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一个失败的创业者,也是一个自由的创造者

Jade 禅与宇宙维修艺术 2020-03-17
tin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订阅“禅与宇宙维修艺术”,除了文字内容,我们还出品了及《冥想与大脑维修艺术》线上课程

封面/Joan Cornellà


 创业是什么 


三年前,我亲手了断第一个,也可能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创业公司。怀着对员工,合伙人和投资人无限的愧疚,毫无生活的方向。说是愧疚,不如说是把自我困惑投射到了承担结果时的软弱和矛盾。


那时候全世界还仍飘扬着对“创业”这件事的赞美。就算是一个创业者第一次,第二次,第 N 次地倒下了,立刻可以挂上“连续创业者”的旗帜,干下鸡汤,又是一条好汉。大部分不死不活的创业者,都在寻找下一个创业机会。而未出茅庐的年轻人,也觉得创业是一种远远高级于找工作的选择。


年轻的创业者如同一种商品,是投资人盘中的猎物,供应链上的半成品,战场上乍看同一战线的好兄弟。而投资人手中的大把资金,也进一步点燃了创业者那本来就不成熟的心智,不去辜负这美好时代。不是连续创业的故事太迷人,而是创业的试错成本表面上太低了。创业者亏的不是自己的钱,投资人亏的也不是自己的工资。鸡生蛋,蛋生鸡,而谁又造了这个养鸡场呢?


有一次参加某中国一线 VC 的年会,对一个画面记忆犹新。晚宴环节,基金的几个合伙人把公司估值最高的十来个“独角兽”公司,也就是在那时看来这个基金的“全部希望”排在了一个圆桌上。在那个圆桌,合伙人们轮流弯腰敬酒,觥筹交错,称兄道弟。而后面一桌一桌轮到各个行业的“普通的”被投公司的时候,只是清清浅浅地碰了一下被子,说了几句场面话。


看着几个中国最成功投资人微醺的脸,我突然觉得非常滑稽。直到今天,他们也是中国收益最高的基金之一。而那一桌独角兽创业者,有上市的,有暴雷的,有破产归零的,也有已经被抓进去的。早期风险投资人的商业模式,其实是 1 万个里面出 1 个独角兽,而 1 个独角兽带来 1 万倍的回报。然而,不真正跳进去创业的创业者,恐怕永远不觉得自己会是炮灰,是分母,是碰运气的试金石。


没有谁是弱者,每个人都是愿赌服输。


| 波兰艺术家 Kajetan Obarski 作品


当时我们做企业 saas 服务和供应链金融,盈利模式是作为互联网金融的资产端,用供应链数据评估风险和信用。在那时看来,那是一个技术与数据驱动,符合逻辑,也符合趋势的商业模式。但现在回头看,沾上了互联网金融,不进去就不错了,全身而退竟然是一种最幸运的结局。毕竟,赚多少钱比得上清白和自由值钱呢?


我对投资人没有偏见,对创业者更没有。我只是认识到,创业这件事,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在一次次头脑风暴,非要憋出商业模式的战略会议上;在融资困难,害怕发不出工资的失眠的深夜;在看着年纪跟我相当的投资经理在大聊特聊“我会看人”的时候,我都像在那个年会晚宴的夜晚一样,出现了身心的恶心不适。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也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


有一个至今是好朋友的公司投资人过了很久在咖啡厅问我,你觉得你当时做不下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说,因为我不喜欢。他说,不对,你这个答案肯定不对。一个合理的东西不用喜欢,也能成功。你就是当时软弱,没有狠心转向另一个方向,一股气赌下去。我坚定地说,不是,就是因为我不喜欢。


事出偶然,当时创业项目的起点,是受到一位长辈投资人的点拨,决定一起去盘活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很有价值的技术资产。虽然企业战略和商业路线都是我自己定的,各种行业分析和为什么要去做这家公司也是我自己想明白的,但最早的那个初衷,那个梦想,那个 idea,不是我的。


这就导致,除非我是一个极其渴望成功和金钱的人,不然在凶险至极的九九八十一难的每一难,我都在挣扎。任何的成功都是需要代价的。有很多个时刻,我都觉得我已经不是我。哪怕风再高,猪再多,创业依然是每一秒都在战争状态和危险边缘的极限运动。


我想起 Bob Dylan 的一句歌词,I gave it my heart, but she wanted my soul. 就是那种感觉,我掏心掏肺掏青春,但它还想要我的灵魂。


