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融资业务项下全流程风险管理探究!
摘 要
传统对公信贷业务的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概念,很早就有专家提出并予以研究,主要是按照对公信贷业务的节点,从贷前、贷中到贷后三方面进行剖析,从而建立全流程的风控架构和流程。而贸易融资业务项下全流程风险管理,虽然是依托传统业务为本源,但在全流程风险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在制度构成、岗位设置以及管理重点均有所不同。贸易融资业务项下全流程风险管理以贸易融资业务发生过程为主脉络,针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资金流、物流以及商流的变化特点,契合商业银行审慎、规范、稳健的经营理念而形成的管理理念和架构。贸易融资业务虽然已经发展多年并形成了相当的资产规模,但在产能过剩,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贸易融资业务遭遇了发展的瓶颈。不少授信客户以融资目的代替贸易交易,把良好的贸易融资业务扭曲为融资性贸易,去实向虚,资金挪用的情况不断发生,从而更易引发客户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导致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要实现贸易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避免贸易融资业务的进一步萎缩和劣化,实施贸易融资业务的全流程风险管理管理,紧扣信贷流程的各个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贸易融资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核心
贸易融资全流程风险管理最主要的目标是将融资资金与贸易需求进行紧密的契合。在贸易端,授信客户对采购商品价值预期看涨或者已经锁定了利润空间,但仅仅依靠自有资金无法实现采购规模,同时自身的资信或者资产又无法达到信用融资或担保融资的标准。在这种情况项下,授信客户才会开始寻求融资。
所以健康的贸融融资业务必然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交易基础上的。而在融资端,金融机构对于贸易融资的需求是认可的,但往往让金融机构难以防范的是,作为贸易金融的融资方,金融机构无法深入到整个贸易的核心当中,仅能通过事前分析、事后跟踪等方式来辨别、规避各类风险。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无论是从执行效果还是从资产质量上来看,贸易融资始终处于案件频发,规模大幅缩减的境地,而金融机构对贸融业务已经是敬而远之。要改变这种劣币驱除良币的局面,关键在于如何去伪存真,有效的甄别虚假贸易,实时控制贸易过程中的信用和操作风险。所以,金融机构只有将贷前、贷中和贷后等各个环节风险控制措施全程化、立体化、结构化,增强融资资金与真实贸易之间的粘度,才能避免关键节点的管控缺失与疏漏。
2
贸易融资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架构
确定全流程管控的核心理念之后,就需要围绕该理念开展管理架构的搭建。从笔者看来,对贸易融资全流程管理架构搭建,应该更加契合贸易融资业务多变的特点,轻结构,重权责。明确各个岗位的管理边界、管理重点以及与其他环节的衔接,真正实现整个贸融全流程跟踪的闭环。
首先,要建立对授信客户的解析体系。一方面要从授信客户的本源出发,从授信准入开始了解授信客户的经营基本情况和贸易基本情况。特别是要查实贸易供应商和销售商的前五大客户,了解资金流、物流以及商流的轮转情况,为后续管理建立数据基础。另一方面,要对授信客户的实际控制人做好“画像”。不能简单对个人基本情况和履历进行描述就草草了事,而需要从个人的从业经历,日常喜好和人品,性格特点,行为操守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研判。
其次,要建立岗位流程的管控体系。要从审批、放款到贷后管理,始终保持对授信客户经营管理、财务运营、押品价值等风控模块的持续解析,做到审批环节预判放款以及贷后需要跟踪的要点,放款环节落实审批和贷后管理的书面要素,而贷后管理要定期跟踪对比授信客户与准入时的区别。规避以往贸易融资管理中曾出现的虎头蛇尾,一曝十寒的情况。
最后,要设立全流程的督导体制。众所周知,无论是设计再完美的流程,也会受到经营环境、执行场景以及操作人员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果有一个环节的执行落地程度低于风险控制红线以下,就会造成后续风控流程的执行困难。因此,针对贷前、贷中以及贷后环节,都必须建立有针对性的督导跟踪体系,能够提纲挈领的从全局角度检视整个流程的运行情况,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采用问询、对比以及调阅资料等措施,综合评判、检查各个关键环节控制岗位的执行程度。
3
贸易融资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管理流程
在落实管理架构的搭建后,就形成了对贸易融资操作的立体性管控,而具体管控流程的设计方案,就成为盘活贸易融资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精髓。从贸易融资的信贷实践操作来看,全流程的管理流程,应当从授信准入、放款执行、资金流向、押品价值、收回预控等五个环节进行组合,确保这五个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互为支持、互为依托,从而构成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流程的完整链条。
