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我的姐姐》好看,早早地订了四月二号离我家最近的影院的票,最早一场是下午六点,我进去的时候,发现大半场都满了,有八成是女生,大到四十多的,小到十来岁的。在看电影的过程里,我听见旁边一个女生一直在哭,很大声,是那种抑制不住奔涌而出的痛哭。我很硬朗,但也在四分之三处开始哭,哭湿了一整包纸巾,没办法,因为我也是姐姐,一个小城里长大的姐姐。在无数个二三线小城市里长大、有一个弟弟的女生,看到这部电影大概都会哭,因为它唤醒了内心深处那些终生都无法逃脱的、无法与人言说的委屈与愤怒,因为你知道现实状况比电影里的故事糟糕得多,借安然的故事,至少可以痛快地流一场泪。
《我的姐姐》故事的剧情很简单,就是一对二胎夫妻因为车祸去世,镜头摇过,他们车上挂的全家福里,是爸爸妈妈和儿子;但在现场处理后事的,是没有出现在合照里的大“女儿”。
与家庭闹翻、已经毕业当护士的姐姐被迫要与这个像陌生人一样四岁的弟弟共处一段时间,亲戚们各怀鬼胎,也各有难处。
这时当年因为离婚而阴错阳差落在姐姐名上的这个家庭的唯一值钱的资产——一套学区房成了利益的核心点,亲戚们虎视眈眈,各处皆是刀光剑影。亲戚们的想法是已经工作的姐姐负责抚养弟弟,最好还要把房产过户到弟弟名下,因为弟弟才是一家之主,而此时沉默的姐姐则决绝地表示她要把这套学区房卖掉去考研,那弟弟怎么办呢?
刚开始的时候,对于这个姐姐的绝情与顽固,不要说电影里的大伯父反感,甚至连我都有点犯嘀咕,怎么这姐姐这么容不下可爱的弟弟呢⋯⋯
姐姐当时的回答很实诚:我也会有我的生活,我将来还要结婚生子,我负担不了你……马上,我就意识到,原来就连我这样的女性主义者,在这件事上,都被整个社会的潜意识洗脑了。原来,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天然地觉得一个姐姐为了弟弟牺牲自己,放弃自己的未来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事。原本是受害者姑姑甚至在很多年之后还在重复着她母亲的一句话去指摘张子枫演的姐姐,要她把房子全部交给弟弟,要她牺牲自己的未来去照顾弟弟,“因为弟弟将来要当门立户。”而姑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长姐如母”,这个古训似乎不容辩驳。▲ 在这个失去父母的家里,四岁弟弟每一张奖状都被细心地贴在墙上,而姐姐的痕迹几乎没有。她与弟弟的交锋因此而展开,由这条线我们慢慢地理出了一条姐姐的生命线,我们终于理解了姐姐为什么如此——因为曾经是独生子女的她现在要被迫接受世世代代姐姐们的宿命,她们要为弟弟让路,要为弟弟牺牲,因为性别的缘故,她们天生就被视为养育者和牺牲者。
▲ 没有一个人为这件事负责,父母不顾一切要生出儿子,撞死人的酒驾男人逃避法律的处罚,亲戚们各有各的难处,这个千辛万苦要来的四岁弟弟却要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姑娘负责……看这部电影有一个奥秘,只要你把自己代入安然的处境,你才能够真正了解在这种困局中的姐姐有多么无力和绝望。张子枫演的安然有着一对看上去颇关爱她的父母,可是就是这样一对父母,要她装瘸子,为的是能再生一个。她人生最大的伤害就来源于当她在家里高高兴兴地穿着新裙子起舞的时候,办公人员看到了她有健康的双腿,然后她迎来的父亲一顿暴打,原因是为什么她不肯装瘸子。
▲“ 我不是瘸子”是这个硬颈的姑娘对这个世界的呐喊……幽微的是,她的职业也让她目睹了许多拼了命也要生孩子的妈妈们。安然当了护士之后,她护理的一个已经生育二个女儿的孕妇患有子痫根本不适合怀孕,但是还是被强行保胎,老公不惜大打出手。生子、生儿子已经内化到每一个女人的血液里,没有生出孩子,特别是没有生出儿子的母亲是不合格的,是不被这个社会认可的,她们的生命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母凭子贵,所以宁愿死了也要生儿子,这后面是多少悲情女人的命运。
▲纪录片《人间世》里描写了很多真实上演的“冒死生子”的产妇,她们有的不顾医生反对,顶着心脏病必死无疑的高风险也要生孩子,最终死在了产床上;有的侥幸活过来也不免后背发凉地感叹“还是做男的好”。然后,是姐姐永远要为弟弟让路,把所有资源都奉献给弟弟。安然的父亲考上了中专,所以安然的姑姑,理所应当为考上中专的弟弟要放弃自己已经考上的俄语系,因为她的母亲坦然地对女儿说“当然要紧着弟弟——”,看,这样的约定俗成,理所当然。母亲甚至要姑姑从俄罗斯跑回来替弟弟带娃,因为姑姑的母亲对她说:“你不照顾弟弟谁照顾?”然后她还得把祖传的房子让给弟弟,因为她在她的父母的眼里是并没有继承权的女儿。日常生活里,被天然无视,剥夺的继承权的女性还不多么,姑姑只是其中的一个。