这还导致,“创业”离“创新”越离越远。硅谷的创投文化,最早是对创新的无限可能升起的信仰。是互联网创新的可能性给了创业者机会,而不是创业大佬的成功形象。


创业是一种“特殊职业”,需要魄力,口才,融资能力,管理能力,甚至撕逼能力。管理一个 15 人的公司,和 3000 人的公司,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可我们常常忘了,它更需要融资意愿,管理意愿,竞争意愿


有着大批的融资和员工,不仅意味着拥有权利,也意味着失去自由。更何况,并不是所有人都渴望权利。我自己就非常不喜欢“管理”这个词和这件事,我讨厌给别人定规则,讨厌限制别人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交成绩,这个月要完成多少 KPI。让你选择做一个一年有 0 天假期,身价几十亿的创始人,和一个一年赚几百万,没有员工的自由职业者,你并不一定会选择前者。


有些人天生适合创业这种“特殊职业”,有的人更适合做一个自负盈亏的小私营企业主,有的人适合在外企或国企打工,有的人适合不稳定的自由职业。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 波兰艺术家 Kajetan Obarski 作品



 创新是什么 


创新又是什么呢?


创新是一种行为。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创造出世界上从未出现的东西,实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创业是去赢一场游戏,而创新是发明新的游戏规则。在创业领域,我们常常会说一句话,Idea is so cheap. 活到最后的永远不是第一个发现一个 idea 的人。太早,时机未到容易死掉;太晚,竞争激烈成本剧增。好的创业者,是赌对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创新趋势。而好的创新者,往往不屑于重复别人做过的事。


创业不一定是在创新,创新也更不一定要以创业的方式来完成。做一道菜谱上没有的菜,设计一套新的瑜伽序列,发明一个废物利用的方式,这都是在创新。互联网带来的是创新效应的放大:当你创造的不是一个实体的生产模型,也不是纸上的文学艺术,而是电脑中的产品代码,或互联网世界的数字内容时:它被生产,消费,复制,传播的效率提高了成百上千倍。


我的朋友,晚风说嘉宾王登科(E25:Jade & 王登科),是个极有天赋的产品经理。他曾经获得百万级用户的产品有:


猫呼噜:云养猫,可以调节猫呼噜的频率和声音

https://m.niucodata.com/cat/cat.php
押韵灵感:通过 AI 自动生成说唱押韵的歌词

https://rhyme.niucodata.com

:强制放下手机一段时间,同时贡献手机算力给外星人探测项目

:查看历史上任何一天 NASA 拍摄到的火星的照片
……


这些天马行空的产品,有些只是一个网页,有些只是小程序,有的收费,有的免费,但都没有变成创业项目。不得不说,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天才级别的创新者,但创业却不一定能苦尽甘来。这就如同一个好的记者不一定能做一家媒体;而反过来,媒体公司很容易倒闭,但好的记者却总有影响他人的机会。


这个世界上最能体现“创新不一定是创业”的例子,就是开源项目开源协作——人类的未来)。大部分开源项目是非商业化,或与商业化公司相互独立的。Reddit 上曾经有一个火爆的互联网开源游戏,叫做 Pixel Map 像素画:一张电子画纸被切分成 N 个小方格,一个用户只能给 1 个小方格涂色。惊奇的是,全世界网友在零沟通的条件下,绘制出了许多复杂而美丽的图案,可谓人类奇迹。更妙的是,这个游戏作为一个开源项目,不仅免费,而且公开代码,其他程序员可以随意使用或分叉,成立新项目,不管是商业的还是非商业的。


比特币也是开源项目的神奇典范。中本聪发明了比特币,但很难说他“创业”了。因为比特币的所有代码是开源的,没有融资,没有公司,就连中本聪本人想要拥有比特币,也要靠公平地参与挖矿。


创新是循序渐进的。因为我们所提及的“创新”,不只是想象出一个奇葩的创业点子。那叫臆想,不叫创新。创新是为了用新的方法,去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


| 波兰艺术家 Kajetan Obarski 作品



 从 0 到 0.1 


Idea — 执行与修改 — 推出产品 — 用户体验 — 迭代 Idea


这是创新要经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产品,可以是一个 App,一道菜,一个自媒体,一艘人造火箭。关键是,不管用户是谁,有多少,它必须解决某个群体的某种问题,哪怕这个用户只是你自己。


