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重疾险架构暂时没有大的变化,新产品可能要月底才有。各类人群的方案上周也整理好了,给大家照葫芦画瓢用。
趁这个空档,赶紧补补欠大家的功课,讲一下基本保障体系之外的储蓄型产品,推荐几个能入我的眼的。之前已经陆续写了些储蓄型产品的基础概念,是用来给大家打底的,如果你错过了,或是在了解具体产品的时候,遇到了不明白的概念,可以回到这几篇中找答案。👇现金价值/预定利率/IRR/加减保,都是什么意思?
有多少钱和能控制多少钱是两码事
👇什么样的人不适合买储蓄型保险?
我为啥现在不买年金险?
今天我们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是个什么样的产品?
它的优势是什么?为什么推荐它?
它如何帮我们完成攒钱的目标?
什么样的人适合买「金满意足」?
「金满意足两全保险(增额型) 」是横琴人寿出品的两全寿险。
看完这个产品的形态,我是眼前一亮的。
它不但集合了增额终身寿的各项优点,还提供了转换年金的选择,把单一产品的先天局限性给补足了。我们可以通过配置一种产品,同时享受两类产品的功能。
不用纠结,只要符合需求,就可以买。
注:身故受益金实际应该是「一定比例的保费vs现金价值vs有效保额」三者取大,图中为了便于演示做了简化,实际以条款为准。
一、收益不错
「金满意足」的预定利率是 3.5%,IRR 能达到 3.49%,而且只要能放十年,IRR就能达到 3.4%。天天向上居然还没停,十分神奇,学前儿童家长可以闭眼入
👆「天天向上」第5年现金价值就开始超过保费,第22年翻倍;👆「金满意足」在第8年现金价值追平保费,在23年翻倍,之后的现金价值虽然少一点,但是也咬得很紧。别忘了,「天天向上」的预定利率可是 4.025%,「金满意足」是3.5%。能如此接近,已属不易。和眼下的同类型产品比较,收益确实不错。是储蓄类保单中「现金价值增长第一梯队」无疑了。当然,这个收益率,在很多人眼里是「 不值一提」的。说句实话,如果指望这类产品来完成「资产增值」的目标,本身就跑偏了。这就好像,你是一个足球队的教练,指挥球员们打一场球赛。储蓄类保险,明明打的是守门员/后卫的位置,你却想让他跑到对方门前进球,用评判前锋的标准来评价他,合适才怪呢。这种产品在财务配置中,一定是用来托底的,安全稳定才是核心,收益肯定不可能高。
第一、保单价值的增长,是不需要我们付出任何精力和时间的;
第二、虽然没有更高的空间,但也不关联市场风险,稳稳当当;
第三、短期投入,锁定一辈子,确定性高出天际。
这种杠杆很弱的储蓄类产品,主要就是用来攒钱的,攒着以后需要的时候用。有些人希望纪律性高一些,限制自己或者被保险人不要乱动保单里的钱;「金满意足」就符合后者的需求,在现金价值使用的灵活性上,基本做到了同类产品的顶配:
虽然不建议在保单早期动用现金价值,但确实可以「随用随取」。是教育金?还是养老金?自己因需赋型就好。
比如,张三 30 岁,升级当爹,做 10万 * 5年缴费,保至 105 岁的金满意足。
👆孩子 18-24 岁,从现金价值里每年取 6 万块钱,基本的大学+研究生学费生活费有了。合计领取42万。余下的现金价值继续平稳增长,到张三 70 岁,保单内有 102 万,75 岁 122万,80 岁 145万,都是可以随时灵活使用的资金。再比如张三 40 岁,50万* 3年缴费,保至 105 岁的金满意足。
先不考虑操作,只看保单,张三 65 -89 岁这 25 年,每年可以从保单领 20 万,合计领取 500 万。加保的资金,进入保单后,也同样享受 3.5%的预定利率和相应的保单功能。但只有保障期限是 70 岁 / 105 岁的保单有加保权利,具体的规则我还没有看到,拿到会做补充。
但根据经验,比较远端的加保对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所以在追加的额度和时间上都会有所限制,不建议对这部分抱太大的期望。比方说,「我先买个1万*10年的占个坑,将来发财了追加个几十上百万」,操作可能性不大哈。比方说,张三买了张金满意足,某年保单现金价值是 10 万。他急用钱,周转一个月就够了,别处不方便,想动用保单。
因为只是周转,不是用掉,如果直接减保领取,钱用完了再放回保单就比较麻烦,还不一定能放得回去。
这时候就适合保单贷款。现金价值最多可以贷出 10万*80% = 8万,借走一个月再还回来,保单什么也没变,只要付这一个月的利息就可以了,手续非常简单。这就是为什么「金满意足」不叫增额终身寿、叫「两全险」的原因。
