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年100个被哈佛录取的学生没去,他们去哪儿了?

静思 易居北美房产 2018-07-26

作者:静思

来源:留学全知道



中国有高考,而美国也有“升学考”。不同的是,美国的孩子考试结束后不一定直接念大学,甚至每年有80-110位被哈佛录取的孩子选择延迟入学。他们做了些什么?而这样的行动背后体现了美国怎样的教育观念?


世界皆学堂。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却可能输在了赛道上。


上周末去老公的导师Bruce家参加聚会,我知道他的大儿子David今年高考,就多聊了两句。David说已经拿到了xx大学的录取,不过自己和家人商量过了,会先gap year一年,明年秋季再入学。

 

Bruce的妻子Laura在一旁开心地说“David做出这个决定我们超级开心,他在这个镇子生活了17年,是时候该离开了!”David和父母共同讨论后在gap year的计划是这样的:

 

  • 先去周边大城市电子工程(David大学选的专业也是这个)方面的公司做3-4个月的实习攒点钱;

  • 然后去一个帮助非洲儿童募捐蚊帐的公益组织工作2-3个月;

  • 接着和朋友去中国、日本、新加坡旅行1个月,路费父母出,其他费用自己半工半旅行解决;

  • 最后,“溜达”一圈回来如果还没有换专业的想法就开始自学大学的专业课,同时做些入学的准备工作、收心,迎接大学生活的到来。

 

看David说的神采飞扬、他的父母露出赞许的眼神,我有点按奈不住,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瞬间上身:“你为什么要延迟一年入学啊?到时候你会比同龄人晚一年毕业,这样真的好么?”

 

David反问:“有什么不好呢?不少高中毕业的学生都会选择gap year啊。这挺正常的。”

 


如果说人生有那么几次大的转折点会对命运发生巨大改变,高考一定位列其中。对大多数人来说,高考的到来不仅预示着我们即将(或刚刚)迈入成年,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知识体系、工作、生活的城市都将被高考改变。但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把高考后的gap year看作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他们在这段时间里来适应“变成大人”这件事、学习如何进入社会、如何开始赚钱、去尝试不同的生活、完成自己的心愿,好让自己以更好的姿态展开人生的新篇章。

 

Gap year(间隔年),始于17 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贵族子弟游历欧洲、参观博物馆、欣赏画作,品尝葡萄酒,切身去体验之前仅在课堂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这是间隔年的始祖。间隔年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欧洲向南亚,尤其是印度和尼泊尔进发,开创了“间隔年之旅”的风潮。同时北美等国家政府也开始鼓励青年人远行、文化交流,希望以此促进全球理解互动,防止新的世界大战。



维基百科对Gap year的定义就是“A gap year, also known as a sabbatical year, is a year’s break,aimed at promoting a mature outlook with which to absorb the benefits of highereducation.”可见它并不是我们狭义上理解的玩、漫无目的的晃悠


GapYear在西方越来越流行

 

2013年得到澳大利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22万学生中,有将近1/4决定休学一年

  • 哈佛官网显示,每年有80至110名学生选择延迟入学;

  • 美国间隔年协会(American Gap Association)的调查报告里显示每年会有3万至4万名学生选择GapYear,2015年这一人数比2014年增加22%;

 

Gap year最著名的例子应该就是两年前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大女儿玛利亚被哈佛录取后延迟一年入学的新闻了。



当年17岁的玛利亚在gap year期间做了这些事:

  • 在玻利维亚和秘鲁参加了3个月的Gap Year 项目,徒步穿越群山、在亚马逊地区露营、在与同行者探讨环境保护和社会改革等话题,同时提高她的西班牙语技能;

  • 在纽约一家著名的好莱坞独立片公司营销部实习;

  • 在印度尼西亚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家庭旅行;

  • 极其喜爱热舞的她在家乡芝加哥举行的 Lollapalooza 音乐节上献舞。

 

除此之外,很多名人在其年轻时都有过令自己终身难忘的gap year,比如:


英国的威廉王子高中毕业后在gap year期间到中南美洲国家贝里斯的赤道丛林接受英国皇家陆军的军事训练;担任慈善组织义工10周,在智利山区帮忙建筑山区步道、教导当地的孩童英语;另外10周则是到非洲学习环境保育。

 

(这张威廉王子在gap year期间刷马桶的照片也是疯传一时)

 

他的弟弟哈利王子则是选择在澳洲农场学习畜牧3月,然后前往非洲国家赖索托的孤儿院探望爱滋儿童,并且在那里协助建筑医疗诊所和公路。

 

还有大名鼎鼎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卷福”,从名校哈罗公学毕业后一度迷茫,于是开启了gap year之旅。在一家香水店工作了5个月来筹集经费,最后去了印度大吉岭的藏区僧院待了半年并在那里义务教英文。正是这段经历教会了他顺应本心、投身演艺工作。

 

Gap year在西方国家绝不是富人、名人的专属。在和David聊完后我问了一些身边的美国朋友是否有过gap year的经历,人数之多超过我的想象。

 

大家gap year的时长从半年到1年不等,有的去公益组织做义工、有的是一边打工一边跨国旅行,有的是去偏远地区支教,有的是去另一个国家学自己一直想学的一门语言或手艺。朋友Ken现在是Deep learning项目的博士生,高中毕业后他就“休学”一年特意从伦敦跑去中国待了半年,学自己心心念念的中文和二胡。



