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太节俭了,1个月只花我爹1万”

青年文摘 2022-05-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凤凰WEEKLY Author 杜都督 闫如意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杜都督 闫如意

转载自凤凰WEEKLY

ID:phoenixweekly


电影《西虹市首富》里,沈腾扮演的王多鱼接受了神秘财团“一个月花掉十亿元挑战”。他试了很多办法,依然难以花光一个亿,吐出了一句金玉良言:


“钱是王八蛋,我们要尊重梦想。”


所以在看到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大学生一个月挑战花一万元”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也是,这难道又是什么有钱有闲的富豪发起了花钱挑战?


然而再看了几眼,我惊呆了,这居然是一个节俭挑战,挑战者“节衣缩食”后,个月只能花不到万块。



大学生,一个月花一万块,这也配叫节俭?叫挑战?



万元挑战,带你开眼


世界上有两种大学生,普通大学生和一个月花万块的学生。


和普通学生一样,进行“一万块节俭挑战”的大学生,或许也会吃十几块二十块的食堂,买路边小推车上两块五的红薯,但这都是最微不足道的部分。


他们的账单记录里,藏着另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



今天吃自助花掉300元,和姐妹吃烤肉聚餐绝绝子;明天家门口开了温泉,屯一张600元的团购券不过分吧;后天妹妹过生日,送一盒一千块的拼图只要500,入了入了。


日料是常事,奶茶是标配,逢年过节必送礼,平常衣服买不停,双十一、双十二也要狠狠出血,不然就是对节日的辜负。



这种日子用韩娟和佟掌柜说的话就是,天天红烧肉,顿顿女儿红,这还是人过的日子吗?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


显然,因为消费太高,挑战者一万块的限额“紧张巴巴”,在评论里有好心人提醒“你这样只是在记账,根本不算在节省”后,他们会非常真诚地解释:


我上个月花了三万多呢,我已经进步很多了。

我这个月没买新衣服,我要控制花销的大头。


但好在他们很快自省这是个挑战,意识到“这样花下去半个月1万块就花完了”,于是连忙吃几天食堂,但总会遇到“特殊情况”,令挑战者直接投降:


对不起,周末我闺蜜去海南了,一时间没忍住花了4000块代购,一万块挑战不到半个月就宣布结束,下个月再来吧……



除了“挑战1万块”,还有“7000块挑战”“有点富裕的大学生5000元挑战”“刚毕业的工作党6500元挑战”。


然而就像百无聊赖的周六,无论你的闹钟定的是六点还是八点,你都会在中午醒来一样——这些六七千的挑战,看起来比上面一万块的差了点排面,但本质相似、结果一样,大多数“挑战者”都会超出预算。



有人账单列出来,甚至能勾勒出大概的生活场景:家在上海,不用住宿,吃住都在家里,父母经常带着下馆子,常常有人请客出去玩。


可是就在这些“免费晚餐”的情况下,大几千块的挑战也会因为“买了一个玩偶”“请朋友吃饭”“买了生日礼物”而迅速破防。


2020年全国平均可支配收入一年为32100元,除以12个月,一个月只有2682元。


多数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生活费大多倚仗家里,像这样一个月生活费上万的家庭能有多少呢?



花钱冷暖自知,但你千万别上当


类似这样的开销挑战,其实早就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几年前,曾经有互联网媒体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个“北京3000元绝地求生”活动,想在北京挑战只花3000元过一个月。


乍一听好像真的挺难,北京随便合租一个单间,都得2000元起步。结果仔细一看,不含房租水电,不含冰箱里的囤货,不含已有的储值卡、健身卡,不含猫狗孩子的支出……



敢情这是挑战北京一个月3000块零花钱的生活……


在很多人努力工作、月收入3000块的现实面前,这样的“挑战”未免有些讽刺。


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刻意批评家境优渥的大学生,毕竟生活费多少,还是一个冷暖自知的事情。


如果家境丰厚、父母支持,一个月1万块无可厚非;如果家境拮据,一月800块也有办法生活。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具备的条件不同。


但这些充斥在互联网上的悬浮发言,毫无疑问是非常煽动焦虑的。很多受到影响的年轻人,甚至对金钱和数字都有些失去了概念。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对生活费不满和家里起冲突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就是最好的例证。


去年一个#嫌一万块生活费太少,女留学生骂父亲畜生#的话题,上了热搜。


23岁的女儿在西班牙留学,跟父亲因为生活费的问题吵了起来。



女儿每个月的开支频频超过承诺过的1万元预算,父亲表示压力很大:


爸爸就这么点工资,没钱了怎么给你呢?


工资到账当天,我给了你11000元,爸爸工资已经所剩无几了,你尽量节约。



女儿转手就把聊天记录分享到了群里,在其他人面前,她对父亲的评价是:“恶心**玩意儿”。



还有另一则新闻:男大学生要求把生活费涨到4500块,因为自己要买游戏装备、买鞋、请客吃饭……


母亲不答应,他还威胁母亲:涨不到4500块,我就退学。



还有人在网上发帖抱怨:高中的时候报补习班4000块、6000块,我妈都这么大方,现在我要这么多生活费,她怎么这么小气?



另一位妈妈在女儿上大学之前准备给她每个月1200元,作为她在日常衣物购买之外的生活费,没想到却遭到女儿怒怼:“我到底是不是你亲生的啊?”



但这些向父母提要求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毕业之后挣到这些钱有多难吗?