▲弟弟把这种思想完整地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四岁的安子恒会对姐姐说家里的东西都是我的。再然后,是女人天生的理所应当的成为家庭的抚育者和照顾者。在中国的家庭里,女性天然地充当着照顾别人的角色,她们的生活不重要,她们生下来的唯一目的就是成全家庭里的男人。
姑姑要放弃自己的学业去成全弟弟,姑姑要无微不至地照顾业已瘫痪的丈夫,姑姑还要照顾沉迷于游戏的儿子。她一个人承担着照顾全家族所有人的命运,惟独没有她自己。可是就在弟弟离世之后,她甚至还想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去收养自己弟弟的儿子——她一辈子都在照顾别人,所以安然感叹道,你是个好人,可是好心并不总能干好事。她中专毕业的弟弟一辈子没发达,时时需要姐姐的照顾,她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公在生活能自理时偷看侄女洗澡……
另一个弟弟,和姐姐的母亲武东凤只有一字之差的舅舅武东风最后成为了一个底层无赖。
他二十来岁就结婚生子,然后把孩子老婆丢给别人,自己跑到北京去当京漂演戏。人到中年他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家庭,靠打麻将、借和赖以及骗过日子。他能抢就抢,能骗就骗,姐姐姐夫的葬礼上认真地打着麻将,为了搞钱不惜去暗自敲诈酒驾的男人两万块钱。这是电影里最幽微以及极具讽刺的地方,让姐姐一味奉献牺牲,把资源全部倾向男人的中国传统社会潜则并没有让弟弟们辉煌腾达,甚至连心智成熟都达不到,他们大部分成为巨婴,更有甚者,成为生活中最无耻的那种攫取者,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觉得什么都是他们应该得的。我认识的一个成功女企业家一直未婚,她跟我说“我老家有个弟弟很不争气,很不争气,生活全是我们姐妹三人在资助。”接着她又笑着补充道:“后来我发现有三个姐姐以上的弟弟都不争气,不知道为什么?”
▲连舅舅都自嘲道像我这样的儿子屁用没有,这算是有自省精神的男人,更多的男人吃拿卡要,一辈子在吃女人用女人。因为我曾听过一个有三个姐姐的男人坦露心声,他说“小时候家里有两个苹果,我一个,三个姐姐共一个,可是我当时还是觉得那一个要归我。”他是当笑话说的,我听后汗毛都竖了起来,试问这样从小被公然偏袒的男人怎么可以成熟,长大怎么可能有担当,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心智成熟懂得分享、懂得爱的男人?他一生的不争气其实早在父母这种不公平的愚昧中早已注定。
▲电视剧《都挺好》里也有一个早餐待遇远远不如哥哥们的妹妹。
很少有男人会自省自己享受到了多少性别红利,大家轻松地把这个命名为父母的偏心。当电影里的姑姑说起当年半夜醒来,听到母亲让弟弟吃西瓜,“快点吃,别被你姐姐看到”时,电影院里我身边的一个男人得意地笑了起来,大概是想到了自己母亲也有同样的偏心。弟弟们很难理解姐姐们的境遇,甚至连姐姐们都没有意识到她们是在公然地被不公平的对待,这就叫内化。
而身为姐姐的安然,是无数驯服的绵羊里的例外,她在尽最大的力量反抗这强加于她身上的不公平,这大概是那一代独生子女女孩们特有的勇气。她遇到的就是中国父母们自己也察觉不到的他们对待男孩女孩的不公平对待。
安然不但一出生就被嫌弃是个女孩,甚至连高考志愿也被父母擅自更改,把她从临床医学改为护理,为的是方便就近照顾弟弟和父母。这在小城姐姐的生活里是司空见习惯的事,你不需要学习好,你不需要读很多书,你不需要考上大学,你最好当个护士或者幼师。因为你生命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服务给他人,服务你的父母照顾他们的老年,服务你的弟弟,争取更多资源供他读书。他若成器还好,若不成器,你还得把自己的钱无偿地分给他。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不是姐姐,而是妹妹,可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女儿要让位给儿子,还要负担起供养的义务。
你的生活你自己撑着,你得不到任何家庭的支持,因为一般的家庭资源有限,给了你就给不了弟弟,当然是要给弟弟。然后你的一辈子就沉沦在社会的最底层,就像姑姑一样,放弃大学,找不堪的老公,开家士多店,时时刻刻要为弟弟家保驾护航——女孩的自我不存在了,只有舍身为男丁的姐姐。
