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怀念海蒂||那个为女性探寻性福的边界却惨遭流放的女人⋯⋯

特约作者 裴谕新 蓝小姐和黄小姐 2020-11-05



“连你的模样,都违背了所谓的常识“


                      ——纪念海蒂,谢谢你出生在我之前



一、熟悉又陌生的女人海蒂



在雪儿·海蒂去世的消息传来之前,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她真实的模样,没有想过她多大了,没有任何念头去了解一下“这个人“。


因为她不是作为“人”存在于中国媒体,也不是作为“人”存在于学术界。


在她之前,破圈的性学大咖,有弗洛伊德、马斯特夫妇、金赛,名字像她一样突破了职业和国籍的限制,在美国、在世界为人熟知。他们,不仅学术上有传承,个人生活也被认为是对学术有贡献的,是彼此成就的,所以他们的生活都被拍成了影视剧,成为有个性的人物,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有传记片、马斯特夫妇有影射的影视剧、金赛也有传记电影,《金赛性学教授》2004年9月4日在美国,比尔·肯顿执导,连姆·尼森、劳拉·琳妮等主演,讲述了金赛教授如何致力于研究人类性学研究的故事。


海蒂的名字应该比他们更为响亮,因为1976年出版的《海蒂性学报告.女人篇》,当年就卖了千万册,翻译成18种文字,加上其后二十年内她新推出的男人篇、情爱篇、家庭篇、职场篇,以及自传,海蒂报告一共卖出五千多万册。任何性研究作品的普及度,都超不过海蒂报告。


2002年,《海蒂性学报告》中文版面世。


这是2002年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海蒂性学报告》,售价58元,内文介绍海蒂道出了长久以来在以男人为主导的性文化后的另一种声音,她在1987年被《世界年鉴》选为25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妇女之一。


我在广州天河购书中心的书架上,看到了一整排的摆放。随手打开看了两页,就再也放不下。2003年,我到香港大学读博,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女性性研究”。10年之后,我做了女性自慰研究组。海蒂的名字,出现在我每一份研究报告里,是不能不提及的重要文献。


一直以来有两个困惑:


第一,为什么她的名字会被翻译成“海蒂”?


英文原名是Hite,和“憎恨”发音相近,按照翻译常规应该为“海特”。后来的确也有出版社再版了报告,取名为《海特性学报告》,但大家接受度最高的还是“海蒂”。


第二,为何学术界并不认可海蒂?


凡是提到她的作品,几乎都是为了批判而引用。但在我所见过的任何性学研究著作中,海蒂报告是最有记忆点和颠覆性的,你看一遍就不会忘记。



这么多年,做研究、做访谈,我的被访者里,经常会有人提到“海蒂报告”,提到这本书对于她的解放意义。


我悟出最初“海蒂报告”译者的心机:“海蒂”最大的研究贡献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女人需要性愉悦,需要性高潮,而女人很少得到这些,因为她们以及所有的人都以为,高潮只有在男女关系传统的性爱模式中才能产生



精确地说,在男性话语体系里高潮是男性给与女性的,必须通过男女性交产生而“海蒂”通过对3500名女性的开放式问卷调研告诉我们,女人只是需要直接刺激才能产生性愉悦,产生性高潮,而这种高潮,女性是可以自己给予自己的。



二、被污蔑成“厌男症”的金发美女


第一本海蒂报告出版于1976年,美国的性解放浪潮之后。


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并没有真正解放女性,只是允许女性对多样的性行为说“是”,然而性行为依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人所获得的性的数量增加了,但是质量并没有提上去。


当《海蒂性学报告女人篇》帮女性找到了问题根源:


她们之所以不快乐不满足,不是她们有所谓的“性功能障碍”,而是男人太自我太固执,不想承认这事实,不想改变。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性主题的凸显,女性争取性的权力包括性高潮的获取,《海蒂性学报告》的影响已成历史定论。男人你不改变吗?那么女人可以名正言顺寻找临时的性代替,可以实现各种各样的性变通。


也正如此,曾经刊登过海蒂裸照的《花花公子》,攻击《海蒂报告》是《憎恨报告》。媒体称海蒂为“厌男症”。



实际上,海蒂一点也不厌男人,相反,她喜欢男人。


她结了两次婚,第一次是与比自己小19岁的德国钢琴师Fredrich Horicke,这段婚姻持续了14年。


图片源自:imago-images


第二任丈夫是Paul Sullivan,一直陪伴她终老。



海蒂的摸样更是西方媒体中标准的美人:大长腿,肤白,碧眼红唇,海藻一样蓬松的金发,有时染成红色。




年轻时她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读书,为了交学费做了《花花公子》的裸模。



海蒂为一个打字机广告做模特,但是她后来看到广告语:“女人不必像打字机那样聪明”,她开始抗议这个她自己主演的厌女广告。


那时候整个社会的意识都是将女性更多看成一种对男性具有性吸引力的符号。


你看,就是这样一个标准的花花公子玩伴形象,却是男性主导的性理念挑战者,又因为这样的符合直男审美趣味的容貌,将她描绘成一个愤怒的女权主义者在传播上存在难度。


在她去世之后,《纽约时报》评论说:“海蒂掀起了一场卧室革命。最让世界害怕的是,她是一个美貌、聪明、性感的女人,全凭自我打造成个人品牌。“



她也不符合学界传统。弗洛伊德、马斯特夫妇、金赛在初涉性学领域之时,也是争议人物,他们打破了人们对于性的禁忌,使之成为被研究被谈论的主题,有生之年,各自成为心理学、医学、性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并留下了学术传承。但海蒂名满天下,在学术界的认可度并不高。


