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岚特辑 | 镜头和文字背后的故事
2023年3月19日,大连理工大学第23届“峰岚杯”文艺大赛总决赛在学生文化中心拉开帷幕。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但更多观众需要通过直播、推送来一览台前幕后的风采。对于镜头和文字所传播的信息,每个人都有所了解,今天小融将带来镜头和文字背后的故事——融媒体中心各部门工作人员在新闻第一现场的故事。
下午五点三十分,剧场已经有大批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在紧张地进行准备工作。为了拍摄更多“峰岚杯”前期素材,短视频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最早到达现场,上一任短视频工作室主任张乐琪正在为今晚的“峰岚杯”直播做最后的设备调试工作。在总决赛之前,他们还需要拍摄联排素材,短视频工作室副部崔靖海和她的干事在正式演出前一天就需要去联排现场采点拍摄素材。对于崔靖海来说,这是她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活动的拍摄工作。崔靖海认为,短视频是目前流行的传播形式之一,拍摄“峰岚杯”相关视频是一个有效的宣传手段,而且通过“峰岚杯”几次彩排期间的工作配合,大家也熟悉了这份工作,加上成员们彼此信任,做起来算得上得心应手。
五点五十分,负责“峰岚杯”相关报道的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已全员到达剧场。我们可以在最靠近舞台的地上看到一排端着电脑、摄影机的成员,其中摄影部成员尤其显眼。
六点四十分,“峰岚杯”正式开幕,在剧场的几个机位上,短视频工作室成员也正式开始了“峰岚杯”现场直播工作;摄影部成员在各自的“0排跪席”上就位,调试好手中的相机;微信运营部成员已经敲定了“峰岚杯”推送的开头与结尾内容,等待摄影部和短视频部成员交付照片和视频;采编部成员则将目光锁定在融媒体中心全体工作人员身上。
作为融媒体中心文案的主要输出者,采编部的同学们也在现场忙碌着。面对重启的“峰岚杯”,他们既兴奋又紧张。由于大部分同学对大型活动现场的报道经验不足,采编部在二月底就将“峰岚杯”的有关策划提上日程,展开了针对现场的多角度话题讨论。采编部部长回忆道:“在分类别决赛中,我们将现场演出和演员、工作人员、观众等人的感受结合起来,直观展示出同学们对与‘峰岚杯’重逢后的激情与兴奋。”在今晚的最终决赛里,采编部成员注意到了努力的宣传报道者,在不影响同学们报道工作的前提下,见缝插针地进行信息的收集。尽管这次现场时间紧张,遇到的限制也很多,有许多突发状况无法判断,但是各位采编人在场地各处穿梭停留,抓紧一切机会追赶时效性,在交错的黑暗与灯光中,于屏幕和键盘之间完成采访内容的整合。为了及时完成工作,成员们干脆席地而坐、现场撰稿,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拍摄以作补充。一切都紧锣密鼓而有序地进行着。
摄影部成员表示,他们会通过音乐的变化、舞蹈的走位和剧情的走向来预判按下快门的时机。“比如刚才听到第一声强劲的鼓点时,我们连拍了几张。还有聚光灯打在领舞身上的一瞬间、一群演员忽然散开的一瞬间,这些都是我们抓拍的时机。”为了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的观赛的同时,又能获得相对满意的照片,摄影部的郭雅琦同学全程面对跪在舞台侧面进行拍摄。在她的镜头下,表演者们的一颦一笑都十分清晰,让人能感受到来自现场独有的感染力。“我能做的就是尽力留下他们每个人的精彩瞬间,让观众能通过照片品味到舞台上的绽放。”
对于摄影部的常一恒同学来说,在大型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是工作的第一要务,为此他会在活动正式开始前进行踩点,选择最合适的机位。谈及后期修图时,他表示,这是工作的难点,“既不能使背景太灰暗,又要凸显人物,同时还需要精准把握色彩、焦距、亮度。”作为第一次参加“峰岚杯”拍摄的成员,他感受到自己作为融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并努力将最精彩的现场传递给观众。
交付图片、筛选图片的过程并非毫无波澜。微信运营部与摄影部对接时,往往需要确认图片和节目的对应关系,并且以合适的逻辑和顺序编排图片。“图片数量多,题材也相似,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以细心严谨的态度来工作。”从推送版面的选择,到图文之间的布局,再到对封面的选取,他们努力将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为读者提供最到位的视觉体验。
比赛落幕,现场观众带着“峰岚杯”的余兴纷纷离场,融媒体中心各部门仍留在现场,继续为“峰岚杯”工作着。他们在舞台下的角落里挑选图片、撰写文稿、剪辑视频、制作推送,在略显凌乱的各类器材和电线之间梳理出清晰的报道逻辑,争取将自己的见闻编排成让同学们眼前一亮的内容,让“峰岚杯”的精彩片段连缀成每一个大工人心中的绚烂,在这个春寒的夜晚里,给予不同的青春色彩以无尽绽放的能量。
文字 | 朱彦婷 闫玉冰 苏俊宁 常馨艺 林雨芊
图片 | 闫玉冰 刘芸松 林雨芊
编辑 | 林雨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