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桃:我国律师业发展九个趋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 Author 韩秀桃
编者按
很高兴应邀参加英卓思纬研讨会,这既是各位合伙人的业务分享会,也是一场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务虚会。
务虚可不是真的虚,务虚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是对过去一年各业务团队实务的总结、提炼、分析,找出其中的业务规律,发现新的业务增长点,探索所内业务市场的拓展与客户共享。
最主要是通过交流信息、交换看法,凝聚共识,看清方向,更好地发展,这就是交流的价值、交往的意义。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对律师职业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位。
今天在座的很多是从红圈所出来的,专门做商事律师,大都有海外的学历背景,对人民性这套话语体系你们不太熟悉,或者说很陌生。
最近五年,这套话语体系,已经从一个倡导性的口号,变成一个政治性的要求、政策性的措施和具体的行动安排。
再发展几年,今后很可能会转化为正式的行业制度、明确的法条规定。
围绕人民律师的职业定位,会对我们的执业行为、职业操守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期望,必然会带来新的挑战、新的风险。
我们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在关注自己收益的同时,还要去兼顾一些社会责任,甚至政治责任。
现在从上到下,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金融监管到医疗反腐,都是强监管。
我认为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治理转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发端于党内,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全面从严,再推衍到社会各个层面。
对于律师行业来讲,我们都说律师职业既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那种单纯业务的观点需要反思一下,那种不规范的执业行为也是要反思的,那些过去行得通的做法可能现在就吃不开了。
上次我在卓纬演讲时就说到,今后律师执业和律所发展,必须规范、规范还是规范。不能再“埋新雷”,还要把以前埋下的雷排除掉。
法律人的逻辑起点是风险,不是利益,这一点对当下尤其重要。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一种颠覆性技术,其影响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
我现在担任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人权中心的主任,过去几个月也花了一些时间研究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问题。
中国是个数字资源大国,从基础设施到人口总量、再到应用场景,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为丰富的。与前三次产业革命不同的是,这次的数字革命,我们是与世界同步的。
中国是最先把数据作为第五生产要素的国家,全球首部生成式人工智能管理办法也在中国。
无论是律师还是律所,需要了解这种趋势,主动去拥抱数字化,尽可能地利用数字化手段做一些升级和迭代。
无论是传统业务,还是数据资产入表这样的新型业务,数字无处不在、技术无处不在,关键看你怎么去用一种数字化的思维或技术化的方式去做。
律师行业是一个强个体、弱组织的行业。
这种组织结构,充分发挥了律师个人的单兵突进作用,是“绿林时代”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促进了整个行业突进式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最典型的就是律所组织性较差,律师缺乏归属感。再遇到三年疫情这样的大事件,律师与律师之间、律师与律所之间的冲突必然增加。
律所是一个组织,是知识型组织,是可以用专业知识来构建护城河的组织。个体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个组织得以长期发展的基本准则。
我认为,当下的律师行业的发展,需要适当淡化个体行为,注重把个体利益融入到律所的整体利益之中,注重律所组织的整体价值和集体利益,通过强化组织粘性,反哺给个体更多的安全感、归属感、稳定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个体的焦虑感。
管理律所,我是外行。我是通过对比观察不同类型律所的发展之道,发现其中的一些基本规律。
我走访律所、参加律所活动、浏览律所公号等等,能发现不同律所之间的差异。有人说,中国律所最大的失误是漠视管理的价值。我非常认同,没有管理,何谈组织?运营在本质上就是组织化地工作。
作为知识型组织,律所的运营就是整合各方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和控制的工作过程。这种运营,不管是大所还是小所都是必须的,一味地漠视必将会带来麻烦。
最近,我走访了几家小所,也是我很熟悉的律所。我能够明显感觉到他们的焦虑感,不安情绪很重。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当下,不是收入下降,而是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觉自己正在被时代逐步淘汰,那种无力感是折磨人的。
今天下午四个多小时,我认真听取了各位合伙人的发言,学到了许多有创见的知识、方法,特别是各位对律所新兴业务板块的强烈兴趣,以及对未来的强烈信心,深深地感染我,也激励我的发展预期。这种有组织的交流,一定能够带来潜在的价值。
这几次参加卓纬的活动,看到这么多优秀的合伙人加入,真的很不容易。年轻一代的合伙人,知识层次、专业背景、海外视野、工作履历等等,已经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比拟的。
所以,真的很羡慕你们。我赞同卓纬的人才战略,特别是新引进合伙人的基本定位和基本要求。
当下,海外留学毕业,在境外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还是很困难的;同时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各种脱钩,让高素质的跨境人才进入一个短暂的空档期,而这正是引进和储备人才的大好机会。这样一个定位和要求,再经过五至八年的积累,通过持续不断的引进高层次的人才,相信一定会带来整个律所品质的大幅度提升。
过去四十年,中国律所的规模化是简单量的相加,属于物理式的规模,大而不强、大而不坚,是粗放式的规模化。但是,当下的规模化并没有停止,相反还在加速递进。只是规模化的要求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有人叫适度规模化,也有叫品质规模化,核心是有质量的规模化,真正做到既大又强的规模化大所,属于化学式的规模。
以上九个方面,是我自己的个人体会,结合卓纬的实际做了一些阐发,不一定正确,仅供大家参考。
新春将至,敬颂各位阖家幸福、万事顺遂!
谢谢!
【相关热点】