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务需要关注的7个法律问题!
近年来,受到宏观经济下行、企业自身经营不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信贷诉讼案件出现激增,对我们银行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储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结合日常工作实际,用足、用好政策法规,借助法律的力量来捍卫我们银行的切身权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广泛征集不同单位的“声音”,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作出相应的解答,现将成果分享如下:
模块一:信贷法律基础问题
在信贷业务中,一家公司的分公司作为单独的借款人,合同是否有效?
答:合同为无效。因为分公司不具备法人资格,在法律上没有独立主体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根椐我国《公司法》第十四条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设立分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因其不具备法人条件,故分公司虽可在总公司的授权范围内进行必要的业务活动,但其业务活动的结果均由总公司承受,总公司应以自己的全部财产对分公司的债务负责。所以一般来说,分公司应当在总公司授权范围内从事相应的经济活动,鉴于企业法人分支机构的经营范围通常不包括申请贷款,故企业法人分支机构若要以自己的名义签署贷款等合同文件,必须取得该企业法人的事先特别授权或者事后追认。
夫妻双方中有一方需要借款,能否要求其配偶一同履行还款义务?
答:不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夫妻一方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 ,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财产清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补充规定》,在原来的司法解释的二十四条的基础上,增加两条补充规定:“夫妻一方或者第三人串通、虚构债务,第三人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一方在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所负债务,第三人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据此可知,对于夫妻共同债务和夫妻个人债务的判断,主要看该以夫妻一方名义所负的债务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如果该笔负债所得实际用于夫妻共同生活,该笔债务就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可以要求夫妻双方承担共同还款责任;而如果该笔负债所得并未实际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则该债务就属于夫妻个人债务,债权人无权要求其配偶对该笔债务承担共同还款责任。
夫妻一方对外担保,能否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答:不一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 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若在配偶不知道或者不认可担保人的担保行为,同时能提供证据证明案涉担保债务不属于婚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范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夫妻一方对外担保之债能否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复函>([2015]民一他字第9号)》,夫妻一方对外担保之债不应当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冒名贷款存在的法律风险有哪些?
答:冒名贷款的法律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合同角度看,合同的签订应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签字或者盖章是当事人双方达成合意的外在标志,也可以称为形式上的标志。签字,一般是当面签字。如果违反了此规定,就意味着合同未成立。这就是说对因冒名贷款而导致未成立的,银行不能要求对方依据合同承担违约责任,银行也不能依据合同而要求实际用款人承担合同责任,因为银行与实际用款人之间根本就没有签订任何合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民法》规定,银行只能要求实际用款人对不当得利的规定承担责任。
从侵权行为的角度看,在冒名贷款中,银行虽然不是冒名贷款的具体实施者,但银行未尽到审核义务的过失行为与实施者的故意行为相结合,也因侵犯了客户的姓名权、名誉权而要承担侵权责任。从近年来有关冒名贷款的司法判例来看,判决的结果从判令“假按揭”实施者承担责任向要求银行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转变。之所以发生这样的转变,一方面是银行在办理贷款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侵犯姓名权的行为,或者在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中披露了被冒名人的不良信用记录,对其名誉权造成了一定的侵害;另一方面是法律对侵权责任的界定更加明确,对精神损害赔偿也有了法律依据。而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对受害一方的赔偿范围是不同的,这就是在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竞合的情况下,当事人为什么要选择侵权责任为由提起诉讼。从目前的审判实践来看,违约责任只赔偿财产损失,对人身伤害不予赔偿。侵权责任的赔偿,不受当事人对违约赔偿约定或可得利益的限制,也不限于财产的损失,如果当事人的人格权如姓名权、名誉权受到损害时,还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模块二:贷后及清收中的法律问题
若借款人未按照借款用途使用借款,出借人能否提前收回贷款?
答:可以提前收回贷款。根据《合同法》第203条规定:“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合同法》的上述规定再次明确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用途使用借款,同时规定了借款人的违约责任。借款人违反了合同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首先可以停止发放未发放部分的借款,同时可以提前收回借款,此外,贷款人还有权解除合同。
借款合同展期后,抵押手续是否需要重新办理?
答:抵押权仍然存续。因为借款合同的展期,只是合同期限的变更,借款合同债权并未因合同期限的变更而消灭。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担保物权消灭的前提是下列情形之一:
(一)主债权消灭;
(二)担保物权实现;
(三)债权人放弃担保物权;
(四)法律规定担保物权消灭的其他情形。
而借款合同展期绝对不会发生上述导致抵押权消灭的情形。既然抵押权并不会因借款合同展期而消灭,那么银行与抵押人自然就无需重新签订抵押合同,也无需重新办理抵押登记了。
为避免争议、消除隐患,银行可以在抵押合同中约定:借款合同展期的,抵押人同意就展期后的主债权继续提供抵押担保。这样既符合《贷款通则》的规定,又不会发生本文开头案例中抵押人在借款合同展期后,拒不承担抵押担保责任的问题了。
同时,借款合同展期后,万一发生金融债权无法得到清偿的情况,银行只需要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在主债权的诉讼时效内行使抵押权就可以了(物权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抵押权人应当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借款人经营情况恶化,出借人能否提前收回贷款?
答:可以提前收回贷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八条,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我,以逃避债务;
(三)丧失商业信誉;
(四)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务的其它情形。
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互动
看完了这篇文章感觉怎么样?觉得不错可以转发到朋友圈哟!
如果你觉得还有好的办法,欢迎在留言区给我们留言!
一个专注信贷风险管理的公众号
ID:xdfxgl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