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替代创伤”
本文写给尚未复工的宅男宅女
宅家许久,疫情肆虐。
猪年刚过,终于过上了猪的生活。
你知道今天星期几吗?
想做事的时候,你经常走神吗?
你觉得家里人火气越来越大,电视声音越来越响吗?
你做梦多了吗?梦见让你不高兴不舒服的情景了吗?
你经常不自觉的关注疫情信息吗?
不得已上街,见到人,你害怕吗?
……
虽然没有身处疫区,但也许你正在承受着
“替代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是指消极信息刺激的强度超过人们的心理和情绪耐受极限,间接导致各种心理异常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这一概念由McCann和Pearlman(1990)首次提出,最初是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因长期接触来访者,受到了咨访关系的互动影响,导致本人的心理也遭受到创伤。现在也指普通人体验到他人所经历的灾难后,因为共情(或同理心),间接导致自己的身心出现困扰,影响到人们此后的生活和观念,甚至导至精神崩溃的现象。
替代创伤的主要症状表现
厌食;
易疲劳;
体能下降;
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做噩梦;
易激惹或易发怒;
容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
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惧、绝望,并伴有创伤反应与人际冲突;
......
等等。
为什么会产生替代性创伤呢?
因为,我们是这样的人:
1适应负荷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高度警惕、时刻关注、随时应对的机制。短时间的应激可以有效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期末考试大家应该有体会),但如果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适应负荷”,各项生理指标(血压、血糖、皮质醇、肾上腺素等等)居高不下,造成身心健康的累积性风险。
两个鲜艳的东西,我们是先看见苹果好,还是先看见毒蛇好?当然是先看见毒蛇好。人们在面对各类信息时,更容易注意、记住并传播负面的信息,并容易将模糊不清的信息解读为负面信息。经历严酷的自然选择和适应、一路坎坷进化而来的人类,进化为大脑对负面刺激的反应比对积极刺激更强烈。因此,一些耸人听闻、阴谋论性质的信息大行其道,很容易俘获人们的大脑,比如 “病毒是A国阴谋!”“楼下有病,楼上无接触感染!”“山西农妇离汉42天后病发“。如果每天沉浸在这类新闻中,我们将惶惶不可终日。
同理心强的人,看到别人遭灾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当事人的痛苦,就好像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从心理学角度看,共情的过程伴随着认知资源的损耗,心理资源的过度损耗将使个体无力对后续的负面刺激做出有效应对。
安全感低的人面对突如其来的负性刺激时,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与此相应,他们往往会问“为什么会这样”?“我能做什么” ?当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时,会深深地自责,这种内疚和无力感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病毒肆虐,
我们要在寻找病毒疫苗的同时,
注射心理“疫苗“,自我觉察,自我保护。
大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面对不靠谱的世界,让自己更加靠谱
应对不确定性事件的最好方法,就是增加自己的确定性。恢复从前的作息时间,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保证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照顾好身体。宅在家里,生活步调被打乱了,心理也会受到相应影响。因此恢复正常的生活,为调整心境打下物理基础,也是恢复安全感的最简单方法。建议每天在线上班时间,也要穿好正装,适时运动,保持专注力。
2
面对不积极的信息,让自己更加积极
手机的频繁使用,带来了疫情信息的爆炸,文字的、声音的、画面的、视频的,全方位无死角,负面信息成为了人们的最大压力源。建议大家少接触道听途说或负面刺激的信息,多关注其他方面的正面新闻报导,平时看些轻松的书籍和电视节目,转移注意力。因为无论怎样,生活都要继续。
3
面对人与人的疏离,让交流更加丰富
疫情防控引起了人们社交方式的改变,有些人突然感觉到外界的不安全,无法和他人接触交流,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品味不安。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即便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孤立自己,要有意识地提升陪伴家人的质量,同时利用视频、音频、文字等,和朋友、同事多交流。
4
面对杂乱无序的思绪,把行动加进来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心烦,那么最好的办法是花些时间理清一下自己到底有哪些想法和感受。比如我们对病毒感到恐惧,那就可以多了解一些病毒和传染病常识,少出门,从学会戴好口罩,学会洗手开始做好应对。如果觉得面对疫情,自己是无能为力的,那么就可以多读些相关资料,把自己的专业、兴趣结合起来,多创造一些有益的精神产品。
5
面对外界的压力,找到内心的出口
面对疫情,我们的内心是愤怒而无助的,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禁足“,让这个春节过得如此漫长?其实这些问题,作为个体,当前我们是很难找到答案的。所以我们需要换个想法,把这段时间当成生命中难得的独处和休闲时光,看看书,写写字,弹弹琴,健健身,让生活更加充实,内心更加和谐。
作者:苏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军事学硕士
美国认证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士)
北京社会心理联合会理事、北京志愿基金会理事、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咨询中心理事
关注公众号
发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