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85研究生自杀事件:生而为人,如果优秀很难,那就珍重平安

青年文摘 2020-12-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书单 Author 书单君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轻浊 邹雨

来源:书单(ID:BookSelection)


985高才生,死于自杀


这两天刷微博时,看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


985高校大连理工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在实验室里自杀身亡。


13日凌晨,他在微博上发出遗书,引发了千万网友关注,很多人在下面留言,劝他千万不要做傻事。


然而,这位同学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网友找到了他的贴吧账号。2014年的暑假,当得知自己被录取,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时,他在“大连理工大学吧”发了一个帖子:


冬天的雪大吗?来自南方的娃没怎么看过雪,求教一下前辈们~还有,新生报道(到)是哪一号啊?



他关注的贴吧,除了学校以外,几乎都关于或萌或燃的日本动漫。


这看起来,似乎就是一个有点儿二次元、热血中二、成绩又比较优秀的普通男孩。


没人会想到,他会在6年以后,在这个曾经满怀憧憬的地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图/CC0


这到底是为什么?


大连理工的这位同学在遗书里这样写道:


今年真是糟糕的一年,国际国内都鸡飞蛋打的,想当初为了逃避找工作考了研究生,结果刚考上贸易战就开打了,就业形势一下严峻了起来。今年又赶上疫情,好像这三年读研期间世界跟闹肚子似的。


疫情不仅导致就业困难,还缩短了原本就紧张的实验时间。


他觉得自己可能无法按时毕业了,这个世界的低沉情绪,加上对于无法按时毕业的恐惧,彻底压垮了他。


以前我们组还没出现过无法按时毕业的,为了不打破这个优良传统,那我消失好了。


然后,他便来到每天都去的实验室,自缢而亡。



“这是我第一次

跟人倾吐了这么多”


也许有人会有疑惑:


看起来并不是什么非得寻死觅活的事啊,是他太娇气,受不得一点挫折吗?


绝对不是。


以前听过一个观点:


不要随意去揣测死者。你能看到的,都是他最浅的遭遇。每个人面对压力的感知程度是不一样的。站在外人的角度去评判死者的遭遇,显得既无知又傲慢。


我深以为然。


人从来都不是一下子绝望的,而是渐渐失去希望,直到遇见我们所能看见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样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少见。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就有一个叫乔伊的学生,因为模型实验不及格,教授给他父亲打电话说,他没办法毕业。



乔伊出身于穷苦家庭,父母一辈子辛苦工作,供养他上大学。对于这样的结果,他难以接受,于是无奈之下,选择了上吊自杀。


在他的葬礼上,主人公兰彻找到那个教授说:大家都认为他死于气管压力过大导致的窒息。可是这四年来的心理压力呢?没有人提起,也没有人关心。


杀死他的根本就不是绳子,而是让他无路可走的压力。



就像那个大连理工的同学,在遗书里提到的:


我是个挺内向的人,第一次跟人倾吐了这么多。


我不禁在想,如果在这之前,有人和他聊一下,提供一些建议,甚至哪怕只是听他发发牢骚,是不是也可以帮助他释放一些压力?是不是结果就会和现在不一样?


但是,他连发牢骚的“资格”也没有,光是在内心不断地自我攻击、否定自己,就已经耗费了他的大部分力气。



这种否定,不光是个人因素导致的,更多的是外界的影响。


他找老师问问题,得到的答复经常是“多去看文献,看看别人怎么做的”。


他只好综合其他博士论文的思路,开始做实验。可是实验设备也各种无法工作,“正常工作的概率不超过三分之一”。


等好不容易修好了,做完实验,老师又觉得他的数据没有意义——过去一年做的一切都要推翻重来。


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而是在疫情过后,回到学校拼命赶进度,晚上通宵了好几次做实验。


但这些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无用功。


一模一样的条件,实验结果每次都不一样。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做算术题,每次算出来的结果都不同。


看着这些数据,他的心态终于一点一点崩塌了……



他本来是一个乐观且温柔的人,就连遗书,都写得尽量幽默轻松。


让这样的一个人选择了自杀,该是经历了怎样无法消解的痛苦。



偶尔躺平,也不是大问题


在这位同学微博下方的留言中,有人很心疼地安慰:


如果这个坎迈不过去,咱先不迈了好不好?


这话听着很简单,也很实用,但做起来太难了。


毕竟从小到大笼罩在我们周围的声音,都是“精益求精”“成为第一”……


但这些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吗?


我最近在看一本名叫《及格家宣言》的书,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们被洗脑了,以为成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不会质疑这个想法。


诚如作者所说,我们陷入了追求完美和成功的陷阱里——


我们的世界充斥着无数声音,让你成为最好的自己,以至于你甚至都没有想过,可以对自己要求低一点。


正是因为如此,“内卷化”才会滋生。


不少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甚至于还没出生的时候,就陷入了白热化竞争中。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导致的结果只有一个——痛苦。


我们对此全无办法吗?


也不是,可能还有一个小小的退路,可供偶尔歇脚喘喘气。


那位同学在遗书里说自己有个愿望,希望下辈子能变成一只猫。



很多人看了,都说有共鸣。


人们向往成为猫,其实是因为想要拥有它们的生活方式:


猫没有社会时钟要去遵守,慵懒地醒来又睡去,闲暇时就和自己的尾巴上演一场大战。


不要问它们不快乐是什么,在猫的字典里,很少出现这个词。


我们追求的,正是它们心安理得、无所事事的状态。


图/CC0


当然,猫的生活方式全盘移到人身上,是不现实的,但做个“及格家”,对我们来说却还是可行的。


在我们这个追求高分高成就的社会里,需要一点得过且过的及格主义来拨乱反正。


正如《及格家宣言》的作者所说:


虽然“最好”到底是什么意思并无公论,但不管它是什么,我们实际上都做不到。也许你确实在努力抵抗,不过即使如此,你很可能仍在以某种方式,努力使生活达到最佳状态,这是一种自残。


既然那个所谓的标准永远都追逐不到,那我们何必那么在意它呢?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不去追求完美,不用成为第一,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做到及格。


做不出可口的饭菜,不难吃就也还不错;

高难度的论文答辩,过不了就重来一次;

再怎么收拾房间也乱糟糟,那就不那么整齐吧。


当然,我并不是在提倡,你要主动放纵自己彻底成为“废物”,而是说,在过分努力已经伤害到自己的时候,要允许自己躺平。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每次遇到“不如意”,都要自我怀疑一番,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那只会陷入自责的旋涡。


我们不能只追逐向前奔跑的动力,也要有跌倒后躺在原地喘口气的“魄力”。


如果实在爬不起来,索性就让自己瘫一下,不够好也没有什么关系。


这不是堕落,而是必要的休息。


图/CC0


有老话说,“当别人在乎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数人在乎你飞得累不累”。


无论多数人还是少数人,比起别人的“在乎”,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明白,“飞得累不累”与“飞得高不高”同样重要。


如果身体和心灵都已经进入疲倦状态,就不用再逼着它们高速运转。


等到恢复好了,站起来重新开始也不晚。


如果优秀很难,那就珍重平安。



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这里有一群三观正的读书人,与你分享思考,推荐好书。关注书单,我们一起通过阅读,变成更好的人。转载请联系“书单”公众号。


▽ 更多推荐阅读 ▽


赵丽颖:不要帮我立奇怪的人设了,谢谢


被藏20年的偷拍照曝光:那一年,周迅还没红,高圆圆没结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