄帝内经》的理论研究,厘清其理论内涵与源流演变;凝练科学问题,指导现代中医药学术研究;强化《黄帝内经》在中医临床的应用研究,促进中医临床发展;加强《黄帝内经》知识的普及工作,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播。


专家观点

安徽中医药大学王键教授

安徽中医药大学王键言:“《黄帝内经》是中华医脉中第一座巅峰,对后世两千多年的中医药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离开《黄帝内经》,中医药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都无从谈起。对《黄帝内经》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放在 4 个体系中去评价。第一是放到中华文明的体系中去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我们要把《黄帝内经》放到中华文明体系中发挥这把钥匙的作用。深入思考中医药学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关系,这样在整个文化、历史、人文、哲 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都会有更多的认同感。第二是放到中医学传承发展脉络中去看。没有《黄帝内经》也就没有中医药的发展。第三要放到世界医学体系当中去看。与《黄帝内经》同时起步的古埃及医学、古印度医学等都遗失了,只有《黄帝内经》传播至今。《黄帝内经》是古代文明、古代医学的代表成果,是能够成为世界记忆的遗产。第四要放在大健康趋势的背景下来看。在大健康医学时代到来之际,《黄帝内经》的思想和理念,越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道经千载,益见辉煌。”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长林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长林言:“看待《黄帝内经》,要看到她的两个价值,第一,《黄帝内经》在世界文明中的价值。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是互补关系,优美对称。西方文化主要在空间上发展,中国文化是在时间上发展,这对整个人类文明,都是必要的。西方的科学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是物理学。整个西方科学都是在物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中国的传统科学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生命科学,《黄帝内经》是代表。第二是《黄帝内经》在中医学中的特殊价值。《黄帝内经》为中医学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告诉我们中医学是怎么来的。《黄帝内经》作为早期创立的理论,其特点是概括性强,触及面广泛,蕴含非常深厚的思想,但缺点是具体性不够,应用性也不强。但恰恰是这样,反而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黄帝内经》会指导中医药产出更多成果。”


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教授

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言:“没有核心课程的地位和学时的保障,《黄帝内经》的重要性难以体现,《黄帝内经》的精髓思想也无法传承。研究《黄帝内经》,一是正本清源。充分发挥《黄帝内经》的作用。《黄帝内经》学科应该把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搞清楚,统一认识,成为整个中医学的标准。二是要解决中医的思维问题。需要我们把中医的原创思维厘定清楚。三是研究方法。《黄帝内经》这么重要,如何研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要清晰。”


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言:“内经学科队伍的萎缩,源自内经学科难以与目前通行的科研评价、人才评价体系吻合,年轻人争取大课题困难,职称晋升存在问题,所以改进过分强调科研项目、SCI文章发表等单一化标准,制定适宜《黄帝内经》这些经典学科的评价体系,对《黄帝内经》人才队伍的建设极为重要。”


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教授

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言:“中医经典学术传承有困境,主要源自“文化断层”与“思维异化”。文化断层导致了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对中医学术的理解出现了巨大误差。其次是思维的异化。西方医学的进入,使我们中医学的五脏概念被误解,其背后原因是西方医学进入中国时,被他们借了名,用一个词形容叫“鹊巢鸠占”。所以导致了中医概念的变迁,也导致了中医思维方式的西化。我们纠正这些文化、思维的问题,需要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教育修正。”


北京中医药大学贺娟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贺娟言:“将《黄帝内经》并入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导致《黄帝内经》萎缩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拥有深厚文化属性、哲学思想、多学科知识,以及宽厚的临床各科的属性,其定位应放在提升文化自信、重视理论挖掘、提供临床先导与指导未来健康医学理论层面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任务是进行基础知识的研究与教授,《黄帝内经》则是理论提升和内涵挖掘,二者从定位到性质皆不相同。《黄帝内经》学科独立是其健康发展的前提。”


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平教授

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平言:“发展《黄帝内经》,先是要争取政策支持,没有政策导向和政府支持,离市场化、实用性距离远的这些学科,皆难以发展。《黄帝内经》研究是冷板凳、大学问,需要政府给予这些学科足够的支持与重视,仅仅依靠自有发展,《黄帝内经》发展就会面临诸多困难。”


陕西中医药大学邢玉瑞教授

陕西中医药大学邢玉瑞言:“目前,《黄帝内经》学术研究面临的问题是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太强;科学问题意识不强,很多研究、论文缺少研究价值;与当今健康需求结合不紧密,依然处于自说自话的状态。因此,凝练科学问题,强调与临床需求的相关、与目前健康医学的发展相关,极为重要。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包括加强《黄帝内经》的理论研究,厘清其理论内涵与源流演变,凝练科学问题,指导现代中医药学术研究,强化《黄帝内经》在中医临床的应用研究,促进中医临床发展,加强《黄帝内经》知识的普及工作,促进中医药知识的传播。”


上海中医药大学陈晓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陈晓言:“从中医药发展现状来看,现在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境,就是科研项目趋同化严重。所有的项目,无论是中西医结合、药理学或中医学,都是某药某方对某病的疗效或机制研究。这对于保持中医特色,传承中医精华,是有极大伤害的。我们需要这样的研究,但不需要全部是这样的研究。所以,《黄帝内经》学科应该担当一种使命,在科研同化之中,发出不一样的声音。《黄帝内经》研究,是保持中医特色很重要的一支力量。”


浙江中医药大学郑红斌教授

浙江中医药大学郑红斌言:“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中医经典学科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中医经典对人才没有吸引力,研究经典的成就感、荣誉感越来越少。已故国医大师多数是从事经典研究的,但现在研究《黄帝内经》的专家很少。我们应更加重视《黄帝内经》学科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起从各级名医到国医大师完整的人才梯队,增强该学科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使《黄帝内经》学科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供稿)


本微信号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官方微信,邮箱:xinxibu102@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