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刷屏的尾款人,比你想象中精明

青年文摘 2021-04-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谈心社 Author 谈心社社长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谈心社社长

来源:谈心社(ID:txs163)


提前做攻略,零点抢预售,清扫购物车。


双十一之前,不少女孩通过“买买买”的实际行动,把自己变成了“尾款人”:


大牌衣服打折,买!

日用品搞活动,屯!

化妆品限时特价,入手!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种声音:那些疯狂剁手的女孩们,正在用金钱为自己的虚荣心买单。


我也听到过这样的评论:


喜欢买名牌的女孩,物质且虚荣;

女生一个月生活费不能高于×××;

一个月花2000块买化妆品,就是败家。


好像无论经济状况如何,热衷于买买买本身,成了女性的原罪。



那群被偏见绑架的女孩


不得不承认,在“买买买”的领域,女性在某些指标上,确实显著高于男性。


Mob研究院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女性平均每月的购物频次为7.2次,高于男性的5.5次,还有6%的女性,几乎每天都要下单购物。


图/Mob研究院《中国家庭精明消费报告》


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铺天盖地的商家广告,有相当一部分是专门针对女性、吸引她们消费的。


女性拥有更大的消费热情,也有更被重视的消费地位。


但与之相伴的,是更多的偏见:


女孩们从小就被教育,穿着要朴素;化妆的女孩,则常与虚荣、心机这些词联系在一起。


并且,如果一个女生每个月在“非生活必需品”,如美妆、服饰上消费过多,大抵会被贴上“败家”的标签。


事实上,近几年来,男性在“花钱换精致”上的消费并不比女性少,甚至有反超之势。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男士护肤市场已达百亿规模。到2019年,这个市场总值将增至154亿元人民币。


 大数据更是指出,2017年购买过男装和美妆的男性占比,达到了96%。 在取悦自己这件事情上,男性和女性一样,都有需求。


那些嘲讽女性买包包、买衣服的男性,一转身便去买最新款的手机、昂贵的手办,为心爱的球星出国“朝圣”,或者为自己心爱的联名球鞋加价“开冲”。


对限量款口红嗤之以鼻的人,可能正在排队等待即将发售的最新显卡、相机镜头,还要坚持烧钱买最高配置。


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消费鄙视链:


“她买口红,就是虚荣心作祟;我买电子产品,则是关心科技,与时俱进。”


但实质上并无区别。



经济学教授薛兆丰早就提出相关观点:人类对于时尚与美的追求自古有之,区别只在于具体的美会因时代而异。


对时尚和美的追求,本质上是人们希望通过花钱,用喜爱的东西,让自己变得更快乐。



那群“败家”的女孩,比你想象中精明


女性的消费战斗力旺盛,但一提到她们日常买什么,第一联想到的则总是“包包”“衣服”“化妆品”等。她们的消费方式,也往往和“无脑下单”紧紧捆绑。


实际上,当今女性的消费,早已呈现多元的积极面貌。


一方面,她们懂得自己该买什么,以及如何去买。


在《2020女性消费趋势报告》中,今年女性购物群像被总结为“敏感型”“居家型”等多个类型。


肉蛋菜奶、厨房家电,她们不仅是这些家庭必需品的采购主力,还对时代、品牌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在疫情的第一时间就迅速做出反应,为家庭购买大量防护用品。


图/《2020女性消费趋势报告》


相比往年的数据,女性的购物目的变得更加明确。


仅以美妆产品为例,她们对这类产品促销信息敏感的比例下降了4.8%,但对评价信息敏感的比例上升了26.1%。也就是说,比起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她们更注重商品本身的功效与使用反馈。


另一方面,消费已不再仅仅为了享乐。


摆脱对女性购物的刻板印象,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消费中彰显自己的个性:


女性用户购买运动户外产品的消费额占比在逐年增长,仅在2017年就已达到30%。


图/《2018中国两性消费趋势报告》


2019年,不同群体女性的读书成交额都有增加,比起过去,她们更注重为自己的精神充电。


翻阅社交网络的相关信息,在今年双十一来临之前,有不少女生立下“flag”:拒绝口红包包,双十一只买书。


或读书,或运动、或旅行——身体或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


你以为她们挥金如土,实际上她们在用自己的方式精打细算;你以为她们只懂美妆包包,实际上她们“内外兼修”,不断为提升自己买单。 



别轻易用“败家”评价她们


在日剧《非自然死亡》中,久部曾问美琴:前辈是为什么而工作的呢?


美琴秒回:只是为了生活。


拿到工资,去买想买的东西;遇到放假,就出去玩一玩。



这些事情听起来并不高大上,但它们却符合一个简单的原则:人需要快乐。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人类深层的精神层面,遵循“快乐原则”而行动。


追寻快乐,避免痛苦,是每个人的本性。而随着经验的增长和理性的增加,人们逐渐接受“现实原则”——学会和现实妥协,接受外在的制约,接受痛苦,放弃快乐。


这固然会让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得更加稳妥,但是,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仍然需要达成一定的平衡。


在这个角度上,用购物取悦自己,并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喜欢就买”带来的简单快乐,恰恰是我们一定程度需要的良剂。


只要你负担得起,这反而是在学会如何善待自己。


归根结底,合理的范围内配置金钱、取悦自己的人,不应该被偏见评价。



本文转自公众号谈心社(txs163),这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我们为你提供一个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为你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



▽ 更多推荐阅读 ▽


快瞅瞅,你的手是不是比脸还要白?


当 25 岁未婚男遇到 25 岁单身女,故事有点刺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