我妈常常给我讲土豆的故事。有一次她小时候不知道家里拮据,邀请了班里一大帮同学来吃晚饭。结果姥爷用家里几乎仅有的食材 — 土豆,用尽方法做了一大桌子菜。煎炒烹炸,十分美味,每个人也都吃的很开心。但这一大桌子菜的临时创意,是为了在有限的条件下,喂饱一大群孩子,也能吃的开心。


过去 10 年倒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里,最多的死因是:伪需求。尤其是 O2O 时代,仿佛世间万物都能跟互联网扯上关系。上门 xxx,定制 xxx,还有各种关系的社交 xxx……创业者或产品经理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幻想中,觉得逻辑自洽就代表真实可行。而在补贴引流的初期操作下,投入了沉没成本,更容易陷入“我的产品不够好,要迭代产品”,而不是承认“这个产品根本没有需求”这样的陷阱,开始自我洗脑和继续投入。


比如,“专门给男士的洗发水”,“律师 O2O 服务平台”,“离婚人士社交软件”,“只有女生能来的酒吧”……很多听起来不太靠谱的点子,在当时也可以打动投资人,打动自己,是因为有太多独角兽的成功案例在创业的起点听起来也匪夷所思。谁能想到互联网可以让陌生人住进自己家里,还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酒店”公司呢?


那么,如何区分只有一线之隔的幻想和理想,如何检验一个创新想法的价值呢


| 波兰艺术家 Kajetan Obarski 作品


 1   最小单元化 MVP


不要一下子去想做一个很大的产品,很复杂的服务。先从能够缩减到的最小,最简单的单元产品开始。


比如,我在 2019 年参与的开源项目“一块广告牌是一个以“线上公共广告牌”为载体的经济学实验。在广告牌的竞拍机制上,我们引入了一个最新的经济学概念 — “哈伯格税”。但是,区块链本身就是一个技术不成熟,用户基数极小,教育成本极高的领域。要使用这个广告牌,首先要学会自己创建区块链钱包等步骤,门槛很高。我们不该在最开始就把一个前沿技术,和一个前沿经济学概念混合在一起,而是应该先从最简单的交易机制开始,有了用户群再分叉出更复杂的版本。这就是我们在最开始犯的一个错误


相反,做冥想小程序的初衷,是因为我觉得我所使用过的所有冥想类 App 都太过复杂,让我不仅不能安心还会更加焦虑,今天推给你要学的课程,明天又推给你一个新的背景音乐。所以我们第一版的小程序,只有非常简单的计时功能,仅仅是个适合冥想的计时器。这样一个功能的小程序,几乎一周就可以做好,开发成本也非常低。


有了用户基础后,我收到了大量的产品功能反馈。在迭代产品上,我遵守几个原则:


在每一个版本只迭代一个新功能,这样有利于检验
任何一个新功能,都必须是我自己原生的需求

使用多的功能保留,鸡肋的功能删除,哪怕花了时间和心血


 2   先去做,不要空想


我有一个自己有公司,且在很多个不同领域都很有才华的朋友,经常给我打电话,说“我决定了,我未来 3 年要做这样一件事……”我说,你为啥要计划那么久的时间?有可能一个月就想放弃了,先去做呗。


聪明人总是喜欢把一切都计算周密,全盘掌握。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对“失败”的容忍度很低。如果一件事情我们做了,放弃了,失败了,总是有巨大的心理压力,那还不如不开始。


我做播客采访过 40 个人,这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嘉宾都在第一次播客体验后决定开一档自己的播客,有的连设备都买好了。但真正开通发布,做了超过一期的人数凤毛菱角。《晚风说》的起点是什么呢?我跟张潇雨老师录了一期他的节目《得意忘形》。第二天,我买了设备;第三天,我跟一个朋友实验做了一期访谈;第三天,我随便起了个名字,并找插画师朋友画了个 logo,上线平台;第四天,我觉得挺好玩的,效果也不错,就约了另一个朋友……


有的事情,100 个人想做,10 个人做了,5 个人坚持了短时间,2 个人坚持了长时间,而你坚持下来了,仅此而已。你没有比别人更有才华,更有资源,你只是出于某种原因坚持了,不管是因为你更有耐心,还是更傻。