20岁出头的大学生还可以不懂事,但如果真有人把网上的“悬浮发言”当成现实,并且反过来要求自己的父母,那可能会输得很惨。



有人悬浮半空,有人脚踏实地


网上每天都有人鼓吹60万年薪在北京没法生存,穷人最好别生孩子,存款不到50万没资格结婚……



但你不能因为这些人瞎吹牛,就真的以为自己一毕业就能年薪百万。



现实生活,比想象的艰难多了。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大学生的生活费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35.7%在1000元到1500元之间,大部分用在了伙食费方面。



这个统计比较符合我们的认知。


遥想当年自己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月1200块的花销绰绰有余,日常在食堂吃8块钱3个菜的饭,周末能吃一碗12块8的碎肉拉皮拌面,已经是极大的奢侈了。


互联网上难道就没有认真做节俭挑战的大学生吗?有的,只是他们的故事太过“普通”,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罢了。


在“一万块挑战”的B面,也有人正在挑战一个月只花500块、200块。


早餐一个打折买的鸡蛋,中午食堂一荤一素4块8,晚饭不吃去操场跑步,一天就只花不到五块钱,还能锻炼身体。


自己买一份两块钱的米饭,伴着老干妈在宿舍自己炒一炒,12块的炒饭立省10块钱。


喝水有教学楼的水房,喝汤食堂有免费的蛋花汤,薅点银行卡的羊毛补充小零食,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不吃泡面不啃馒头,要想尽办法变换花样。



在认真省钱的人,每一分钱都更要斤斤计较。


校园网没了,充流量又要多花10块钱,明天只好少吃一点了。

考试周,我必须吃点好的,不然脑子跟不上,对不起。


评论里还有很多同学分享自己的省钱心得,看得人鼻酸:


可以等食堂快闭餐的时候去吃,阿姨往往会给你多打点菜。

在农贸市场买点鸡蛋早上自己煮,比茶叶蛋便宜很多。


还记得那封火遍全网的清华学生的匿名信吗?


作者家中拮据,7年前以全省前十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但数千元的学费和大几百的住宿费对他的家庭来说却是个天文数字。



所幸,因为成绩优异,他能拿到每年5000元的二等奖学金,再加上5000元的助学金和额外3000元的企业奖学金,一年13000元,是他的所有可用资金。


除去6500元的学杂费,他还有6500元。


他对这笔钱的规划是:一半留作买电脑等学习必须用的电子产品,剩下的一半用于日常生活。


生活费平均到学期内的每一天,就是13块3毛钱。


一杯奶茶都不够的钱,在他细密的规划下,能吃一日三餐,还能剩下点“应急钱”。


他是这么安排的:


早餐一碗4毛的豆浆,两个2.5毛的小包子或一根4毛的油条,再加一个鸡蛋;午餐花9毛钱打4两饭,再打3.5元半份的菜;晚餐同样是9毛的米饭,菜则改成了5毛到1块的一份素菜。


偶尔他也会改善下伙食,中午多花5毛打一份4块钱的糖醋肉,连米饭蘸着盘底的汤汁一起吃完。


“真的好好吃啊!”他7年后依旧在感叹。


大三开始,他发现除了节流以外,还可以开源。他做起了家教,一小时100元,每个月可以有额外的2000元到3000元收入,生活终于好了一些,“吃饭可以要两个菜了,晚饭可以正常吃,想吃香锅也可以跟同学一起AA,我在吃喝上和大家就没有本质区别了”。


他又开始踌躇,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资格领取助学金。为此,他在这一年给资助企业写感谢信的时候,说了自己找到家教工作的事情,并询问自己是否还有资格领取。


资助人给他回信:你安心读书。



贫穷从没有阻碍他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一封长长的匿名信中,他感谢了很多人。


感谢为自己争取了助学金的老师,感谢了资助过自己的企业家们,感谢了清华大学提供的诸多便利和低价的学生食堂,感谢了4年来包容自己的同学,感谢了虽然压了价却给了他工作机会让他度过最难时刻的家教家庭。


人们读着他的这份信,就好像走过了他跌跌撞撞走来的一路,令人感动的远不是苦难,而是苦难中展现的乐观和生命的韧性。


说起来,过去这一年,我们见过太多人类的坚韧。


去年春天,一份中科院的博士论文致谢上了热搜。


论文作者黄国平,用短短两页纸讲述了自己半生的拼搏。


命运对他也许格外苛刻。


他出生在山村,12岁时母亲出走,17岁时父亲车祸离世,同年一直照顾他的婆婆也生病离世,生命就剩下了自己孑然一人。


没有家人,收入来源也是个问题,为了赚钱生活,他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还要养猪、出租水牛……房屋漏雨,每到下雨前他都要用竹笋壳塞瓦缝防雨,家里的亲戚去看他,发现老鼠在土墙上打了个洞,泥土都掉到了床上。


但凭借对读书的渴望,即使路途多艰,他也一路从山村走到北京,读到了博士,找到了一生的事业和希望。


我们说这些不是为了指责开销大的学生,只是想慰藉那些并没有这样优渥条件的人们——好秀才不在蓝衫。


生命的厚度不在于消耗的金钱多少,而在于金钱之外的那些东西。


命运给了我们起点,却无法决定我们的终点。


别被互联网蒙蔽了双眼,脚踏实地过好自己的生活,这个世界必定不会辜负你的努力。


理性、有度,学会做金钱的主人。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2年第3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本文转载自有态度、有温度、有趣味的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点击以下链接,观看更多凤凰WEEKLY热门文章:

看完《你好,李焕英》,我想重新认识一下贾玲

中国式彩礼,男人拿不出,女人拿不到

每一个山东人,都是考神下凡尘关注凤凰WEEKLY,做市井中最有深度的灵魂

▽ 更多推荐阅读 ▽


女生晒“北大男友”冲上热搜第一:我们都被这件事骗了


秋裤扎到袜子里,这是对冬天最起码的尊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