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应了大家写几款癌症特药险的测评,资料都整理得差不多了,还剩点细节在确认。
上周和理赔部门的老师当面聊了一下午,get了不少案例,还有理赔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细节。在实际理赔中,百万医疗险对癌症特药的外购,理赔越来越收紧了。新的平安e生保2020版甚至已经把外购药明确加入免责条款。而目前含外购药的百万医疗险,保证续保期过了之后还会不会继续承担这部分费用,也不得而知。但是这种补充,也是有限补充。对年龄、保障额度、药品种类、用药期限、续保,都有各自的限制。可以这么说,无论我们怎样去挑选医疗险、去用各种产品打补丁,都可能会出现「有些花费,没有人能报销,只能自己承担」的情况。如果这时候,我有重疾险赔给我的30万、50万,甚至100万,会不会好很多?昨天第n次接受中央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栏目的访谈,和编导冯雅老师聊了一下北京京惠保,以及关于各地惠民保的一些问题。冯老师和我都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惠民保这么便宜、门槛又这么低,看起来那么美好,到底能不能取代商业百万医疗险呢?一个看起来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是不是一定就是最正确的选择呢?每到这种时候,我就会觉得自己特别失败,十几年的经验,写了大几十万字,很多道理和细节,掰开了揉碎了地讲,还是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多的认知空白。我写公众号的初心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现在看来,做得还是不够好。但是,换一个角度, 大众对保险的误解和偏见,真的完全是保险业的责任吗?这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做主观能动性,叫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愿,它影响的不仅仅是对保险的认知,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关嫂前同事曾经给他讲过一个真实案例。是这位同事的同学,25岁那年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但是一直也没有配型成功。但是,这位女同学有一个巨有钱的爹,两年之内,砸了700万,把女儿的免疫系统整个摧毁,之后重建。重建之后连血型都变了。而且,之后抗排异药物+康复+营养,在医学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每年要200万,终身。饶是我们俩都在保险行业呆了十几年,听过见过的案例数不胜数,听了这些数字,也忍不住咂舌。不禁想起《我不是药神》里那句话,「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前几天和一位保险专业研究生小姐姐聊天,聊了很多底层的概念。比如学习保险原理,第一课一定是风险原理,而风险有一个重要特点:保险,只能降低我们的财务风险,但不能彻底消灭风险。
就好像一艘游轮,有救生圈和救生筏,遇到风浪,活下来的几率高一些。
【私货时间】
今晚有感而发,略显沉重,大家海涵。
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是话剧《戏台》的周边明信片,一套15张。刚看的,在现场买的,还热乎着。希望送给喜欢这部话剧的人。
《戏台》由陈佩斯、杨立新领衔主演,这两位就不用我介绍了吧。
在今天的留言里选一位,在下篇文章中公布。
很晚了,愿大家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