然而,没有坚持下来就是什么羞耻的事情吗?我觉得完全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即时地放弃不适合自己的东西,专业、工作、感情,都是一样。如果我当时不及时认清自己完全不适合金融行业,可能会成为一个平庸的打工仔,在 30 岁的中年危机看着自己感到绝望。如果我前两年没有遇到瑜伽之后“喜新厌旧”,放弃了网球,那我现在还是自己 ego 的奴隶,为了进步而努力,意识不到自己并不喜欢任何对抗性运动。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先去做了。


| 波兰艺术家 Kajetan Obarski 作品


 3   相信数据,不要相信评论


如果你去看每一个 vlogger 的公共号或微博网友留言,你都会发现大量的溢美之词。这是个概率事件。无论你在做多么小众的产品或服务,这个世界上都会有一小撮“忠实的粉丝”。这就好像无论你是一个多么小的宗教,也会有自己的信徒。


事实是,对你的产品没有需求,漠不关心,或用了后觉得再也不想用第二次,看了文章后不想关注的其他人,并不会给你留言。所以,selection bias 是一个陷阱,让我们无法客观地评价一个新的产品是否有前途。


但是,数据是不会骗人的。你写出了一篇爆款,代表这就是大家需要的内容,这就是你可以继续寻找的规律。你的产品迭代上线上,用户迅速增长,或迅速流失,就是在告诉你这个新功能到底好还是不好。


还是以做播客为例,随着样本量增大,比如已经做了 10 期节目,你完全可以从数据上看出,这档播客是:
A.  完全没有人听,在自我陶醉
B.  内容好,订阅用户活跃度高,但需要时间积累
C.  内容好,但依靠爆款,用户留存困难
D.  内容还行,但没有口碑效应,不花钱难以吸引新用户
…………


付费产品更加如此。付费是最真实的数据,因为用户要付出真金白银。它可以告诉你你的用户群体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比如,一个美妆博主可能有非常多的粉丝,但是由于美妆博主实在太多了,推荐的产品也非常同一。所以粉丝很难愿意支付溢价,品牌也不愿意让利太多。旅游博主相似,看起来可以免费吃喝玩乐,和有少量的广告费,但由于信息十分透明,基本很难真正销售什么商品或服务。


不过,所有的规律都是用来打破的。而方法就是去试验 — 迭代 — 用数据去检验。别人用脑子想出来不合理,不理性的东西,你用真实的数据证明是可行的,就是巨大的机会。


| 波兰艺术家 Kajetan Obarski 作品



 创新从何而来 


大部分的创新就算有用户,甚至能卖钱,也还是离稳定的商业化,离“能用这个养活自己”有很大的差距。


但首先,创新一定要有结果吗?我深深地相信,“做出点儿不一样的事”,“留下点儿属于自己的什么”是刻在人类 DNA 中的生物本能。跳脱出“一件事”,而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创新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一个人成长的点点滴滴,是我们留存在这个星球上的一点痕迹。


创新的原点是什么?是真正相信


ELon Musk 必须相信地球有一天会被摧毁,才会刻不容缓地建设 SpaceX;

Phil Knight 必须相信有一天普通人都会穿着运动服运动鞋上街,才会做出 Nike;

Alexandra Elbakyan 必须相信知识应该是世界平权的,才会冒死创立 Sci-Hub,到现在都没人知道她在哪。


栽一棵树,你必相信时间;
怀孕生产,你必相信生命;
为理想放弃一切,你相信六便士外还有月亮……


读多少关于“创新”的书,灌多少鸡汤,学多少方法论都是没有用的,因为创新的原点在你自己心里,不在任何“别的地方”。每个创业者都相信着自己的故事,不论这个故事最终是化茧成蝶,还是作茧自缚。真正让我敬仰所有创业者,和创造者的,是他们曾经在某一刻,完完全全地相信着某种可能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创新是无法复制粘贴的,因为我们无法自欺欺人。别人相信的东西,我不一定真的相信,反之亦然。


回到投资人问我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坚持自己的答案?因为相信才会喜欢,喜欢可以成为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板,掩盖其他的劣势。别人觉得痛苦的,你觉得享受;别人渴望结果,你乐在过程。别人要看到结果才相信的,你在没有发生之前就坚信了,这就是创新的原点


在设计和上线 20 x 12 Club 线上冥想社群之前,我十分厌倦互联网上的各种有用无用的群。有一天,我退出了除了我自己建立的所有微信群,还为了解散公众号的粉丝群,发动了“24 小时,原地毁灭”的行为艺术。