西方家长对GapYear的支持


西方家长和社会对孩子gap year的想法真的是非常包容和支持。从家长的角度看,gap year是一个培养孩子独立性、弄清自己的目标、让他们开始结交这个世界的大好机会。从gap year这段时间里收获的经验会帮助孩子在大学里更好的思考、把学到的与生活实际所需相融合。

 

就像Laura说的:David是不是真的喜欢电子工程这个专业他自己不够完全确定,只是因为他爸爸是这方面的教授,他有兴趣。他得在公司实习后体验到了实践和应用,那时的热爱才是真正的热爱。相信到时候他回到大学会对自己选什么课程、做什么项目更有主见。

 

UCAS(Universities and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是英国全国大学的统一学生申请机构,该机构的主任希金斯指出,“经过计划周详且亲身实践Gap Year的学生,圆满完成其所选择学业的比例较高,同时他们也比较成熟,有责任感和自律。”


因为gap year的理念深得西方学生和家长人心,所以社会上也会有很多资源去支持大家实践出高质量的gap year.

 

在美国有很多与gap Year有关的机构(盈利和非营利的都有),他们会协助孩子安排间隔年中的学习跟生活,让孩子在“暂停”的这一年里受益匪浅,而不是无所事事或者躺在家里与游戏、电脑为伴。

 

我仔细调研了部分相关机构,比如American Gap Association(AGA)这家教育机构就是专门针对gapyear而成立的,在这里包含各种项目资源,给学生、家长和教育者在gap year期间的建议等,一应俱全。



还有Gap year Association这家非营利组织,里面的信息也是非常全面。



在这里你还可以下载AGA和美国Temple大学于2015年合作调研的一份报告,与gap year有关。这份长达18页的报告全面、详细呈现了gap year的全部信息,包括国家、性别比例、年龄分配、选择的项目、面临的利弊、开销等各方面。


可以说,在西方发达国家,gap year从观念的萌生到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


中国家长认为GapYear

不务正业


因为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得家长们“抢先”的心态非常强烈,凡是与孩子教育相关的事情,赶早不赶晚。让中国家长接受孩子“休学”一年去“浪”、“打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在家长看来是自毁前程的事情。而且“休学”这个观念在国内教育体系里始终带有负面影响,像是告诉大家你“能力不行”或者“吃不消”才需要暂停的。

 

美国的家长之所以支持gap year其根本原因还是与我们的家长教育理念不同

  • 第一,他们不把读书看成某一个阶段的事,比如18岁到了就要去读大学。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无论你是17岁开始学还是19岁开始学,只要一直在学就可以;

  • 第二,学习的方式不只是在校园里,还可以有很多渠道可以实现,学会工作、学会帮助他人、学会实现自己的心愿这些事可能会比校园更加终身受用。


另外,在10年前我上大学那会儿学校是没有延迟一年入学这个政策的,而欧美学生之所以可以“进退自由”也是因为大部分学校都同意学生delay一年入学。

 

从观念到政策对gap year这件事都不够“友好”,所以高考结束后的孩子通常都是身心俱疲然后疯玩3个月,最后漫无目的进入大学浑浑噩噩度过4年。但作为家长,我们确实有责任帮助孩子更平稳、顺利地进入成人社会、度过更有意义的大学4年,即便gap year有点困难,高考结束后有近3个月的暑假,打造一个高质量的gap month还是有可能的。



我在高考结束后做了3件事:恶补流星花园(当年太红了,一直忍着没看,高考结束后恶补了两遍)、跟父母去广东和海南岛旅行、在餐厅打工。

 

说实话,前两件事带给我的感觉和影响现在几乎消失殆尽,但在餐厅打工这件事,虽然只有短短两周,但足以让我记忆终身。打工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两个道理


  1. 赚钱真是一件很辛苦的,所以进入大学后我一直过得比较节俭。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差,但当周围的同学大一都买了手机和电脑时,我硬是扛到大三才买,当时觉得宿舍的座机和图书馆的电脑够用。

  2. 能够不用出卖体力去赚钱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一定要好好读书、持续学习。这个观念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我,所以能让我和老公在30岁“高龄”时放下上海的安稳日子还跑来美国深造。

 

3个月可以做很多事,重要的是:

 

第一,允许孩子“颓”一会儿,但要懂得及时喊停。

 

经历了高考这场战役,孩子想要放空休息一段时间是正常的,补觉、看看“闲书”、和同学聚会都没问题,但一定不要孩子长期沉迷于这种生活。Wifi+手机/电脑足以“毁掉”一个人,“无所事事”的状态为期一周足矣。

 

第二,让孩子来主导这件事、家长协助。

 

了解清楚孩子们在假期有什么计划,旅游、赚钱、帮助他人、学一门新的技术这些都可以,一定是他们内心想主动去尝试、完成的。别去替孩子安排,要让他们自己学会打算,作为父母我们安排不了他们的一生。

 

第三,确认目标后和孩子共同制定计划,重要的是一定要完成它。

 

目标未必会实现,但“做完”最重要的。高中毕业前,孩子们有“高考”这座大山压在身上愿意去努力,当这座“大山”卸掉后很多孩子失去了努力的动力,家长们应该协助孩子去找回“坚持”这项能力。


没有了考试的人生,孩子们为何而努力?很多名校的孩子把考试当成人生目标,赢在起跑线上,却输在了人生的赛道上。考试之外,人生业绩平平。


分数很高,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高考是结束,但更是开始。人生新的“起跑线”从考试结束的那个假期正式开始。




美国买房,扫码咨询


推荐阅读

来源:留学全知道

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欢迎指正,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