她是新时代的女孩,她要反抗这种命运,她要去考研,她要去北京,表面上她是要离开这个地方,实际上,她就是要拼命地离开这种被剥削、被榨取的命运。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她要放弃人人都赞的男朋友。那个“都听你的”软糯男友。
因为她的住保利花园的男朋友压根不想离开这个小地方,他离不开他的父母,他在这个小地方舒服得很,他享受小城里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一眼可以看到头的安逸。可想可知,如果她跟了他,就会变成第二个姑姑、第二个武东凤,在一个可能稍微富贵的家庭里成为另一台生子机器,因为婴儿房早已备好,因为婆婆说,我家的孙子可是很金贵的。
我在看电影当中无数次被这些小细节打动,因为它一点一点地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我回忆起我听到的话、遇到的事,几乎如出一辙,我们前三十年的生活里时时遇到这种事这种话,它们从我们耳边飘过,你习以为常,你以为这世界本来就这样。为家庭里的男人鞠躬尽瘁,为弟弟为老公为儿子为孙子,这就是小城姐姐们最日常的命运,如果在这样的小城里呆得够久,你甚至还会充当这不公平本身,因为你已经习得性的成为这套思想武器,你努力劝说下一代的女性变成和你一样的人,你已经和他们一样,你成为套中人。
▲片头的葬礼就饱含隐喻,同样是失去亲人,失去弟弟的姐姐悲痛欲绝,而失去姐姐的弟弟倒是云淡风轻。性别差异导致了处境与心态的截然不同。
所以这是一部注定是女生才会创造出来的电影,只有女人才能理解女人。弟弟很难理解姐姐,就像男性很难理解女性的处境,谁能深刻地感受到姐姐们在公平与世俗情理之中的挣扎,在自我与内化自我中的挣扎,只有女人才能拍出写出女人在所有公开或者隐形的不公之下的百转千回,焦虑不甘痛苦纠结。
▲《我的姐姐》主创团,主演张子枫、朱媛媛、金遥源、导演殷若昕(中)、编剧游晓颖(右二)。导演与编剧都擅长女性题材,殷若昕2020年参与编剧电影《再见,少年》;而游晓颖是著名编剧,2018年写出《相爱相亲》,获得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全女班的创作让这部电影有强烈的女性气质,他们带着天然的敏感,捕捉到微妙的不公,再把它化作思考、化作呐喊,表现出来。也许,两个小时的电影能够给很多女性带来警醒与反思,该怎样脱离桎梏,为自己而活。
我是我自己的,我要成为我自己,我要为自己而活,我的身体属于我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安然不断地说着这些话。
这些句子不是为励志,完全是为了鼓励自己不要放弃,因为身为一个小城中长大的姐姐,你面对的压力太大了,而这种压力是无声无息无知无觉的。当抚育与事业成为天然冲突,当亲情与理性严重碰撞,当周围所有人都认为你必须牺牲时你牺不牺牲?!当所有人都赞美放弃时你放不放弃?这些都是无解之题。姐姐们都知道一跳下去就是深渊,但是你又不得不跳,因为每个人说只有跳下去才是好女人。有人说这部电影太尖锐和残酷,其实电影主创已然给予姐姐和弟弟一个温柔的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无辜并且受伤害的孩子,但仍然有着乐观的底色,在悲凉中上演着温情而令人动容的情感。可每一个观众都深知,我们仍然愤怒,因为我们明白,揭开温情,生活远远比电影更加残酷百倍。
未来的路怎么走?故事的结局显然还是一个未知数,放弃一切照顾弟弟,无疑再一次走上老路,显然不是安然的个性,但如果真的有朝一日在北京落下脚来成为一个医生,这一生对寄养在外的弟弟是否有一份愧疚……身为一个小城姑娘一个姐姐,你要多有毅力多有恒心、以及多能死抗,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所,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我们这些生活在小城里的姐姐们才能不被视为理所应当的牺牲品,不被亲情所绑解,为自己而活?!因为她们无法和别人诉说的委屈,还要被迫要放弃自己生命意志的痛苦。
红着眼睛走出电影院,我去相熟的商铺买了几件衣服,在买单的时候内心非常庆幸——天哪,幸亏我从那个小城走出来了,从那个比电影要恶劣一百倍的黑暗的世界里走了出来,获得了这样自主自由的生活,拥有了自已的生活。你根本不知道一个姐姐要跨越多少险滩才能挣出一片自己的天。
作者:黄小姐 / 编辑:伊莎贝拉
文字原创,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