因为我相信,关系并不是永久的。并且大部分的关系没有任何意义。想要不失去人脉连接,不错过圈内信息,只会徒增焦虑。有的时候,短暂的东西才令人珍惜,小比大更高效,少比多美


但真正激发灵感的,是在去尼泊尔修道院之后,我对“学习是什么”的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会越来越公开、免费、可得。更何况,有时“知识”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在那座修道院里,所有的知识就是一本 8 页的小册子,别无其他。老师禁止我们看任何其他的书或上网,因为在冥想这件事上,知识就是障碍,实践才得真理。


那么,我为什么要千里迢迢飞 2 天,换 3 个飞机,来到这个公路都没有的小镇,连知识都学不到的情况下,在这忍受 10 天艰苦卓绝的生活?我究竟图啥?!


为了环境。没有知识,也没有语言,20 个互不相识,来自世界各地,年龄相差悬殊的陌生人,其实每天都在用行动去影响对方。真正的学习和进步,是自发的,自我的。这个难以言说的品质,被释迦摩尼称为“自性”,人人皆有。


从小到大,我们很少去质疑,到底什么是学习?我们努力挤进去的名校,交了好多钱的教育,到底是什么?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在互联网上,好老师的好内容也全部在线,这个问题的答案又变成了什么呢?


20 x 12 Club 作为一个实验,不仅局限在冥想领域。我觉得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即是我认为未来世界教育的模样:一种小型临时的,可以是纯线上的,可以是免费或付费的,人以类聚的共同自学组织。一个人可以依据兴趣,目的,身份成为多个小型临时组织的成员或组织者,灵活高效。


人生就是一个关于自我的实验不是吗?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喝酒好,喝酒不好,喝多少好,喝多少不好……真相很可能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那么,何不自己试试?前一阵,我连续几晚喝葡萄酒,感到入睡兴奋,睡眠质量下降。几天前,我决定戒酒一个月,自己去体会身体的反应。我不需要现在去下定论,哪种好,我要怎样,我要先拿自己做实验。


最终,创新的原点是相信自己


自从做播客以来,收到非常多让我感动的建议。其中最广泛的就是,“2个小时是不是太长了?这样会非常小众。”


我想回归一个更原始的思考:内容是大于形式的。只有好内容和不够好的内容,没有“观众最喜欢的形式”。想要坚持我要表达的东西,就要不断去磨炼出更好的内容,而不是尝试降低形式的门槛。如果一个内容足够好,2 个小时,3 个小时听众也会找时间听完。刷牙听,开车听,跑步听,停下手里的一切去听。否则,为什么大家会花 2 小时去看一场电影?整夜熬夜刷美剧?


疫情期间“禅与宇宙维修艺术”尝试策划了 3 场分别以冥想、中医、自然为主题的线上分享,形式是免费收听,自愿发红包。这是因为我们对“好内容”和积累了 2 年的用户群体十分自信。变现是价值的自然结果。


创新是一种乐趣: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改变了产品的一个小小变量,看到了数据的明显变化,赚到了钱。这种乐趣也许能对冲失败的失望,也许不能,不过总比一辈子什么都没试过的好。


创新可以无心插柳柳成荫,也可以无心插柳什么都没插出来。但正因为它可以无目的和不被结果驱动,你的心才是自由的。这可能就是我所定义的“有趣”吧。


写这篇文章是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伸出手来,抓住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创造力。如果碰巧,你的“创新”顺其自然变成了“创业”,那么祝福你,相信会是一个很好的结局。


而如果这份创造没有结果,没有收入,没有改变你平凡的人生,那么也祝福你,因为你会是一个有趣的人。最后请观看我最觉得“最有创造力”的 B 站博主之一,王村村曾经刷遍全网的演讲 ——《成为一个无聊的人》。





■ 公众号接受 BTC 和 ETH 打赏


BTC 地址

3Gm3e79QrpbFSYC64GYm1jYezekCYk72gU

ETH 地址

0xE4cD2f942f9a9Cc1c1ABc897C784129B5C57a5bf


 更多栏目 


访谈类播客

冥想小程序

线上冥想课程




你可能错过

晚风说 E15:Jade & Ryan
卡壳青年 — 如果有一天你谁也不是
我们差点就以为,一切只会越来越好



· end ·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Walter Mitty


禅与宇宙维修艺术

账号:cosmosrepai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禅与宇宙维修艺术”。转载请联系微信:xiaopangljl,禁止一切私自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