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家40年 | 一个炭火盆:40年前暖人心 40年后见证爱

生炭火盆可是一门技术活,有的人用一小卷纸,能将火烧得红红火火,有的人鼓着腮帮子熏红了眼也“生”不起来。童年的冬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蹲在炭火盆旁看爸爸得意地“生”出的那一盆红里透着蓝焰的火。“我家40年”的故事就从这个炭火盆说起,尽管它再也平凡不过,却见证了我们家庭生活的变迁……

讲述者:刘德邦,男,61岁,退休乡村教师;

记录者:刘艳萍,女,32岁,讲述者小女儿。


  1978年,21岁的我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学校建在迎风坡,每逢秋冬季节,凛冽的寒风便会从破旧的教室门缝里一个劲地往里灌,冻得我和学生们直打哆嗦。挨冻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就和几个老师一起用土块垒了个土炉子,用煤和土的混合物做成燃料。土炉子被放在了教室角落,暂且让学生们暖和暖和。虽然,土炉子通烟效果差,尤其是刮北风时,满教室满处都是烟,呛得大家直打喷嚏、流眼泪,但是总算教室里有了热气。

  解决了教室取暖的问题,可孩子们上学、放学路上,依旧挨冻,不少孩子感冒咳嗽。我又发动学生们,从家里带来铁皮罐子,用铁丝穿过罐子,在罐底垫上些烧过的木炭灰,做成一个个小手炉,孩子们提着铁皮罐,倒也能暖个手。这样的铁皮罐炉子,我也给自己做了一个,一直用了好久。

  1982年我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小窝”,父亲托人在山里寻到上好的柏木,请木匠打了一个“炭火盆”送给我。方正的火盆架子被母亲用桐油擦得锃亮,一起送过来的还有10斤木炭。即便是这样,那年入冬,我们依然迟迟舍不得“开火”,总想再撑撑,打算撑到“三九”“四九”。冬至那天,我们终于点燃了炭火盆。烧得通红的木炭散发出温馨的火光,房间也瞬间温暖了起来,我们的心也随着荡漾开。我们邀来三五好友“围炉夜话”,一边吃着饺子,一边聊理想。末了,还会丢几个马铃薯、红薯到炭火盆里,烧一些蚕豆、玉米棒子。不多时,整个屋内就飘出烤红薯的清香,听到蚕豆炸裂的“噗嗤”声……

资料图

  温暖的日子总是让人忘记“物资缺乏”这件事,炭火盆一连用上好几天,突然发现木炭用完了。无奈之下,我们又咬紧牙熬到了年关,等到年三十,炭火盆才又重新被烧得旺旺的,憋了好久的它将满腔的热情散发至屋子的每一个角落。那一晚,炭火一直未灭,驱走了寒冬的凉意,并带着全家人对新一年兴旺的期许,红红火火的“旺”到了大年初一。这以后许多年的冬季,有雪花的日子,我和妻子、孩子们都是围坐在燃烧的炭火盆旁,妻织着全家人的毛衣、毛裤,孩子们端个小桌在一旁做作业,度过一年又一年。

  2012年,做了三十多年乡村教师的我终于光荣“退休”。时代飞速发展,现在的孩子们有了各种取暖的“神器”——暖手宝、加热坐垫,甚至还有带USB接口的“暖脚宝”。我们也再也不会经历冻脚后跟的日子了,我和老伴儿也搬到了城市里。儿子孝顺,知道我和老伴儿有老寒腿,还在家里安装了电暖气,实现了全屋供暖。到了冬天,待在室内如沐春光、惬意无比,不用裹着一层又一层的保暖服,我们的老寒腿也好了很多。而那个陪伴了我们近30年的“炭火盆”也光荣“退休”,我把它也带进了城里,当古董一样放在储藏室,连同那些珍贵的年年岁岁。(武汉文明网) 

【记录人的话】

取暖,多么生活气的一件事儿。爷爷曾经将炭火盆送给了爸爸,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如今,爸爸住在全屋供暖的新房里,从反哺之情中体会儿子对自己的孝心。40年,变的是取暖方式,不变的是家人们始终互相取暖、互相扶持的深情。如同珍贵的炭火盆一样,这份深情会被家里的每个人都珍藏在心里。


相关文章

■ 一把算盘:“噼啪”声中打出幸福人生

■ 一本集邮册:方寸间见证40年巨变

■ 一台放映机:40年前令人羡慕 40年后收藏记忆



审核:邓植尹 胡杨

责编:张殊凡 卢娟 王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