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轶:他们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大先生”
毕业季
6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2021届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轶出席并讲话。
他向在场的毕业生们分享了“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高铭暄教授,我国婚姻法学奠基人之一刘素萍教授以及革命根据地法制史学主要开创者张希坡教授等人大法学院三位大先生,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故事。他用三位大先生身体力行、不畏艰难、努力去做最好自己的经历,寄语2021届毕业生们:“世界上唯有自己才能打败自己,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
时间过得真快!4年前的9月,就在明德堂,就是这个讲台,刚刚接任法学院院长的我和法学院的先生们迎来了在座各位2017级本科同学。一转眼,就到了与你们说再见的时候。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和法学院对2021届826位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过去两年、三年、四年,或者是更长的年头中,含辛茹苦陪着同学们共同成长的家长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今天到场的,以及没有到场的法学院的各位先生表示真诚的感谢!
每每到了离别的时候,总是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该从何说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老师要做大先生,不能只做教书匠。法学院就有很多我心目中的大先生。临别之际,就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法学院三位大先生的故事吧。
第一位大先生。他出生在江南鱼米之乡,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抱着法治强国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法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考入了法学院的前身——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有机会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起草工作。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国人民大学一度停办。他和学校很多老师一起,被下放到江西的余江参加劳动。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有机会和90余名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一起调回北京,分配到当时的北京医学院工作。最初,他在北京医学院从事的是教务及宣传方面的工作,但他总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他就向北京医学院的领导提出来:“我原来是搞法学研究的,现在,法学用不上了,能不能让我搞点医学研究?”领导同意后,他就开始从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转向了医学史和法医学的研究,做了大量的笔记,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还在有关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探讨医学史和法医学的文章。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在医学领域,人们都在广泛地运用一种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他认真研究,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他回到了母校,把自己在逆境中所积累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运用到了他钟爱的刑法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成为了刑法学界的“泰山北斗”,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唯一一位自始至终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起草的学者,培养出了刑法学界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我相信,当我说到这儿的时候,在座的每一位毕业生同学肯定早已猜出了这位大先生的名字,没错,他就是“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今年93岁高龄的高铭暄先生。面对逆境,高铭暄先生没有选择碌碌无为,而是坚持与平庸抗争,做最好的自己。
第二位大先生。她出身书香门第,“九一八事变”爆发让她家破人亡。国仇家恨之下,她加入了地下武工队,参加了八路军,经历了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她放弃了被保送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读书的机会,于1951年2月赴朝作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不管是冰天雪地,还是风雪交加,她和男同志一样,爬雪山、淌冰河,每天吃的是一把炒面、一把雪,背着几十斤重的装备,一夜急行军七八十里,从未掉过队,多次荣获军功章。1952年5月她作为劳模被选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归国向毛主席汇报。1954年4月,朝鲜战争结束后,她随部队归国,于同年7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随后留校任教,为新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的开创和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她退休之后,生活的打击接踵而来:钟爱的女婿去世,相濡以沫的老伴儿去世,自己还身患两种癌症。她的选择是勇敢面对,和女儿一起,用14年时间去了20多个国家,包括她曾经战斗过的朝鲜,拓展生命的纵深,丰富自己的人生。今天她依然精神矍铄,乐观平和,她就是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今年93岁高龄的刘素萍先生。面对生活和疾病的痛击,她没有逃避,没有消沉,而是选择与平庸抗争,做最好的自己。
第三位大先生。他是新中国革命根据地法制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2009年,已值82岁高龄,他却毅然决定完成多卷本《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的编选工作。在此前已经做了大量资料收集工作的基础上,从82岁到92岁,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他编选完成了16卷、共计1200万字的《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这两年,他正着手对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进行分类编选研究。这就是荣获“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荣誉称号,今年93岁高龄的张希坡先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年龄不是障碍,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年龄都要与平庸抗争,做最好的自己。
高铭暄先生、刘素萍先生、张希坡先生,是法学院大先生群体中间的三位。这个群体中,耸立着何思敬先生、佟柔先生、孙国华先生、许崇德先生、曾宪义先生、郑立先生、杨大文先生、郭寿康先生、江伟先生、徐立根先生、程荣斌先生、林榕年先生、刘文华先生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历程告诉我们:逆境、病痛、年龄,诸此种种,都不是甘于平庸的借口和理由。
我一直坚信,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打败一个人的,一定不是逆境、病痛、年龄或者其他什么;能够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是如此,一个法学院也是如此,一所学校也是如此,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终有一日,我们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在我的心目中,彼时一个人能够得到的最大荣耀,不外乎人们写下这样的墓志铭:他(她),是最好的自己。他(她)的一生,每时每刻都在与平庸抗争!我希望有朝一日我和2021届法学院毕业生同学都能够获得这样的光荣。
临别之际,寥寥数言,权充寄语,希望同学们多多珍重!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原题;《院长致辞丨王轶:与平庸抗争, 做最好的自己》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