保障期限可以选择 20年/ 30年/ 70岁,相当于给自己提前设定了「全额退保的时间点」。其实呢,「选择保障期间 20年」和「我选择保障期间 105 岁但是在第 20 年直接全部退保」的效果是一样的。它就是个「披着保险外衣,具有保单法律属性」的长期储蓄。优势是:锁定还不错的长期利率,使用又相对灵活。缺点是:现金流释放太过依赖投保人的主动操作,纪律性不强。把它讲成教育金/养老金储备,其实也对,这都是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长期财务计划。但是增额终身寿的现金释放来自于「减保领取」,需要投保人主动操作,而不是像年金险,到了固定的时间就可以自动释放现金流。所以,这个「主动操作」,就要求投保人具有基本的操作能力。就算是在手机上就可以直接申请,也是需要基本的认知能力的。对于「年老体弱」的群体来说,恰恰最需要稳定现金流,却最容易丧失主动操作的能力。就像上面张三的例子,你能指望一个80岁老头儿,眼都花了,手也抖了,去摁手机一步步操作减保申请吗?更甚,被别有用心的人忽悠着退保了,骗退保金怎么办?所以,增额终身寿作为养老的托底,我是觉得不够稳妥的,纪律性不如年金险。所以当我看到「金满意足」有年金转换功能,真的是眼前一亮。
有了这个功能,既可以享受增额终身寿的灵活性,也可以在某个时间点转化成年金,把「灵活性」转换为「纪律性」。
如果你想把保单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就一定要做投保人,不论是保障类产品还是储蓄类产品。因为现金价值是属于投保人的,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退保、加保、更改受益人,都要投保人来操作申请。就算是离婚、欠债,只要法院不强制执行, 没有人能替代你完成这些操作。但保单如果有生存金(教育金/养老金),是属于被保险人的。这就产生了资金流向,也产生了区别。如果他买「天天向上教育金」,张三做投保人,儿子做被保险人。现金价值是张三的,但儿子 18 岁开始,保单释放的「大学教育金」在法律意义上,就是儿子的了,保险公司也会打到儿子名下的账户。这就完成了保单资产从张三流向儿子的过程。这个流向,是从保单投保时就确立起来的。
「金满意足」没有这个主动释放的过程。儿子要用钱,必须由张三从保单价值里取出来,再给儿子才可以。等于把资金控制权牢牢留在自己手里,「我不给,你就不能拿」。毕竟有些钱啊,现在看着是你的,以后真不好说。放进保单里,就好像放进了一个保险柜,只有你有钥匙,不安心吗?
对普通家庭来说,基本保障的紧迫性和优先级绝对要高于储蓄险。如果重疾医疗还没准备好,当下的风险还没解决,莫谈更遥远的将来(土豪除外)。
至少要符合「四百万预备役」,并且有能力向「四百万俱乐部」迈进。才基本具备买储蓄险的条件。
2、买储蓄险的保费预算,不会影响未来十年内的支出需求。
储蓄险都是中长期计划,短期内用钱,对现金价值积累的影响很大,不划算。
所以交保费的钱,绝对不能是十年内就想用到的钱。突发需求可以用减保或者保单贷款来完成,但是可以预见的支出,就别放到保单里了。
3、有长期的资金使用目标,需要托底配置。
教育金、养老金,都属于长期目标。
越是重要的、长期的目标,越要遵守两个原则:
1)分散配置,避免单一产品类型导致的集中性风险。
2)做好「保底方案」,把安全垫做高做厚。
储蓄类产品就是这个「保底方案」。
4、乱花钱、乱借钱、乱投资,管理财富能力欠缺。
保单前期退保有损失,会心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毁约」的成本,提高了保单留住的可能性。
我见过很多「会搞钱」的人,我也见过更多「能霍霍钱」的人。
当「管理财富的能力」跟不上,「手里有钱」反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这种情况下,收益率高还是低已经完全不重要了,因为真正的问题是「本金可能随时就没了」。
赶紧找个地方攒起来,保留一定的控制权,同时增加自己用钱的心理成本,才是正事。
这种情况,前三条都可以忽略。
一、缴费期怎么定?
资产量比较大,更注重资产「归属权」的,防止「夜长梦多」,一次性趸交就好;
不想占用太大的现金流,对未来短期内的资金状况也比较有数的,3-5 年比较合适;
高管、白领,资产总量适中,收入相对稳定的,可以考虑 10 年交。
二、保障期间怎么选?以及同类产品的选择
1、如果不确定这笔钱到底什么时候用,或者想作为养老金,直接选「至105岁」就好。不耽误中间用钱,还能长期保留保单。
2、如果又想自己随时领取,又想在 20/30 年后,把剩下的直接一笔给到孩子,那就以孩子为被保险人,选择保障 20/30年。
3、如果这笔钱确定要攒 10-20年,中间不需要领取,到期直接一笔拿回来或者给孩子,则建议看看另外一款「福佑金生」,4.025%预定利率,3.8% IRR,表现更好一些。
4、如果是纯粹想给孩子准备教育金,自己不动用,则建议选择「天天向上」。
以上,就是对「金满意足」这个产品的拆解,有点长,但这类产品要比重疾医疗都难理解,也很容易被放在错误的位置上来评价。
要深刻理解这类产品,既需要一定的财务实力,也需要对理财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这类产品,你觉得适合什么样的人呢?
奶奶摔骨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