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深圳参加前海数字保险大会,见了好多人,趁机把合作伙伴几乎整个闭环链条全「撩」了一遍,从商品到运营,从顾问老师到理赔老师,一个也没放过。信息密度极高。和专业的人沟通问题真的是过瘾,就是灵魂都要呲出火花的那种。结果就把自己累的半死,好不容易养好点的腰又僵了,开完会瘫在酒店的床上等外卖。还好吃的很爽,在北方呆久了,实在是想念粤式点心,几乎每天都在喝皮蛋粥。
会上我的演讲主题是《自媒体IP的价值与责任》,在结尾我总结了四条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保险行业同仁的建议,其中一条是:
多了解保险行业的运作机制和保险公司的架构,与核保、理赔、客服等各个部门都多接触学习,加强对保险闭环服务的理解。
其实这一条也适用于咱们买保险的老百姓。倒不是说咱们也得跑去保险公司撩这些老师,这活儿留给我干就行。而是说,保险这个东西吧,虽然最后的承载是某个保险产品,但真的只是个表面。一方面,一个产品从设计的初衷就就会影响最后落地的方向,咱们能看到的产品,都是已经被筛选出来的结果,而筛选的过程,是大多数人get不到的。另一方面,真正的服务体系开始启动,是从投保完才开始的。很多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挑选和比较产品细节上,却完全不考察一下投保渠道的闭环服务是如何承接的。当然,在关哥这里,这个部分是我在做的,之前也写过文章介绍过,回头我再系统的整合一下。有好多人留言提问,都是买完保险之后的问题。我回答完总爱问一句,你们当初找谁买的,怎么不帮你处理呢?答案五花八门,要么找不到人了,要么解答不了,要么觉得TA没我专业。甚至我还听咱们顾问老师说过,有读者投保完,刚表示很满意,转头就把顾问老师拉黑了。顾问老师都懵了,这是啥情况?以后有事儿,比如改个受益人,或者要理赔,你找谁帮你做服务指引啊?还是说你已经把所有流程都摸清了?反正我每年都花大量时间,和各部门老师沟通,获取一手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价值,要比「哪个产品性价比最高」这种问题重要多了。而这些信息,并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体现在配置思路、产品推荐这些方向里面。
这几天业内的大件事,是互联网人身险新规落地,各方都在做解读。整体思路就是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保险市场,设置准入门槛,把一些细节明确化、具体化。规则比发展具有滞后性,监管肯定是越来越严格的,行业阵痛之后会更加有序发展。我觉得特别好,一方面净化行业,一方面利好用户。为了更加符合新规要求,咱们号会近期再进行一次迁移,更换主体,但其他的都没有变化,我还是我,不一样的烟火~不过想提醒下大家,每次有个什么行业政策出来,最后都会被某些人七歪八扭的落到炒停售上。确实会有一些公司会失去某类产品的经营资格,一些现有产品也会因此在年底前下架,大家提前理清自己的需求,别到时候被停售氛围裹挟就好。
新规落地之后,2019-2020年前后那种白热化的产品竞争几乎不可能再出现了。实际上我去年就说过,当时的定价策略,真的不是常态,大家不要把对互联网保险的第一印象当成固有印象。
当时投保了,确实是幸运的。但现在的产品,也很好啊!!
老有人跟我说对现在的产品不满意,再等等。我这么说吧,能不能等到呢?说不定能。但是什么时候有?不知道。
现在出个产品都老费劲了,设计出来保险公司不一定能接得住,毕竟还要考虑偿付率和运营风险,接得住的不一定能报备下来。大家没发现吗,之前两年的爆款产品,背后有好多家公司,有好多家我都特别喜欢。现在那些公司呢?保险公司也要先能存活下去,才能保证我们的保障是稳固的。不能「又要马儿快快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对吧?关键是,风险不等人啊朋友们。这些年,什么「等待期内出险」、「拖了好几年没买保险结果体检出问题买不了」这种事儿见的还少吗?这种情况,有个平安福都比裸奔强吧。这种话我不爱说,一说就有人说我制造焦虑。其实我有什么可焦虑的?焦虑赚不到钱吗?我中间两个月没更新啊,大家看我像焦虑的样子吗?还不是替别人焦虑。我这次也跟商品老师一起聊了很多,现有产品足够好了,你说你考上复旦不去,非要复读考清华,那我也拦不住。
百万医疗新上了一个,太平洋的,20年保证续保,质子重离子/特药责任写进合同(也就是说只要正常续保就能一直享受,如果是附加责任则不一定)。
最近不是都在热议120万一针的CAR-T抗癌药吗?也写合同里了。
来,给商品老师鼓掌。
另外,关于重疾险的选择,我很久没强调了,今天再强调一次:
有条件的,一定买多次重疾。
四年前写的理由,放到现在依然成立。而案例比之前更是多多了。
重疾,就要买多次赔付
当年买多次重疾的人,已经理赔了
你现在问我重疾险推荐,我仍然坚定不移的首选健康保。
真的是很累的两个星期,但再一次确认了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和判断,是准确并前瞻的。我一般不这么夸自己,但这次,我希望给自己多一点肯定。
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
爱你们,笔芯♥️
上一篇:
规划保障,就是规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