海蒂不被学术界认可,有方法论上的原因,也有观点的原因。学术届是男性为主体的,方法论之争更多的是强调“规范”,其实“规范”也是权力的体现。描述性质感的研究通常被视为“不规范”。


▲第二部男性性学报告出版后,海蒂出现在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的脱口秀中,与一众男性论辩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到反对意见很多都是针对其数据和方法论上予以否认的。也有一部分的反对意见仅仅是将她的观点进行非黑即白的否认。譬如“你反对A,那就是支持B”之类的。


其实,按照项飙的说法,学术,和小说和漫画和音乐一样 是人类的表达。可以把很多人的疑惑表达出来,或者通过表达创立一种新的世界观,让人找到出路,安放自我,这难道不是更好的学术?


海蒂报告所能达到的,是其他“规范”的学术无法企及的。


何况她掀起的是一场革命,持续至今。



三、海蒂告诉男人他们是错的


她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史系攻读博士,但系里不同意她将女性的性作为博士研究的主题,所以她选择了辍学。


▲辍学后,海蒂为美国国家妇女组织纽约分会主持女权主义性项目。1972年6月,海蒂正式开始调查女性性高潮问题。为了省钱只能住在地下室的她自制开放式性爱问卷,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分发和整理,得到三千多名妇女的性经验和性感受,并让女性表达对性高潮、自慰等敏感话题的看法。


没有博士学位,很难在学术界立足。海蒂在几家大学短期教学,其中也包括东亚的日本大学和重庆大学,但始终没有一个自己的学术基地。


海蒂参加2005年中国举办的首次国际性医学研讨会。借此机会,海蒂也接受了重庆医科大学的邀请,担任客座教授。


她的研究总被指责,认为方法论不严谨。


海蒂报告中运用大量匿名问卷作为自己的测量工具,但她的问卷不是传统的多项选择题,而是开放性的,让女性自由讲述她们的性经历,好比一个大型的纸上座谈会。海蒂从海量的自述报告中摘出有意义的回答,来展示这些女性经历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海蒂认为,研究者不能告诉女人应该感受到什么,而是让她们来描述自己经历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这是当年海蒂给中文版亲自写的序言,李银河也说过她早年受她的著作影响颇大。


她的研究结论被质疑。人们认为她的问卷抽样有问题,不具有代表性,无法推论。


海蒂展现的是那些积极回答这些问卷的人,没有考虑到很多人拒绝回答问题,对性避而不谈,而这些没有展现出来的人,他们的性观念和性行为与海蒂所呈现的,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海蒂的研究结论是有先天缺陷的。


海蒂的支持者则认为,她研究的意义不在于找到全部的“真相”,而在于将性研究扩充到日常的女性,而不是被招募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女性,或者是“有障碍”的女性。就像之前的性学大师们所做的那样。



诚然,马斯特和金赛都对人类性学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但马斯特夫妇的性研究并没有挑战原有文化对于性行为的塑造,他们认为必须在性交中加入对阴蒂的刺激来获取性高潮,如果女性因此不能获得满足,那就是女性产生了“性功能障碍”。


金赛性学报告收集到更多的“日常”样本,展现了性行为的多样性,但并没有足够的敏感,揭示出女性的性需求。


海蒂报告展示了,人们对于性的认识不能仅限于实验室,人类性反应不是简单的生理反应,必须放在社会文化结构中去考虑。不能只研究那些“性功能障碍”、“性功能失调”的病人,而应该测量日常中人们的性行为和性态度,人们是如何描述他们的性行为。


要拨开原有的刻板印象和性的耻辱感去理解性。



对于海蒂研究方法上的“缺陷”,不断有后来者试图加以修正,使用更大的样本,更好的匿名机制,更广泛的覆盖率,更多样化的人群。但是再也没有人的研究像海蒂那样石破天惊,跨越国界,甚至到今天,影响到日常人们对于性的思考,和性的比照。


海蒂是第一个将女性的性高潮和性愉悦推向研究前台的研究者。她没有自己所谓的学派和继承人,但她是跨时代的思想启发者和解放者,其意义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范畴。


