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后,终于明白的9个扎心真相……

陶瓷兔子爱丽丝 青年文摘 2020-12-16


点击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点击加星 贴近你心 


作者:陶瓷兔子

来源:天天成长研习社(ID:Taocituzi77)


高考结束之后,我收到了好几位读者的私信,都是因为估分的成绩不如意,够不上心仪学校的招考线,沮丧得要命。


其中一个读者问我:听说很多好公司只招985和211院校的毕业生,我如果上不了好大学,是不是这一辈子就完了?


还有一个读者说的是父母对她的期待。为了她的高考,她妈妈辞掉了工作,在家陪读一年;爸爸打两份工,还给她买了不少营养品;她自己各种补习班、提高班也没少报。


她成绩一向中上游,高考的时候却答错了两道大题,估完分就哭了一个下午,觉得没脸回家面对父母。


与梦想失之交臂的痛苦,面对父母家人黯淡目光的愧疚,孤身直面不可知未来时的恐惧,以及觉得自己“十二年错付”了的自责。


四面八方的压力像一张隐形的网,看在外人眼里不过是轻如鸿毛,可只有网中之人明白此刻有多痛不欲生。


面对它的感觉,注定孤独又无力。


没有人能抚平这样的痛苦,甚至连你自己也不能。它如影随形地跟着你,不断提醒你自己的失去和失败,让你像背着一座山在跑马拉松。


你想尽办法也甩不掉它,很想原地瘫倒,跟痛苦一起一了百了。但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能迈开步子,渐渐能跑起来,跑得越来越快。


到那个时候再回头看,你才会发现那座山不知何时就已经消失不见,那座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只不过是你来时的路。


有关高考和人生的关系,我也想分享下面九条小经验给你。




如果你不是特别痴心于某个专业的学术咖,在择校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尽量去大城市,尽量选热门的专业,然后再考虑院校的名气。


时代的红利,远远比一个学校的金字招牌能让你站得更高。


现实社会的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是:有钱的地方总有很多机遇,也会聚集很多很厉害的人。尽量让自己有机会靠近这些机遇,靠近这些人,你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打开眼界,摸准时代的脉搏。


至于最后是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大城市漂,还是跟命运握手言和回小城市生活,那应该是你见过世面之后自我的选择,而不是只拥有一种可能的无可奈何。


如果有了心仪的专业,尽量去选把这一专业当作重点学科发展的院校,而不是盲目挑一个招牌响亮的。


举个例子,如果你打定主意要选语言类的专业,一所以语言类为主的院校就要比综合类院校更合适。前者语言学习的资源更多、氛围更好不说,你还能根据学长学姐的就业方向,早早判断自己未来的走向,工作之后也能更容易找到同行。




名企招聘看毕业院校吗?


当然看,但对大多数非研究型企业来讲,211/985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我问过一位做到HRBP的朋友这一选择标准的意义何在,他告诉我,对于应届生招聘来讲,“看院校”对企业来讲是成本最低的筛选标准——毕竟应届生的工作经历都是一张白纸,高考考得好当然意味着学习能力更强。


这就意味着,非211/985的应届毕业生,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和心思在简历上证明自己。


你的对手并不需要是顶尖高校那20%的尖子,只要超过剩下80%的人,你也是佼佼者。


别被任何“只招清华北大”“只招985院校毕业生”的宣传吓倒。


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哪个企业傻到用这种一刀切的标准选人,说到底不过是个概率问题而已。


实在不行,你还可以考个211/985院校的研究生,或者工作几年以社招的身份再应聘,不是吗?


别在牛角尖里憋死。




别太担心因为考试没考好让父母失望这回事儿。


在你的余生中,在哪里工作,几岁结婚,生几个孩子……你还会无数次地让他们“失望”。


所谓家人,从来都不是要100%地满足对方的期待,而是“即使你并不是我理想中完美的父母/孩子,我也依然爱你”。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无数机会来拉平院校和出身上的差异。


竞赛证书、实习经验,创业成果或设计作品,你能拿出来为自己说话的东西,绝对不止那一张毕业证书。


真正能拉开差距的,其实是一个人的心气儿。


反正考砸了,那就这样吧;反正大家都不学,那就这样吧;反正也比不过别人了,那就这样吧……


这种种自卑导致的自暴自弃,才是一个人真正毁掉的开始。


守护好你的痛苦,记得你此刻的不甘心,让它们作燃料,维持你内心的小火焰四年不灭。


身怀青云之志的人,遇到风总能飞起来。




你会失去很多朋友,但也会获得新的。


然后你会慢慢发现,所谓“朋友”并不是固定的谁,而是在某段时间、某个地点、某个认知水平上,你跟某个人构建的那种默契的感情。


人或许会换,但你的感觉永远不会。




大学不是什么加时赛,它才是真正的比赛。


高考之前,每个人都只有一条单行道,无论那条路是否适合你,你都得硬着头皮走下去。而高考之后的四年,才是你最有可能为自己活的时间。


那是一个人最自由的四年,但这样的自由,却是大多数人都无法驾驭的。


无论在985院校,还是在名不见经传的三本院校,都有一部分人在泡图书馆听讲座参加竞赛活动,另一部分人躺在床上玩手机吃薯片追剧昏昏度日。


靠近哪样的人,成为哪样的人,那才是你的选择,和高考没有关系。




所有人的大学都孤独。


这种同质的孤独,不会因为你是学霸一朝失足坠入混日子的舍友圈,还是如愿以偿考进了自己的目标大学就有所区别。


即便是有相同的气质,理想不同、习惯不同,甚至是节奏不同,都会让你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欢迎。孤独是不写在课表上的必修课,是每个人18岁之后都逃不过的成人礼。


如果能享受当然好,享受不了就主动一点,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寻找同类项。


0202年了,社交网络已经这么发达了,不要把所有的锅都甩到“都怪我当初没考好,我要考进了XX学校肯定不会这么孤独”的想象上。


要学会不给自己雪上加霜。




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习。


大文豪茨威格,大学也是混了四年,每天见朋友,泡图书馆,去非洲和美洲玩,写自己的戏剧和小说,最后几个月恶补完了考试和论文。


但这句话的前提,是建立在你有明确优势,而且清楚自己人生目标的基础上。


如果你交往的朋友也是当代的弗洛伊德或者罗曼罗兰,也能只靠稿费就支撑自己四处云游,也能写一本红一本,你大可不学。


但如果你连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连生活费都要向父母伸手,就别把“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挂在嘴边了。


它再不重要,也比睡懒觉、打游戏和撸串、吹牛重要。




大学开学那天,你会发现高考成绩一点儿也不重要。


参加竞赛的时候,你会发现班级排名一点也不重要。


实习的时候,你会发现手上的一沓证书一点也不重要。


工作两年之后,你会发现毕业证上的院校名称一点也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性格,你的习惯,你的能力,你的经历。


是你这个人而已。


而这件事,是你只有好好活下去才能明白的东西。



作者简介:陶瓷兔子,专栏作者,天蝎少女,文艺与理性兼备,傲娇和有趣共存,解局情绪化,专治玻璃心,新书《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正在热卖中,微信公号@天天成长研习社(taocituzi77),陪你变成更好的人。


▽ 更多推荐阅读 ▽


这样和你聊天的男生,请尽早拉黑!


被郑渊洁「毁掉」的童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