在授信准入环节,抛开职业素养因素,对于审批人员关键点在于解决审什么,如何审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按照“为什么申请、拿什么申请和怎么申请”这一思路开展审查工作。
首先,要了解客户为什么要申请额度。作为贸易客户,审批人员除审查其基本情况外,还必须充分了解贸易背景情况及其上下游的客户信息,并重点了解近几年形成的主要贸易关系以及往来款情况。涉及预付类业务,还需要重点了解卖方的行业地位以及主体资质,根据以往卖方的履约记录和现实的经营情况分析卖方对贸易合同的履约能力。如涉及应收类业务,还要审查买方的行业地位、主体资质及与买方与授信客户之间的购销结算方式,结算记录等。
其次,要分析客户拿什么申请额度。在贸易融资业务中,担保物的大多为存货、提货权以及应收账款等大类。作为审查人员,就需要对抵/质押物基本情况,价值等开展基本分析。现货业务要分析权属的取得方式,避免日后的产权风险。同时现货类和预付类业务还需要考虑押品自身质量的稳定性,有无特殊仓储需求,未来变现的方式以及渠道。应收类要分析账款形成的时间、规模以及回款的时间,避免时间错配导致的还款不能。
再次,要解决怎么申请的问题,就是要设计好操作模式和流程。审批人员一方面要选择合作的业务方向以及模式,另一方面要针对选定的模式制定应有的风控环节。例如现货类业务的监管方案以及监管流程,预付类业务中要求卖方承担相关的合作义务和责任。应收类业务中,买方确认的方式以及回款时限的要求。
在审查贸易融资项目时,审查员还需要按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对客户和项目开展初选、评估等工作,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针对于放款执行阶段,是实现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法律基础环节,也是操作风险最大的环节。一方面,放款审查人员要按照审批意见的要求,逐条予以落实书面材料和法律文件。另一方面,审查人员还肩负着识别虚假贸易、检视操作合规性的责任。从以往发生的风险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以何种模式续作业务,大部分的风险症结均在于没有较好的控制放款中的双人面签、现场查验等方面。所以,在放款管理环节,关键点在于能够将审批阶段所体现的贸融关系与放款时的贸融关系相统一,并确保法律文件环环相扣,佐证资料内容充实可信。为日后的贷后管理和处置建立执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放款执行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贸融全流程风险管理实现的成功与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都会使前面的努力付之东流。
按照目前监管机构的要求,监控资金流向是必达条件。但贸易融资的资金监控,不同于传统业务的特点在于,它不仅仅要监控资金流的流出,还要监控物流的流入,同时还要分析资金流和物流配比的合理性。从贸易融资业务的实践情况看,周转速度是贸融客户的生命线。在目前贸易各方成本基本透明的情况下,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采购商品的压库时间,客户才能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价格风险的最小化。而从金融机构来讲,可以根据监测的资金和物流的异动情况,果断采取风险防控措施。
虽然抵质押品仅仅是授信客户在金融机构的第二还款来源,但也是对授信风险的有效缓释工具,也是贸融业务区别于传统业务的特点所在。因此,如何确保押品价值,实现对押品价值的实时跟踪管理,提高对押品风险的预判能力,是有着现实的价值意义和操作意义的。所以在操作中,应当对押品进行细致分类,并且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和机构,对部分拥有权属证明的书面材料,要做好保管,为银行债权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考虑到目前商品价值波动频率较快,波幅较大,所以对存货以及预付类业务应当建立逐日盯市措施,防范大宗商品价格闪跌所带来的风险。
授信收回预控是金融机构项目安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前述环节价值体现的节点。由于贸融业务因商品品种不同,所以收回预控的周期性也会有所区别。但均要确保提前落实授信收回的方式和时间,现货类和预付类业务,在授信到期前三个月应当现场走访,查看押品的库存情况,到期前一个月应当要求客户明确是否处置押品后还款,是否需要另筹资金。应收类业务应当与保理买方建立联系,定期核对账款明细,落实回款时间以及回款方式。对于非现金类的回款,还要注意落实上门收款的流程和目标。
4
结语
贸易融资全流程风险管理是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念的有效补充,其最终目的也是寄希望于能够通过对流程的搭建,降低贸融业务爆发风险的可能,提高金融机构重新接触贸融,壮大贸融规模的信心和勇气。笔者认为,只要实现对上述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把握各个节点的风险管理职责,确保风控措施执行落地,相关授信风险一定能够控制在金融机构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也只有这样,才能加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抗风险能力,确保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互动
看完了这篇文章感觉怎么样?
觉得不错可以转发到朋友圈哟!
一个专注信贷风险管理的公众号
ID:xdfxgl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