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工大靳远祥教授课题组开发基于多酚纳米材料修饰的益生菌协同递送新体系
近年来,益生菌在生物传感,药物递送和疾病治疗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许多结肠相关疾病的治疗中,益生菌通过影响和调节肠道微生物组组成,具有广阔的临床转化潜能。 然而,益生菌的口服递送受到肠道极端环境的影响,导致细菌存活率低和生物利用度低。另一方面,靶标部位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微环境导致益生菌定植抵抗限制了益生菌靶向定植的效率从而降低了治疗的有效性。因此,开发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修饰的益生菌递送平台为解决益生菌治疗局限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多酚纳米粒子修饰的益生菌用于IBD治疗
多酚是天然生物活性分子,在大自然中种类丰富,能够调节氧化损伤和炎症应激免疫反应。多酚自组装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较高的生物安全性。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靳远祥教授课题组基于单宁酸(Tannin acid, TA)独特结构的启发,利用自聚合芳香族二巯基(BDT)和TA自组装制备了纳米结构的pBDT-TA。通过多酚纳米粒和海藻酸钠(SA)层层组装包被益生菌,为益生菌肠道递送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作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是发生在胃肠道的慢性炎症疾病,其发病机制通常伴随着活性氧(ROS)水平的升高、肠道免疫和微生物稳态失衡。在过去的十年里,IBD病例的空前增加给全球公共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肠道菌群失衡是IBD的一个重要标志,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N)是一种商业化的益生菌,它可以通过改善结肠内的细菌多样性影响IBD的治疗效果。该课题利用多酚纳米粒搭载EcN构建协同治疗体系,能够通过调节氧化还原平衡、减轻炎症和重塑肠道微生物群来促进肠道稳态有效预防和治疗IBD。
多酚纳米粒修饰益生菌的制备及表征
该研究通过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制备了表面光滑、尺寸均一且稳定性良好的pBDT-TA纳米球。pBDT-TA纳米球在细胞水平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摄取能力,能够清除胞内ROS,保护细胞免受H2O2刺激带来的氧化损伤,并下调炎性免疫激活水平,这表明IBD是一个优良的IBD微环境调控的候选者。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将SA和多酚纳米球层层包被在EcN的表面,利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证实SA和多酚纳米球能够成功包被在EcN的表面,形成保护层,有效缓解IBD肠道中氧化损伤的环境并重塑促炎微环境,提高了益生菌在炎症部位的靶向富集。DSS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中也进一步证实,该协同治疗体系能够提高了益生菌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改善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相关指标。
该研究设计构建了多酚纳米粒载药体系修饰的益生菌在小分子抗炎药物递送和炎症性肠病微环境重塑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协同治疗IBD提供了新的方向。
EcN@SA-pBDT-TA可改善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相关研究成果以“Polyphenolic nanoparticles modified probiotics for microenvironment remodeling and targeted therap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为题,于2024年5月10日发表在纳米科学领域TOP期刊《ACS Nano》(IF 17.1)。浙江工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靳远祥教授为通讯作者,胡青莲副教授为第一作者,2021级硕士研究生李婧瑜为本课题做出贡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7279)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Y21E030011)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4c00830
学者介绍
胡青莲
ZJUT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系副主任。2013年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后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刘斌院士。2015年加入浙江工业大学,主要从事纳米药物递送平台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在肿瘤以及肠道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化学、材料学、生物医学等交叉科学研究手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等项目。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 Mater., ACS Nano, Adv. Func. Mater., Nano Letter, Angew. Chem.-Int. Edit., Biomaterials,Appl. Mat. & Inter., Nanoscales等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
靳远祥
ZJUT
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资源与生物环保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SCI杂志Toxics编辑,入选爱思唯尔2021-2023年中国高被引学者。长期从事肠道微生物与健康、环境毒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省杰出青年基金、省重点基金等项目10多项,骨干参与国家重点基金、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多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CS Nano, Gut Microb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发表的论文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论文引用9300余次,H指数50。入选ESI热点论文2篇,ESI高被引论文18篇;谷歌学术引用12400余次,H指数61。1篇论文入选由科技部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多次被“热心肠”、“微生态”以及浙江科技新闻网、浙江在线等媒体报道。
往期回顾
浙工大郑华均教授团队在电催化甘油转化耦合产氢领域获进展
亮相国际展会!浙工大参展项目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
Nature Communications: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浙工大高从堦院士团队在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领域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