女性将她当成解放者,从她的报告中获得性的觉醒,男人听到的却是警报。



因为海蒂在告诉女人,男人在性里所做的都是错误的。


她们想要更多的前戏,更多的性唤起,或者那个“唤起”的部分,就是她们想要的目的地,而不是后面的性交。但是她们以前从来不敢这样向伴侣交代。



四、被流放、以及被自我流放……


34岁获得学术和出版上巨大的成功,海蒂一直没有停止研究、写作与出版。


之后的20年,她比较有影响的报告是男性篇,重点描述男人被压抑的愤怒和不忠;情爱篇,女性的情感挫败和幻想破灭。家庭篇和职场篇相对来说,影响力减弱。


▲她的第二本《关于男性性行为的海蒂报告》(1981年),就被花花公子称为“仇恨(Hate)报告”。


2000年出版的自传《流放的女儿》,2006年最后一本书《海蒂选读:性、全球化与私人生活》,我都没有找到中文译本。


巨大的成功,带来的是更多的批评。


▲在海蒂参加的这期访谈里,可以看到《男性性学海蒂报告》单单是出版就已经很艰难了,而且其后关于海蒂本人更是争论不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YouTube上找找看,其实这段聊天的现场氛围已经是蛮尴尬又微妙了。


▲海蒂在10个不同的国家设有独立的报纸专栏,每周她会在报纸专栏上讨论世界各地报纸和杂志的私人生活;她也会定期接受采访和演讲,并继续收集研究,以备将来之用。这些性经历和性欲的调查,产生了足够的材料,也引起了足够的争议。(图中报纸的文章标题:“Hite goes back to war over the business of sex.”)。会有一些新闻报道可以选择“war”等一些敏感词句,将事情错误引导或引发舆论。这些也是海蒂多年来一直“被”保持新闻头条的原因之一。

 

除了方法论上被认为不严谨、有缺陷、不学术,社会意义上总有人将海蒂视为充满愤怒、以打击男人为乐事、哗众取宠的厌男者。她会收到死亡威胁,包括邮件和电话留言。


1995年,43岁的她嫁给德国钢琴家,10年以后她放弃美国籍,改入德国籍。她认为德国是更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更重要的是,德国认可她在性学研究上的贡献。



海蒂的研究聚焦于个体的性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于个体的意义。她认为,女性可以轻易通过自慰获得性高潮,这和传统中对于女性的性的理解是矛盾的。


几千年来,不管在哪种社会文化里,性的中心是男性的眼光,女性的性愉悦从来不是可以独自享有,也不被认为是可以脱离与男性的性行为而产生的。


海蒂通过3500名女性的口述,证实了70%的女性不能通过传统的性交姿势获得性高潮。


即便这个测量方法被认为有种种弊端,这个结论被认为是偏颇的不科学的,不具代表性,但至少在报告中讲述自己的那些女性激起了读者的共鸣,书的畅销不衰证明了海蒂论点对于人类生活的洞察力。



在今天之前,由于学术沿袭的偏见,尽管海蒂曾经那样击中我、启发我、引领我,我从未如此完整地去理解她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以及她的研究对于我的意义。


她在“正宗”性学研究界和自己的祖国所遭遇的批判,和她跨越地域、语言、文化的障碍到达封闭的心灵所起到的那种唤醒力量,使得她成为解读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密码之一。



性是非常感官的,而学术总致力于将其化解为“理性的”、“科学的”、“风干的”。


我认为,海蒂报告的普及度在于她还原了性的汁液和滋味,在阅读的过程中给人带来直接的冲击和快感,这是报告具有颠覆力和生命力的地方,也是学术界和保守的社会文化难以将其纳入正规的原因之一。


因为即算是作为研究者的我也曾经被“规范”绑住手脚,低估了海蒂的价值。将她带来的心灵震撼,对于性的冲击,当成肤浅的、野生的、而没有意识到这其中蕴含的巨大的人性关怀,以及一个学者所能到达的智识高度。



海蒂这个被有意误翻的名字,其实来源于她的继父,一位姓“海蒂”的大卡车司机。作为一个出生在保守的密苏里州的美国姑娘,母亲的再婚解体之后,海蒂先后跟过祖父母以及亲戚生活,她拥有一个被流放的童年。


成年之后,她自我流放到欧洲。


她的自传点明主题为“流放”,具有可察觉的多重含义。地理意义上她自我流放了,文化上和学术上她自觉与所谓的“主流”分离。



77岁去世,纽约时报第一时间发出评论,评论家认为:“是她第一次把女性的性快感放在性研究的首位,发现了女性性高潮与自慰的关系。她唤醒了女性的性力量,推动了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开启了女性真正的性革命。” 


愿我们永远记得她们,那些曾经为女性的前进而竭尽全力的前辈女性们。


怀念海蒂,谢谢你出生在我之前。



推荐:扯白||姐姐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上文:私荐||《第一炉香》土成《第一炉钢》,马思纯、彭于晏到底差在哪?


特约作者:裴谕新(中山大学教师,社会学学者)
 编辑:叁六
本文文字原创,配图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